我的“春晚”:通宵达旦猜灯谜

2020-03-12 04:51林长华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春晚谜面灯谜

林长华

前两年儿子从厦门回家过年,随身带回来了新购买的投影仪,说要让我们看看新鲜。只见他将小盒子似的东西连接好电源、手机和音箱,家里大厅雪白的墙壁瞬时出现能缩放的清晰画面。“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影院。”我话音未落,儿子晃动手机说:“爸,你们想看什么电影,我这里都有。”原来投影仪能与手机一键同步,实现无线同屏。

“用投影仪看电影,是近年来流行的新潮,画面够大,比电视好看!”曾几何时,家里3个台式电视机被冷落,换上大屏幕液晶电视也不多久,如今又涌动这一股新潮,不禁让我感觉真是坐上改革发展的高速列车了。

不久前,笔者整理翻阅书籍册簿,发现1981年个人日记中写道:“4月26晚向辉平借电视机,5月12日又借一次。”辉平是我的同村文友,有点海外关系,当年算是“冒尖户”,他看我每晚黑灯瞎火走好长一段路到他家看电视,又见我流露借电视之意,遂动了慈善之心。

借电视机,对当今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在那个文化匮乏年代,见怪不怪。改革开放之初,笔者老家福建东山岛西埔村600来户人家没几户有电视机。即便有,也是屏幕很小的黑白台式机。屋顶上还要架设高高的鱼骨状天线。海岛多风,风一刮,屏幕不是波涛翻滚,就是雪花纷飞。

1983年农历“猪年”是东山岛在龙溪地区较早建成电视差转台开播的第三个年头。笔者听说央视将首次举办“春晚”,还将穿插有奖猜谜,嗜好猜谜的我欣喜若狂,遂痛下决心,将自家养的两头猪卖掉,得款330多元,委托到汕头出差的县电视台好友许照临购买了一台319元的日本三菱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

那天是2月4号,距除夕还有8天。记得许照临回来时告诉我,他怕托运碰撞,小心翼翼像护送国宝似的,是买了张车票让电视机“坐”着回来的。

这台12英寸的电视机屏幕与16开纸差不多,收看节目就像在看小人书。但是,全家人充满了幸福感。那个年代白天没供电,晚上才有电,记得开映那晚,左邻右舍的乡亲不请自来,家里挤满了人,以后每天家里就多了一个扫烟头和洗地板的活儿。

当年我卖猪买电视,不但為收看“春晚”,更为参加有奖猜谜。猜谜是我业余爱好,它能“敦促”我多读书,学习百科知识,我戏称“悟入谜途”。过去猜灯谜都在本地,而面向全国的猜谜活动我尚未参加过,正好可以检验自己的猜谜水平。除夕那天吃罢年夜饭,我就准备好纸和笔,像学生一样端坐课桌前等待“春晚”。

央视首届“春晚”穿插5条灯谜征射,要求春节当天将谜底从邮电局寄出,以日戳为准,全部猜中者能得到一份奖品。这5条灯谜的谜面是“:从上至下,广为团结”(字一) ;“年终算总账”(五言唐诗一句);“制定人口政策”(成语一句);“镜子里面照着人”(字一);“晚会”(字一)。

谜面一公布,我便开始搜肠刮肚地思索起来。如今来看,这5条灯谜不过是“入门级”,并不难猜,但是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猜出并非易事。受条件限制,缺乏资料,无从查找比对,也没有人可交流探讨。特别是猜“五言唐诗”和“四字成语”那两条灯谜,因为谜底范围太泛,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在我有《唐诗三百首》和《成语词典》,将所猜几个谜底通宵达旦逐一比较,才最后确定下来。

翌日早上,我在信纸上写好所猜谜底:“座、花落知多少、国计民生、入、多”,装入信封,连忙赶到县城邮电局投寄。春节少有人寄信件,我担心当天不能发出,就直接去找负责当天分拣邮件的陈茂忠先生,等着他把邮戳盖上才放心回家。父亲看我为猜5条灯谜彻夜未眠、疲惫不堪的样子说:“看你忙成什么样子,想出名吧?”我回答:“不会公布猜中者名单,无名可出,只是出于兴趣。”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央视寄来的一个挂号邮件。打开一看,是一本如香烟盒大小的纪念本,和一支新颖时髦的双色圆珠笔,看来“执谜不误”终有回报。这本红色塑料皮纪念本精巧细致,上方烫金字印着“春节联欢晚会纪念”,下面印着“中央电视台1983”,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字迹却依然闪闪耀眼。

小小纪念本,多少老故事,它见证了开启全民狂欢之夜的“春晚”时代,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繁荣发展的进程。

猜你喜欢
春晚谜面灯谜
灯谜乐翻天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灯谜猜猜猜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地理通
给人物心理写“谜面”
猜灯谜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