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两大主要慢病的“双枪杀手”警惕日益增高的发病率

2020-03-13 12:47
自我保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微血管降糖心脑血管

高血压、糖尿病已是慢病“杀手”,二者又常常合并存在,对健康的危害性更强。那么,两者联合到底有何危害?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能否逆转?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该如何防治?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血糖、血压的自我管理?面对合并症,降糖、降压谁更重要?

高血压、糖尿病的流行病特点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30年,随着我国经济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的高血压病及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迅猛增长的趋势,现已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

高血压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跃升为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并且是导致成年人长期病残的主要原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业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发布的一项中国人群“PURE”抽样研究,对4700余例35~70岁居民调查发现:虽然我国高血压知晓率已逐步上升到41.6%,但控制率仍然很低,农村仅4.4%、城市10.8%。治疗率仅达到34.4%。接受治疗的患者血压达标率还不足25%。与美国居民高血压的治疗率74.9%、达标率52.5%的水平差距很大。

糖尿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曾对约10万名成人糖尿病患者调查研究,估算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到11.6%,新发糖尿病达8.1%,中国有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在中国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以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血糖达标的标准,目前血糖控制率不到40%。

由此可见,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共同的流行病特点,即日益增高的患病率和很低的血压/血糖控制达标率。

高血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郭冀珍: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在早期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高血压及糖尿病就像“一根藤上两个瓜”,“藤”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在相同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藤”的基础上,常会引起高血压及/或糖尿病,因此,必须“顺藤”才能找到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处在发病早期或有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三高”、少运动、心理不健康、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危险人群,当血压、血糖比正常高一点(如:血糖在5.7~6.9毫摩尔/升,即“糖尿病前期”;血压在120~139/80~89毫米汞柱,即“正常血压高值”)时,就应及早干预治疗。若能及时干预治疗,高血压及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患者是可以转为正常人的。否则,当心脑血管发生病变后就来不及了。如果确定了两病同时存在,那么患者就已属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了。

郭冀珍:一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均比无糖尿病的人群高。

临床中发现,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常先后发病、合并存在,且相互进展。因此,仍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就应开始关注血压。同时,在中老年时期高血压尤其有腹型肥胖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也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

在中国,由于人种遗传,中心性(腹型)肥胖及高血压同时存在的比较多见,而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根本。什么是代谢综合征呢?我国具体诊断标准是下列4项中符合3项以上:

1血糖异常,常称为“糖尿病前期”;

2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1.7摩尔/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HDL<1.04摩尔/升;

3腹型肥胖(腰围 男:≥90厘米,女:≥85厘米);

4血压BP≥130/85毫米汞柱;

中青年人中的肥胖人群尤其要注意,若发现自己是“糖尿病前期”或血压偏高,则已经属于“代谢综合征”,必须改良生活方式,少吃、多运动,赶快减肥!必要时服药,使血压及糖、脂代谢异常得到纠正,保护好自己,远离高血压及糖尿病。

郭冀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更易引起靶器官损伤。

首先,通过高血压科临床数据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和高血糖协同作用使动脉弹性下降更明显,动脉硬化程度比单纯高血压患者更严重,而控制血糖及血压对预防动脉硬化有关键作用。血压在130~139/85~89毫米汞柱的糖尿病患者,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启动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范围内。

其次,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是一个反映全身微血管损伤及肾脏靶器官病变的敏感指标。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单病与同患两病时的蛋白尿的发生率分别为:12.6%、15.9%,23.3%。由此表明,两病同存时,除全身血管损伤外,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也更大。

此外,与高血压病人常有“火气大”心率快,即交感神经兴奋性高的表现相近,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也常亢进。当两病合并时,交感神经则更加亢进,血清胰岛素更高,更易形成血压调节异常,导致靶器官损伤。

综上来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实质上是“狼狈为奸”,血压、血糖越高,心、脑、肾、血管的损害越重。而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及早加强降压甚至比降糖治疗更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尤其能减少中风发生。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者,应再早期进行降糖、降压、降脂治疗,养成定期测血糖、血压的习惯,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合理的用药干预治疗。

郭冀珍:高血压及/或糖尿病患者,常同存多重危险因素。

除高血糖及高血压各自是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常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家族史、肥胖、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当两病同存时,其危险性更高。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的主要并发症。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出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而长期高血糖就很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中,其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发生。这也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直接原因。若已经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尤其还长期吸烟,则微血管的损伤危险性将明显升高。

在高血压病的基础上,肥胖、少动、高甘油三酯是发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达标,是防靶器官损伤的关键。同时,因为许多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都存在肥胖的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还必须注意控制体重。减肥可使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容易被控制,可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不但能减少医疗费用,还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

郭冀珍: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键。

针对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键。然而,改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及减重等,是最难做到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以体重为中心”是目前针对糖尿病管理的新理念。患者在糖尿病早期减重可明显减少甚至停止降糖治疗,血压也会降低,血脂、C反应蛋白也能得到改善。如此,不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强化降糖治疗更低,而且还可减少花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高血压病及糖尿病防治主要目标的认识,正从以严格降压、降糖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逐渐转变到“以体重为中心”的管理新理念。

郭冀珍: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血压、血糖。

血压及血糖波动大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防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必须普及自测血压和血糖的相关知识。

通过进行家庭血压自我监测,患者可以就其血压控制情况及时与治疗医生进行沟通,寻找导致血压未控制好或过低的原因,进行更加有效的干预治疗,提高患者长期进行降压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对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部分隐匿性高血压进行诊断。但家庭自测血压也有不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即动态血压是在了解夜间血压、观察血压的昼夜节律方面的“金标准”。

此外,采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法做自我血糖监测,及早发现血糖异常是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手段。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法能实时反映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生活事件(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例如,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自测血糖则有助于患者发现低血糖,并及时找医生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

随着自测血压、血糖技能的推广,动态血压及动态血糖监测将成为血压及/或糖尿病精准治疗的有力保证技术。自测血压、血糖必须与“金标准”、动态监测结果相结合,才能对各种异常情况(如血压及血糖的波动性及昼夜血压节律等)进行精准地诊治。

郭冀珍:控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治疗效果更明显。

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近40%同时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人群中约18%的患者合并糖尿病。如果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要求,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则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降压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极高,需要更为合理的降压、降糖治疗方案,才可充分发挥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作用。

据国外一项糖尿病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降低24%,糖尿病相关死亡率下降32%。其中,脑卒中发病率下降44%,微血管病患病率降低37%,心力衰竭降低56%;而严格控制血糖,与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只降低12%,微血管病患病率降低25%,心肌梗死减少16%。

临床研究证明,不管是大、小血管并发症的种类,还是对这些并发症的影响程度,降压治疗都比降糖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降糖治疗对微血管并发症,特别是针对糖尿病肾病效果明显,但对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大血管并发症均无明显影响。而降压治疗即便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心血管预后。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防治中,无论是降压还是降糖都要适度,要注意控制合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的患者降低血压速度不能太快,应在1~2个小时内逐步将血压控制到达标或理想血压水平,以避免出现其他风险。

猜你喜欢
微血管降糖心脑血管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冯琴:降糖减肥新秀一一司美格鲁肽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某院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采购情况分析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Hcy、HbA1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诊药房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