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与改革

2020-03-13 08:08段培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段培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概况和指导思想.接着分析了目前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对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一、专业概况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原有的“计算数学”“运筹学”“控制科学”及“信息科学”等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的理科专业[1].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它的到来对当代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社会需要大量能进行信息处理与研究、应用软件开发与设计、具有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第二个战略任务指出:“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厚基础、重应用、强实践、创特色”.所谓“厚基础”是指毕业生应具有从事信息处理和科学工程计算工作的坚实的数学基础;所谓“重应用”是指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利用所学数学理论、方法以及计算机工具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与我校办学定位相吻合;所谓“强实践”是要着重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缺点;“创特色”是指在原有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前提下,使特色更加鲜明.未来本专业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二、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办历史较短,实践环节相对比较滞后.虽然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缺乏少数计算机技能强的师资,学生编程等实践能力训练跟不上.毕业设计理论性课题偏多,应用性课题偏少,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专业特点.其他实践类课程大多难以结合生产实践,多为自拟题目.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过努力,尽管近几年去国航重庆分公司、天津市统计局等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但限于经费及岗位容量等问题难以满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且部分实习基地不够稳定,实习内容不够充实,部分实习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由于实习基地容量限制,还有一些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意向,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实习单位过于分散,给实习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改进措施与策略

实践、实验、实习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服务于民航,本专业教师积极到民航企事业单位调研,并同时对这些单位的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针对本专业实践环节开展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与实践.

1.在涉及实验的课程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数学实验与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由“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的数值计算及图形处理等功能,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切都迎刃而解.

2.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专业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为了逐步解决目前选题偏数学的现状,我们特聘请软件公司有经验的工程师,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基于OpenCV的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实现”等应用型课题.另外,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压缩感知理论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去噪算法研究及实现”等等.

3.除此之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将适应潮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列入教学计划.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邻近点算法及其在图像恢复中的应用”等项目的开展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为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院系共同努力,不断拓展新的实习基地,由五年前只有软件公司和统计局两个实习单位,又增加了两个机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在原来的统计数据处理、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航空电子商务、票务处理、解决方案咨询、信息管理等.

四、进一步思考

教育质量的评价最终来自社会.社会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得实际经验的校外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平台.本专业未来将努力建成数学实验中心,同时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需求.

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与时俱进,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的“适用性”来表达质量的内涵,即培养对象与市场需求能达到最佳匹配才是最好的.不断探索既符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又适应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理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我们专业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教学,2003(2):1-5.

[2]莫愿斌,张超群.关于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的几个问题[J].管理观察,2009(5):86-87.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