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袁裒及其《书学纂要》考论

2020-03-14 03:56韩洋
中国书画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集题名书法

◇ 韩洋

袁裒,字德平,浙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元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陶宗仪《书史会要》言其“所书宗晋”〔1〕。所著《书学纂要》一书,其中提出的“内擫”与“外拓”之说,已成为后世重要的笔法术语。另外,他与赵孟頫相友善,赵氏曾以书作相赠,还曾书写由袁裒所撰的《推官厅题名记》。但时至今日,学界对其关注与研究仍然较少,主要表现在对其生卒年、身世经历、著作情况等不甚了了,此外对他和元代文学家袁桷的关系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其《书学纂要》的著录、性质等也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澄清上述问题,笔者试结合相关史料略作梳理如次。

一、袁裒生平及其相关问题

学界对于袁裒关注不多,主要限于有关文献记载较少。但笔者查阅元代文学家袁桷的文集后发现,其卷三十存《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以下简称《墓表》)一篇,袁裒生前曾授海盐州儒学教授,此袁府君所指即为袁裒。该《墓志》作为第一手资料,对了解袁裒生平至关重要。现将《墓表》内容择其要者摘录如下:

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

维袁氏,四明大族。繇处州太守讳毂,试开封府第一,登嘉祐四年进士第。佐苏文忠守杭,文忠为同年。生后赠光禄大夫。生仓部郎中讳灼,得罪政和以归。生赠朝奉讳坰。朝奉生通议大夫讳文。通议大夫生龙图阁学士赠少师讳燮。尝以礼部侍郎专史事,谥正献,天下人称絜斋先生。

桷七世祖讳瑴,试开封,以中书守当官,迁祥符县丞。生曾孙,为少傅、同知枢密院事讳韶,赠太师越国公。受学正献公,于宗谱为族子。相踵登淳熙进士第,同入秘书省为史官,先后为侍从,缙绅荣之。正献生四子,俱至名卿尚书东宫官。而第三子最清显,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再世国子祭酒,仕至兵部尚书、给事中、实录史院修撰讳甫。赠少傅,谥正肃,天下称为蒙斋先生。正肃次子讳徯,通判潭州。是生君讳裒,字德平,以安定长授海盐州儒学教授。未拜,延祐七年六月二十日卒,年六十有一。

袁桷《清容居士集》中的《袁府君墓表》

…………

方至元十五六年间,故家犹亡恙,海盐时年二十,桷年十四五,私相议曰:“宦族久当圮,宜蕲为传远计。”未几,正献宅火,留城南,遂各尽昼夜,濬源钩思,探索幽隐,以黜陈辞为己任。考闽蜀、东浙、永嘉、湖南、江西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于贵耳。杂书袭讹,辑言行者尊之,吾与子所当辨。更二十年,各宦游四方。君以忧窘困踬,酒酣语豪,卒不少贬折,诗笔益温雅简洁,察其学,犹以昔所言自任。桷由集贤罢归,往拜焉,病且瘠,不能起,忽手书曰:“夜梦游南岳,署以判官。”遂释之曰:“南正,火也,火为离,为文明,宜司以瑞太平。今天子兴文,禄弗及,其在乎子孙?”未旬日,下世。夫子作《春秋》,讥世卿,史非世官不能。两家子孙,凡五为史官,独君不及用,诚可憾。

袁桷书法

曾祖妣边氏,秦国夫人。祖妣赵氏,卫国夫人。妣赵氏,封孺人。子四:曰霆,曰杲,曰锐,曰奫,孙一人。有文集若干卷。……

至治二年岁次壬戌,族侄具官桷表。〔2〕

围绕《墓表》所提供的信息,可展开对袁裒生平相关问题的考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袁裒生卒年

这从《墓表》所记载的内容中较容易推知。先看其卒年,《墓表》中对此记述非常明确:袁裒“延祐七年六月二十日卒,年六十有一”。元延祐七年为1320年,即袁裒卒年。再看生年,《墓表》提到袁裒终年61岁,以此向前推算,其当生于1259年。但由于古人言年龄一般按虚岁,而非以周岁计,因此其生年还要往后推一年,即应定在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故此,袁裒生卒年可确定为南宋景定元年(1260)至元延祐七年(1320)。

2.与袁桷的关系

关于袁裒、袁桷二人的关系,大致存在以下两种说法:一是族叔侄关系。袁桷在《墓表》末自署称“族侄具官桷表”,这表明他们应是族叔侄关系。二是族兄弟关系。清人顾嗣立等所编《元诗选·初集·袁处士裒》一条说:“裒,字德平,与伯长(按,即袁桷)为族兄弟,善书法。”〔3〕言明二人是族兄弟关系。今人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之“袁裒”条,以及《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所收录袁裒《评书》之解题,也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另外清代《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曰“袁裒,字德平,桷族弟,历官海盐州儒学教授”〔4〕,则认为袁桷为兄,袁裒为弟。那么以上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呢?应该说,《墓表》由袁桷亲自撰写,他对于二人关系的表述当不会有错,下面通过分析二人世系能够得出其自称“族侄”的原因。现将二人世系简要排列如次(见表一),其中袁裒世系根据《墓表》记述整理而成,袁桷世系则可参见《袁桷年谱》〔5〕。

对比之后,可以看出二人并不属于同一家族谱系,即二人没有直系血缘关系。那为何二人会以族叔侄相称呢?通过《墓表》内容,不难发现此皆因袁桷曾祖父袁韶曾受教于袁裒曾祖父袁燮,并以族子身份入谱:“(袁韶)受学正献公(袁燮),于宗谱为族子。”由于这一层关系,袁桷从辈分上讲要比袁裒低一辈,这正是他在《墓表》末自署“族侄”的原因。又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四明袁氏图谱序》载:“袁氏之居鄞县者三族:曰西门袁氏,曰南袁氏,曰鉴桥袁氏。鉴桥袁氏有蒙斋(按,即袁甫)、絜斋(按,即袁燮)。二先生者以风节行谊为时所敬仰。南袁氏有清容先生(按,即袁桷),谥文清者以奥学雄文为世所宗师。”〔6〕通过戴氏的记述,可知袁裒一族属鉴桥袁氏,而袁桷一族则属南袁氏,这也是二人非同一宗族的一个佐证,所以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叔侄,只是名义上的叔侄关系。如果从年龄上讲,据《袁桷年谱》载,其生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只比袁裒小六岁,前面提到《元诗选》《御选元诗》等清人著作以为他们是族兄弟,很可能是在未弄清二人关系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误认识,与史实不符。这说明在清代时人们对于二人关系的就已经不甚明了,而今人的一些著作沿袭了清人的错误看法,又有以讹传讹之嫌。综上所述,袁裒与袁桷应是名义上的族叔侄关系,而非族兄弟关系。

表一 袁裒、袁桷世系表

3.个人经历

由于史料的缺失,想要全面还原袁裒个人经历有一定困难,这里主要依据《墓表》进行讨论。从家族世系看,袁裒的家世还是比较显赫的:其曾祖父袁夑曾为龙图阁学士加赠太子少师,谥号正献;祖父袁甫曾任兵部尚书,二人于《宋史》皆有传。但到袁裒这一代似乎已显现出衰落的迹象。关于袁裒的具体经历,《墓表》中提到他二十岁左右就认识到世宦之家暗藏着危机 “宦族久当圮,宜蕲为传远计”,并且立志于学:“考闽蜀、东浙、永嘉、湖南、江西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于贵耳。”可见他年轻时是有远见和志向的。但此后其宦游经历并不顺利,《墓表》中只提及袁裒“以安定长授海盐州儒学教授”,这两个职位都不是显职,品秩较低。除此之外,在此之前他还曾担任过湖州推官。〔7〕从其所作《推官厅题名记》内容看,袁裒于至大二年(1309)应当仍在推官任上。〔8〕这件《推官厅题名记》是由赵孟頫书写,下文有详述。就《墓表》记载看,袁裒的境况大概从中年开始就不太好,“忧窘困踬”,至晚年则更糟,“病且瘠,不能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其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个性有关,《墓表》中曾提到他“酒酣语豪,卒不少贬折”。从以上情况看,可以说袁裒是个未受重用的中下级官吏,似乎既无功名,也没担任过什么要职。袁桷在《墓表》文中也流露出对他的惋惜:“两家子孙,凡五为史官,独君不及用,诚可憾。”元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还存有袁裒《求志赋》一篇,在序文中袁裒自述道:“余老于忧患,年垂耳顺,老而无成。”〔9〕前面已考证出袁裒享年六十岁,上述引文中袁裒又自言已“年垂耳顺”,可见其书写这篇序文时已届晚年,应该算作他对于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而之所以愧说“老而无成”,可能就在于他认为自己没能延续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4.文集问题

袁桷在《墓表》中提到袁裒“有文集若干卷”,但未提及是何文集,笔者认为此处应是指袁裒的《卧雪斋文集》。关于《卧雪斋文集》,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有著录,并明确记载作者为袁裒。除清人著录外,元马祖常《石田集》存《卧雪斋文集序》一篇,其中有言:

注释:

〔1〕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年版,第322 页。按:此条不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书史会要》。

〔2〕袁桷《袁桷集校注》,杨亮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32 1434 页。

〔3〕顾嗣立等《元诗选·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年版,第419 页。

〔4〕康熙《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426 页。〔5〕同〔2〕,第2366 页。

〔6〕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一,四部丛刊初编:第24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年版。

〔7〕董斯张《吴兴备志》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23 页。

〔8〕〔17〕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二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76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版,第641 页。

〔9〕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第329 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年版。

〔10〕马祖常《石田文集》卷九,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

袁君德平之文可谓美矣,优柔而不华,典则而不质,可以施之宗庙,告之朝廷。而今已死,无及也。其子杲游于国学,以余尝从其兄伯长甫官史馆,而伯长甫又好余甚者也,请重序其父之文焉,噫!德平之文世虽无知者,抑何伤乎?!子杲兹行又槖而归于越山之下,一日太史占侯言:南方有光气上达于天者,其必德平之文在其下也夫。〔10〕

表二 《书学纂要》著录表

其中提到的“其子杲”即袁裒次子袁杲,可见是篇为马祖常应袁杲之请为其父文集所作的序文,这也是《卧雪斋文集》为袁裒所作的直接证据。此外,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八有《书袁德平文稿后》,也应是其应袁杲之请为袁裒文集所题写的后记:

国子伴读四明袁杲,手其先君子文一编示天爵曰:吾先正献公学于金溪陆先生,至正献公益修其学,俱有家集传焉,盖非专以文名世者也。先君子生于宋季,皇有江南,教授州郡志之所存,著于斯文而已。天爵闻其言有感焉……杲之先君子则正肃曾孙、正肃公孙也,其于家学盖亲有所闻焉。天爵往年尝官江南,访诸故家文献之绪,其子孙多微弱弗振,而袁氏之学传之甚远,杲也其益知所励哉。元统二年冬十月庚辰后学赵郡苏天爵书。〔11〕

以上二文的性质我们推测应是袁杲为其父袁裒重订文集时请马祖常、苏天爵所作的序文和后记,因为在马序当中有“请重序其父之文焉”的文字。袁桷在《墓表》中只提及袁裒“有文集若干卷”,并未提及文集之名,但可见袁裒生前应当是有文集存世的。袁裒次子袁杲又在其去世之后,借在大都作国子伴读之机,分别请马、苏二人作序文与后记,对袁裒文集进行了重订。从上面引文可知,苏天爵后记作于元统二年(1334),若以苏天爵所作后记的时间为袁裒文集重订完成时间的话,其完成时间的上限应在元统二年(1334),此时距袁裒离世已有十四年。至于《卧雪斋文集》名称的来历,马、苏二文未提及,笔者推测可能是据袁裒生前所用斋号而定,这也是古代文人为文集定名的习惯之一。从笔者目前所见史料看,《卧雪斋文集》应当已散佚,散佚时间难以确定。苏天爵《国朝文类》当中收有其诗文三篇〔12〕。

5.与赵孟頫的交往及所作《推官厅题名记》

关于袁裒与赵孟頫的交往,《墓表》当中并未提及。从二人现存诗文当中也未找到相关的内容,但仍能从他人记载中寻觅到一些线索。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二《跋赵文敏所临兰亭序》载:“此本旧藏四明袁德平家,文敏与德平相友善,故书以遗之。奉化陈士申、慈溪孙原道皆德平姻家,子原道得之于士申,而士申得诸德平,前后相传不出他族,其为真迹无疑矣。”〔13〕其中戴氏详述了赵氏以书作相赠及书作递藏的经过,言之凿凿,信非虚语,可见袁、赵二人确有过从,且交情应较为深厚,不然赵孟頫不会以书作相赠。另外,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四提道:“《推官厅题名记》至大二年四明袁裒撰,赵孟頫书并篆额。”〔14〕同书卷六又提到袁裒曾任湖州推官,至大二年(1308)赵孟 正在浙江等处儒学提举任上,〔15〕这件《推官厅题名记》应可看作袁、赵二人交往的又一证据。该记全文存于明代董斯张所辑《吴兴艺文补》卷二十五,说明二人之间的交往并不限于书作相赠,可能是多方面的。

袁裒、赵孟頫合作的这件《推官厅题名记》(后简称《题名记》)原石在清代时尚存,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引郑元庆(1660 1730)《湖录》曰:“赵松雪书《推官题名》,明嘉靖中碑湮没莫知所在,王弇州来为监司求之不得,题拓本以n感焉。丁亥冬,余在同知厅事前神祠之庭见此碑断为五段,匝砌花台。虽泥涂分裂,而文字犹烺烺可诵。转达当事出而置之阶前,他日未必不仍为础石也。”〔16〕可见郑元庆亲眼见过《题名记》原石,并请人进行了处置。该《题名记》原石虽然已被毁坏,但袁裒这篇《题名记》的原文今天仍能看到,收录于明董斯张等所编《吴兴艺文补》〔17〕。赵孟頫除书写袁裒的《题名记》外,还书有《推官厅公生明记》(后简称《推官厅记》)。明朱雷《西吴里语》载:“湖州推官厅在厅事右,元至大间冯煦建扁曰:公生明。潼川冯福源有记,赵孟頫书。又四明袁裒有《题名记》亦赵孟頫书。”〔18〕前面引文中提到的王世贞(号弇州山人)所寻访的也应当是这件《推官厅记》,事见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中的一则题跋:“赵吴兴《佑圣观记》、《推官厅记》:《佑圣观记》在杭州本观,《推官厅(记)》在湖州郡斋,俱赵吴兴书,俱规摹李北海,而《厅记》稍遒劲。余至湖州访墨妙亭,遗迹无一在者。用此解馋耳。”〔19〕此处题跋中王世贞明确提到是《推官厅记》,而并非《题名记》。明汪砢玉《珊瑚网》所著录的《王弇州尔雅楼所藏法书跋》中也收入了这件作品〔20〕。这样看来郑元庆在援引王世贞题跋时可能未加分辨而产生了误解。并且这件《推官厅记》亦收录于陆心源的《吴兴金石志》,正列于《题名记》之后〔21〕,也可证二者并非同一碑刻。但其与袁裒所作的《推官厅题名记》的确是比较容易混淆的。

二、《书学纂要》的相关问题

关于《书学纂要》,袁桷在袁裒《墓表》中并未提及,《元史·艺文志》亦未著录,但同时代及后世其他文献引用、著录却有不少,现将同时代及后世文献对《书学纂要》的引用、著录情况列表(见表二)。

从表二可看出,元、明、清三代诸多文献都将《书学纂要》的作者定为袁裒。另外,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三十九收有袁裒《题〈书学纂要〉后》〔22〕,该文应是袁裒为《书学纂要》所写的后记,其中有“余既粹集书法大略虽备”等语,这可看作《书学纂要》为袁裒所编的直接证据。因此无论从他书的著录情况看,还是从《国朝文类》所存《题〈书学纂要〉后》等内容看,袁裒编有《书学纂要》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从上表也能够看出,《书学纂要》在元代盛熙明《法书考》中就得到了关注,而从《法书考》前所存揭傒斯所作的序文看〔23〕,该书的成书时间应不晚于至顺四年(1333),也就是说在袁裒过世十余年后,其《书学纂要》已经流传开来,至少已进入在大都编纂《法书考》的盛熙明等人的视野中,后世对其有引用、著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书学纂要》的性质,首先可以从其书名来考察,名曰“纂要”。“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释估》曰:“纂,继也。”并注曰:“此谓纂即缵之叚借也。近人用为撰集之称。”〔24〕说明该书的内容是编撰集合而成。另外还可从其他书学著作的引用中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并借助这些引用来推测《书学纂要》属于哪一类书学著作。元盛熙明《法书考》卷二末语曰“以上云云并见前《书学纂要》”〔25〕,此语前文字引自姜夔《续书谱》,这说明《书学纂要》也引用了《续书谱》的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可初步推测《书学纂要》应是一部搜集前代书法理论攒集而成的汇编类文献。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书学纂要》可能已散佚,其全貌已不得而知,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十已将其列入“亡佚”〔26〕类。关于该书散佚于何时,从所见资料看还难以确定,俟考。另外,前面提到《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收有《袁裒评书》一篇,其在解题中说到“辑自元苏天爵《国朝文类》”,从内容看,显然是由其《题〈书学纂要〉后》删减而成。关于这篇《袁裒评书》的最早出处,笔者认为应当源自《佩文斋书画谱》。《佩文斋书画谱》卷十收有《元袁裒评书》一篇,其后注明出处为《元文类》,即《国朝文类》。当时的编纂者应是在对《题〈书学纂要〉后》内容进行删减后,另加了题目,从而构成了是篇。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六对该篇亦有收录。

《题〈书学纂要〉后》集中体现了袁裒的书学思想。其虽仅为一篇后记,但书学理论价值在元代就已受到认可,盛熙明《法书考》、陶宗仪《书史会要》等元代重要书史著作对其内容的转引即是证明。其中“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一句提出的大王用笔“内擫”、小王用笔“外拓”的观点,后世引用、论述更是不绝,时至今日学者们已将其作为一对重要的笔法术语而进行研究、讨论,并针对“内擫”“外拓”的具体含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认为袁裒当时提出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从笔法上指出了“二王”书法风格、面目不同的原因,将对“二王”书法的评骘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袁裒之前,对“二王”书法的评论基本都停留在风格层面,如袁昂言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王献之书如“河洛少年”,唐太宗认为王羲之书法“似斜而反正”,王献之书法则“如隆冬之枯树、严家之饿隶”,张怀瓘认为“子得神骏,父得灵和”等,但没有能够指出“二王”书法风格差异的原因,而袁裒提出的“内擫”“外拓”的概念则指出了造成“二王”风格不同的原因在于笔法的不同,这显然要比泛泛评论他们的风格要更加深入。这种高度概括的评价未必十分精准,却已为我们理解“二王”书法的不同之处提供了门径。袁裒在《题〈书学纂要〉后》还对宋代以来书法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庆历以来,唯君谟特守法度,眉山、豫章一扫故常,米薛、二蔡大出新奇,虽皆有祖袭,而古法荡然。然南渡后,思陵大萃众美,筋骨过婉,吴传朋规仿孙过庭,姿媚伤妍。近世姜尧章迥脱脂粉,一洗尘俗,有如山人隐者难登庙堂。”〔27〕从思想上看,带有一些复古主义的倾向,这当与南宋以来书法提倡复古的时代背景有关。但从中能够袁裒对宋代书法的发展具有深刻的见地,反映出袁裒对宋代书法的重视,也说明了他认识到了宋代书法的价值所在。从上述引文内容可以看出,袁裒对宋代书法的整体评价是较为公允的,把握住了宋代书法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代表书家的风格评骘也比较准确。这在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论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突出反映了他在书法理论方面的造诣。

[元]赵孟頫 行书闲居赋卷(局部)38cm×248.3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对袁裒生平及其《书学纂要》的考察,可以对其经历、著述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够认识到他在书学方面的造诣与贡献。古代书法史中籍籍无名如袁裒者不啻千万,对于这些书家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正是他们支撑起了古代书法大厦的基础,才让我们看到了处于大厦顶端的少数大家的光芒。一个时期以来,学者们已在研究书法大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偏重关注大家,于书法研究而言是不全面的,我们还应重视“基础”的支撑作用,重视“基础型”书家的研究,以使整个书法史研究做得更加扎实。

注释:

〔11〕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八,陈高华、孟繁青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472 页。

〔12〕这三篇分别是卷一《求志赋》,卷五《远游联句壬寅冬与伯长同留姑苏时伯长将赴都》,卷三十九《题书学纂要后》,见苏天爵《国朝文类》。

〔13〕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初编,第243 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年版。

〔14〕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511 页。

〔15〕任道斌《赵孟頫系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 页。

〔16〕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91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593 页。

〔18〕朱雷《西吴里语》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41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版,第690 页。

〔19〕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787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年版,第2007 页。

〔20〕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二,丛书集成续编,第85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版,第282 页。

〔21〕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91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不,第593 页。

〔22〕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初编,第330 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年版。

〔23〕盛熙明《法书考·揭傒斯序》,丛书集成续编,第85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版,第1071 页。

〔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4 页。

〔25〕盛熙明《法书考》卷二,丛书集成续编,第85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版,第1095 页。

〔2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27〕袁裒《题书学纂要后》,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第330 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年版。

猜你喜欢
文集题名书法
书法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书法欣赏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书法
栖凤阁题名记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