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审计问题研究

2020-03-14 10:04史芳芳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审计监督精准扶贫大数据

史芳芳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审计问题研究

史芳芳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小康社会需要全民的一起努力,包括全党全国人民及其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20年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要实现完全脱贫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并且,通过部分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任务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扶贫不够精准、政策执行不到位、贪污腐败连续不断等问题,使得精准扶贫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大数据环境加强精准扶贫的实施以及审计监督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精准扶贫;审计监督;大数据

一、精准扶贫审计概述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的情况,通过实施科学系统的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一种脱贫致富的措施和手段。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在于“精”和“准”,能否实现“精”关键在于政府扶贫工作人员是否能精确了解当地贫困人民的真实状况,比如基本的温饱问题、家庭全年收入、子女教育等,在知悉贫困群众的基础上,是否能按照政策的要求建立档案,并及时关注扶贫政策是否一步步落实。能否实现“准”关键在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准确的使用到扶贫的对象身上,以及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有必要的监督。

(二)精准扶贫审计的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实行扶贫政策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这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凸显出不少问题:部分扶贫对象和政策里的规定不相符,部分官员挪用霸占扶贫资金,扶贫措施落实不到位,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部分执行人员因为手中的权力滋生出贪污腐败现象,使得扶贫政策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应有的效果。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查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强调扶贫政策的执行必须有效进行。进行的每一项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保证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率,达到精准扶贫,当然,这过程中需要有人执行有人监督,监督如果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扶贫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在监督的过程中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保障扶贫的对象符合政策的要求、资金的使用按照政策的规划进行。大数据环境为精准扶贫审计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二、当前精准扶贫审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审计体系还有待完善

开展任何工作都需要有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来支撑,精准扶贫审计也不例外,精准扶贫审计涉及到的层级较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情况,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标准,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仍然存在部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不明确的情形,审计流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标准不尽相同等等,这些都会影响精准扶贫审计的有效进行。

(二)扶贫项目的确立缺乏有效监督

开展精准扶贫审计,首先需要针对扶贫项目的确立进行审计,扶贫项目在确立的过程中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制度要求,以及资金的拨付是否合规。国家层面对于扶贫项目的确立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各个地区仍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扶贫项目确立后后续如何有效的进展该项目不能做出合理的规划,结果使得已确立的扶贫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不下去,面临不得不中断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纠正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扶贫项目应有的效果。

(三)扶贫审计过程监督不到位

目前的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事后审计,审计理念、审计行动没有在扶贫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予以贯彻。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对于贫困人群的筛选、动态信息的监管等方面,台账的基础管理工作全不面,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台账信息却没有及时更新,最终使得扶贫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后续审计跟踪不到位

针对精准扶贫项目开展后续审计的目的是希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政策的要求一步步实行,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是目前就后续审计如何高效地发挥其作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于精准扶贫项目成效的评价没有科学完善的体系,测评的指标代表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很多精准扶贫项目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这些项目后续的评估管理工作不能匹配进行,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三、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审计应对风险的对策

1.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工作

审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审计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其次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取证,最后在后续的评价工作中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

2.社会性和数据化思维的有效结合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扶贫审计时,应考虑将大数据和审计人员的思维进行一定的结合,更深层次了解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并且对所获取的存有疑虑的审计证据需要作出进一步审查,考虑社会因素、人的行为特征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保证审计证据真实、可靠。而且,审计人员可以将每次审计工作中的收获予以总结归纳,为下次审计工作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3.加强审计数据的监管

通过对审计数据管理和云计算的综合利用,构建较为完善的审计平台,创建数据监控服务中心,且建立审计数据监管系统,加大数据管理力度。还可以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机制,防止审计数据被恶意软件袭击,为数据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证。并且,完善审核分析体系,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处理的管理,为完善精准扶贫审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审计的建议

1.加强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地区的贫困人口信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审计对象数据库,对扶贫信息的变化予以随时更新,进而实现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确监督管理。通过对精准扶贫审计共享信息的分析思考,尽早发现潜在的一些风险,进而实现扶贫资源的准确运用。一方面,在审计人员在获取证据时,通过大数据能够有效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水平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处理,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信息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及内容进行实时监督审计,达到扶贫工作透明化,让全民参与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针对个别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信息不完善的情形,政府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导入相关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信息资料,并且对贫困人员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选取符合相关条件的人群信息,构建一套完整的扶贫信息数据系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互联共享,这样也将有利于各地政府在开展扶贫过程中及时更新贫困数据。

2.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精准扶贫所需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清楚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提升绩效审计监督意识,开展绩效考核,确保精准扶贫能按照政策的导向运行。关于扶贫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针对具体的扶贫项目进行定量考核,注重绩效,对资金的去向产生的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政府判断项目的执行情况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对审计报告予以公开,达到信息透明化,加强社会公众对工作的监督,通过审计的最终结果对相应的审计人员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充分利用绩效审计。

3.提高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引起的,由于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分析数据需要具备相应能力等特点,使得获得的数据不够准确、分析数据存在重重困难等问题。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由于大数据本身特点而引起的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产生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处理数据时,没有使用合理的程序而导致错误的可能性。就检查风险而言,可以通过扩大审计范围来降低,并且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让审计范围进行全面覆盖,扩大审计范围,获取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不同的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不同的方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以及必要的监督、指导和复核执行的审计工作内容,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可以相应的降低审计风险。

4.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参与精准扶贫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体审计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必要的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充分借助大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参与精准扶贫的审计人员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内知名的大数据审计专家开展讲座培训,学习相关原理、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对精准扶贫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降低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提高职业道德。

项目基金:山西省审计学会2018至2019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大数据环境下民生审计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审计监督精准扶贫大数据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