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

2020-03-14 22:12王春生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数据库

王春生

馆藏建设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不属于直接服务读者的一线工作,但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馆藏建设工作正逐步从幕后走到前台,从一项支持读者服务的保障性工作转变为一种直接服务读者的工作。馆藏建设工作呈现出与读者服务的一体化趋势。

自图书馆业界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Acquisition,PDA)模式出现以来,围绕馆藏建设工作呈现出的越来越直接服务读者的特点,图书馆学界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例如,在讨论“你选书,我买单”、彩云服务等图书众包采购方式时,学者们首先是把这些采购活动作为一种读者服务来探讨,认为“许多图书馆在考虑实施图书众包采购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一种新服务,一种让读者在不到图书馆的情况下也能借阅图书的服务”[1]。虽然国内的研究者们在探讨如何提升这类活动的服务质量时,会多少涉及如何提高馆藏建设质量,但重点关注的仍是如何让读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尚未认识到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的一体化趋势。如韩冰、李萍梳理了读者自主采购借阅服务模式的利与弊,并对如何理性对待读者自主采购借阅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王海荣对国外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服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3]。而国外学者从图书馆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角色变化和满足读者馆际互借需求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只是提到“馆藏资源是一种服务”(collection as a service),并没有提出馆藏建设工作(collection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服务[4,5],因此国外学者同样尚未完全认识到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

1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原因

(1)馆藏资源类型、获取方式的日趋多样化推动了馆藏建设工作模式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馆藏资源类型变得日趋多样化:馆藏中不仅有实体馆藏,还有虚拟馆藏;不仅有体现科学研究最终成果的论文、图书、研究报告,还有科学研究的原料和中间副产品——科研数据。不同的馆藏资源类型需要不同的收集、提供模式,使得馆藏建设活动变得日益多样化,传统的馆藏建设工作流程不断拉长,并延伸到读者服务的某些环节。从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看,图书馆不仅通过购买方式获得馆藏资源,还通过存储科研数据、建设机构知识库、支持开放出版等方式增加馆藏资源。新的馆藏资源获得方式多包含有为读者直接提供服务的成分。

(2)读者参与推动馆藏建设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保障读者服务的基础性工作转变成一种服务性工作。互联网发展,特别是Web2.0的出现,激发了用户强烈的参与网络内容建设的热情。在图书馆,这种热情则表现为读者日益强烈的参与馆藏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图书馆评估日趋强化运行绩效考核的发展趋势,促使图书馆想尽一切办法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图书馆运行效能。让读者参与馆藏建设是许多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方法,也正好回应了读者不断高涨的参与馆藏建设的热情。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满足读者需求,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读者服务工作。相应地,馆藏建设也就呈现出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特点。

(3)馆藏数字化趋势不断强化,直接推动了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数字化馆藏在馆藏建设中的比重在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2006年、2015年、2018年馆均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分别约为78万元、251.4万元和337.8万元;馆均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在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中的占比,2015年为51.3%,首次超过一半,2018年为60.6%[6,7]。从读者服务的角度看,数字化馆藏建设,特别是在线数据库的采购,使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交流中的角色从信息守门人转变为信息集成服务者,即集成多个信息源的信息资源并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信息中介机构,馆藏建设的成果从实体馆藏体系转变为数据库服务。馆藏建设工作开始直接融入读者服务,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需要通过借阅部门才能实现对读者的服务。这些变化使馆藏建设工作呈现出与读者服务工作一体化的特征。

(4)对馆藏资源价值认识的变化带动馆藏建设理念发生变化,并推动馆藏建设工作的服务元素不断增加。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的竞争愈显激烈,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图书馆虽有提供免费服务的优势,但也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更高要求,即图书馆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读者需求,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但事实上,大量无使用记录的馆藏已经成为图书馆的痛点,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越来越大,这说明图书馆面对信息传播渠道竞争还有许多短板,这些促使着人们对馆藏价值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评价馆藏质量的主要标准不是看馆藏中有什么,而是它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图书馆而言,被利用的馆藏才是有价值的馆藏[8]。馆藏建设理念逐渐从长期坚守的满足读者可能的需求向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转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服务元素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到馆藏建设工作之中,服务效果已成为馆藏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2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表现形式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下面六种。

2.1 购买需要馆际互借的文献

馆际互借本是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服务。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有图书馆通过直接购买而不是从其他图书馆借入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馆际互借需求,所涉及的文献类型有印刷型图书、DVD等封装型电子出版物等,目的在于缩短读者获取文献的等待时间,降低图书馆服务成本[5]。如普杜大学2000年开始购买符合标准的、需要馆际互借的图书,到2009年共购买了近一万册图书[9]。这种服务的流程大致是:图书馆预先设置评判标准;当读者要求馆际互借的文献符合预设标准时,图书馆就会直接购买并提供给读者;图书馆在读者使用后将所购文献加入馆藏。虽然很多馆的购买工作是由馆际互借部门负责,但馆藏建设部门或采访部门的参与是这一新服务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10]。图书馆通过购买文献满足读者馆际互借需求,使馆藏建设工作直接融入到具体的读者服务之中。购买需要馆际互借的文献是PDA的最初形式[9],也是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

2.2 图书众包采购

笔者把国内图书馆开展的“你选书,我买单”“彩云服务”等诸如此类的图书采购活动称为“图书众包采购”。当然,也有人把这一类购书活动称为“中国版的PDA”[11]。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使图书众包采购达到一个比较完善且可长期开展的状态[12],为众多图书馆所仿效。以让读者深度参与为特征的图书众包采购虽然被视为一种图书采购模式,但更多的是被看作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一种服务。图书馆以众包的方式采购图书,首先看重的不是能为图书馆采购多少书,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服务。正因如此,杭州图书馆把本馆的图书众包采购活动称作“悦读服务”[13],南京图书馆把本馆的图书众包采购活动称为“‘陶风采’服务”[14]。图书众包采购使馆藏建设部门较以往更直接、更深入地参与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图书采购不再仅仅是图书馆的一项内部业务性工作,还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服务工作。

2.3 科研数据管理

随着科研方法和科研设备的改进,多人共同参与的大科学研究项目相继出现,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同时由个别科学家完成的小科学研究项目因为数量众多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15]。随着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的进步,在以往看来毫无价值的大量科研数据通过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处理方法相结合呈现出了巨大价值,催生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16],也使得数据管理和存储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另外,在倡导开放科学的背景下,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大趋势,也是许多科研资助机构的要求。科研人员虽在科研过程中生产和使用数据,但他们管理和保存科研数据的能力和手段都是有限的。基于上述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图书馆(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开始对科研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介入,提供数据管理服务,为科学数据发现、访问、传播和归档提供支持,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针对本校学者的数据阶段型存储库(Data Staging Repository,DataStaR)[17],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2012—2018年发布的4次《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都提到了数据管理的相关问题[18-20]。国内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如武汉大学图书馆[21]和北京大学图书馆[22]都开展了科研数据存储等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除协助科研人员存储数据外,还通过数据机构库联盟对科研数据进行共享,通过科研数据订阅来丰富本馆的科研数据馆藏[23]。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使得科研数据像图书、期刊和研究报告一样被纳入馆藏范围,这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同时也基于此向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素养教育、科研数据管理规划、科研数据元数据确定、机构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政策确定等大量的服务。科研数据馆藏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面向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

2.4 商业数据库采购

商业数据库采购要经过调研、试用、采购等诸多环节。试用数据库既是商业数据库采购的必要环节,也是为读者提供的一种服务,让读者在图书馆采购数据库前能够充分体验数据库的内容质量和使用方法,并提出采购建议。数据库实际采购环节更是体现着对读者的服务。尽管一个图书馆只要采购了某个商业数据库,就可以说其馆藏中拥有了这个数据库所收录的资源(如有的图书馆声称收藏有上万种外文电子期刊,就是这种原因),但由于大多数商业数据库是网络数据库,图书馆并不在本地安装数据库镜像,因而图书馆所采购到的实际上仅是数据库商提供的一种数据库服务。也正是由于图书馆不会长期保存这些商业数据库的内容,所以服务价值才是这些商业数据库作为馆藏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它们对于图书馆的主要价值所在。另外,图书馆采购商业数据库时,还要对读者进行必要的培训,让读者充分了解数据库内容,熟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些也可看作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上述分析说明图书馆的商业数据库采购不仅仅是购买行为,还有服务的一面。

2.5 机构知识库建设

机构知识库建设是开放存取运动的产物,通过对本机构人员所生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与技术报告等学术成果的长期积累,记录和沉淀机构的历史,形成收录一个机构特色化信息资源的特色数据库。因此,机构知识库建设既是一种开放存取活动,也是一种馆藏建设活动。机构知识库可看作是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图书馆纸质特色馆藏的数字化版本(当然不会是完全对应)。图书馆开展机构知识库建设,对于图书馆所在机构来说是一种学术成果保存服务,为机构提供了有效管理其知识资产的工具;对于机构的人员来说则为其提供了分享和交流知识、协同进行科研活动的平台,提供了管理、保存、评价自己科研成果的工具。总之,图书馆进行机构知识库建设,兼具丰富馆藏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双重功能。

2.6 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

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也称为图书馆出版服务,是图书馆一个新的服务领域,也是一个新的馆藏建设领域。图书馆出版服务指的是“大学和学院图书馆支持学术作品、创作作品及(或) 教育作品的生产、传播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24]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形式很多,与馆藏建设相关的主要有两种:(1)直接出版传统形式的出版物,如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出版有多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而且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高,还被SCI等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再如图书馆出版联盟的《图书馆出版名录》显示,2015—2019年学术图书馆共出版科技/研究报告1,474,844种[25]。(2)文献购置费转为开放存取费用,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参与的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划(SCOAP3)[26]就是图书馆把期刊订购费转为期刊开放存取费用。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为展示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的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出版为学者交流科研成果提供了服务,增加了新的馆藏来源渠道,为读者获取所需文献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的过程。

3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下馆藏建设工作的新特点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给馆藏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3.1 注重产出效益

以前由于图书馆要为读者未来的可能需求做准备,或者保存本地或本机构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因而很多时候不是十分关心馆藏建设投入的直接产出效益。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使图书馆一改既有观念,更加注重馆藏建设工作的直接产出效益。例如,图书馆改变满足读者馆际互借需求的方式,正是在权衡投入产出效益后做出的决策,有节约开支的考虑。再如,图书馆开展图书众包采购业务时最关心的是读者能否踊跃参与,能否获得满意服务,而不是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图书馆增加多少馆藏,馆藏体系是不是由此变得更为科学完善。如果读者不愿意参与,或者参与了但获取不到所需文献,那这项服务就是失败的,也就没有必要再开展下去。因此,图书馆在开展这项服务前,往往要选择与图书供应品种丰富的书商进行合作,并与之确定详细规范的购书细则,尽量减少对读者选书的不必要限制,让读者获取尽可能多的文献,以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为方便读者选书,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把书商引进图书馆,这也是出于提升项目效益的考虑。

3.2 注重满足读者的当下需求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使得馆藏建设工作同时承担起馆藏资源体系建设和直接服务读者的职能,在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中,满足当下读者的现实需求必然成为主要关注点。如果说传统的馆藏建设工作注重于为读者未来的可能需求做馆藏文献资源准备的话,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则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即馆藏建设的理念逐渐从“以防万一”(just in case)转变为“服务当下”(just in time)。上述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中,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的是图书馆的商业数据库采购。因绝大多数图书馆不能长期保存所购数据库内容,能否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便成为是否采购某一商业数据库的决定因素。此外,图书馆开展图书众包采购业务也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当下需求;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和建设机构知识库,虽在客观上为图书馆今后发挥职能保存了一些资源,但满足读者当下需求才是这些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因。

3.3 馆藏建设参与者队伍不断扩大

传统的馆藏建设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馆藏建设部门几乎仅凭借本部门的力量完成从书刊选择到入藏的馆藏建设环节。但在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馆藏建设活动的参与者队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直接购买读者需要的馆际互借文献,馆际互借部门就成为馆藏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图书馆开展图书众包采购的过程中,书商改变了以往仅仅充当的供货商角色,以全新角色参与到馆藏建设工作之中,读者也从馆藏使用者转变为馆藏建设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图书馆参与机构知识库建设需要机构所属人员主动提交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这就意味着机构所属人员可能会直接参与到馆藏建设工作之中;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和参与学术出版服务,在为本馆增加馆藏体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馆藏建设工作的参与者队伍。随着馆藏建设参与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强化合作理念,有效发挥各类馆藏建设参与者的作用。

4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的应对之策

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是当前馆藏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一个重要趋势。面对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图书馆应该着手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4.1 树立同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

面对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图书馆馆藏建设工作必须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一是馆藏建设工作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观念。馆藏建设人员不仅要有为图书馆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资源体系的使命感,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即:能够切实认识到馆藏建设工作也是读者服务工作,注重用“服务”的理念指导馆藏建设工作全局,在馆藏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出对读者的服务;能够在制定和实施馆藏建设计划时把服务意识融入其中,找出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的结合点,力求以最短时间、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确保图书馆在信息传播渠道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既提升读者服务质量,也提升馆藏建设质量。二是树立“大馆藏”观。“大馆藏”观,既指把本馆读者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均纳入馆藏采集范围,形成本馆的馆藏和服务特色;也指不断寻找新的增加馆藏资源的方式和渠道,通过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学术出版服务等新型读者服务为图书馆增加新的馆藏品种;还指根据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不断壮大馆藏建设力量,让更多的读者、机构和馆内部门参与到馆藏建设工作之中[27],发挥各参与者的特长,从而建设更高质量的馆藏体系。

4.2 提升馆藏建设工作与读者需求的切合度

图书馆长期存在馆藏建设成果与读者需求脱节现象,不仅零借阅图书在国内图书馆馆藏中占比较高,而且数据库使用率低、机构知识库建设举步维艰现象同样也普遍存在[28-30]。面对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和服务绩效考核的压力,不断提升馆藏建设工作与读者需求的切合度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读者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不能再维持对读者需求的固有认识,沿用以前评价读者需求的方法推测今天的读者需求,而应在实际服务中评判读者的真实需求。其次,要采用多样化方式促进两者的结合。读者需求是多样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对于读者的畅销书刊需求,采用众包采购方式让读者自己选书,是馆藏建设工作与读者需求满足结合较好的方式;对于价格昂贵且需求量不大的数据库,采用按次付费(Pay-Per-View,PPV)的方式进行采购,同样是比较好的结合方式。再次,要根据技术变化不断完善已有服务方式,使馆藏建设工作与读者需求的切合度得以不断提升。例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查重、读者认证等障碍不复存在,图书馆不仅可以常态化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而且还可以同时与几个书商合作开展这类活动。这些变化都使得参与“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的读者越来越多,馆藏建设与读者需求的结合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4.3 不断提高馆藏建设产出效益

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是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原因在于产出效益可直接用于评价服务的优劣程度。要提高馆藏建设的产出效益,首先要认识到馆藏建设产出效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活动,虽然都是为了满足读者需要,但实际上所追求的产出效益是不同的:有的图书馆(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工作追求的产出效益是高使用率,有的图书馆(如科研机构图书馆)追求的产出效益则是为读者(如科研人员)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对于具体的图书馆来说,要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仔细研判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所在,确定本馆提高馆藏建设效益的突破方向。其次,要为不同类型的馆藏建设活动分别确定科学合理的产出效益目标和提升产出效益的方式方法。馆藏建设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不同形式的馆藏建设活动,由于要实现的目的不同,其产出效益的呈现形式肯定存在差异。如“你选书,我买单”等图书众包采购活动和机构知识库建设所追求的产出效益目标就不能完全相同。建设机构知识库虽然也看重被利用情况,但更应看重的产出效益是对本机构所产出的各种知识进行收集和保存的完整度。提升不同类型馆藏建设活动各不相同的产出效益目标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搞“一刀切”。第三,要以提高产出效益为目标,创新馆藏建设经费投入方式。产出效益的高低是相对于经费投入来说的。如果能以同样的经费投入满足更多的读者需求,或者能够以较少的经费开支满足同样的读者需求,都可被认为是为提升投入产出效益而进行的馆藏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创新。从PDA、数字资源循证采购到图书馆与出版商签订的“阅读与出版”(Read and Publish, RAP)协议[31],都是这种创新的不断尝试。

4.4 寻找馆藏建设工作新的增长点

上文所述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体现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特点的一些馆藏建设活动。这些馆藏建设活动,除了图书众包采购、商业数据库采购在国内图书馆界开展比较普遍以外,机构知识库建设是响应者众多,但实际效果理想者寥寥无几;购买馆际互借文献、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参与学术出版服务等活动的开展还很不普遍。为充分适应馆藏建设与读者服务一体化趋势,图书馆应该努力使机构知识库建设、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参与学术出版服务等成为馆藏建设工作新的增长点。例如,针对开放出版的发展,图书馆“要主动从学术出版的源头介入知识供应链,重新设计和打造从论文出版端到利用端的整个服务链条,建立从学术论文提交出版即开始介入的跟踪、统计、分析、计费和成本管理等规范、方法、工具等,重塑资源建设范式、业务布局和工作流程”[32]。再如,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数量少,已有的机构知识库普遍存在收录资源数量少,资源品种单一等问题[30]。虽然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短板,但这些问题也意味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机构知识库建设作为有力推动本馆特色数字馆藏建设的契机。另外,我国虽然有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但数量很少。这说明我国的图书馆还普遍没有把科研数据视作可以收藏的资源,进行相应的收集、整理和服务。随着国家和学术界对科研数据收集、保存工作的日趋重视[33],科研数据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纳入馆藏,成为新的馆藏资源,科研数据管理也会成为馆藏建设工作新的增长点。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数据库
馆藏
图书推荐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