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池塘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0-03-15 03:25童心雨姜森颢葛宝明唐伯平卢枳伸蒋从兵徐海荣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养殖业水产池塘

童心雨, 姜森颢, 葛宝明, 唐伯平, 卢枳伸, 蒋从兵, 徐海荣

(1.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 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盐城 224007; 2.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南京 211816; 3.江苏海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南通 226602)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大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保障优质蛋白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就业、提高农业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进入新时代,我国水产养殖业深入贯彻与实践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量增收、提质增效,逐步构建绿色发展的结构格局和生产方式[3],产业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方式之一。我国池塘养殖的历史久远,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池塘养鱼的专著,始于明代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更被誉为“世界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4-5],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7]。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池塘养殖业快速发展,标准化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物联网与智慧池塘等技术手段和模式持续创新,为推进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能[1,8]。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9-10]的总体目标要求,我国池塘养殖业正经历新的变革。本文从全国及代表性发达地区的池塘养殖业、养殖技术水平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池塘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问题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池塘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1 我国池塘养殖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现状

2009—2018年10年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总产量从1 548.85万t上升至2 210.97万t[4,11-12]。总产量前期保持持续增长,在2016年出现下行拐点后,养殖产量正稳步回升(图1)。从地区分布看,全国有33个省级行政区(含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了淡水池塘养殖[4,13-14]。湖北、广东和江苏三省是我国开展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区域,至2018年,三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26%。其中,湖北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为371.23万t,居全国之首,10年间增幅达59.38%,这主要得益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2018年,广东省和江苏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增长分别达到25.80%和31.73%,两省淡水池塘主养品种分别是罗非鱼和鲫鱼,2018年产量分别为75.12万t和63.49万t;我国淡水养殖池塘面积增加了33.49万 hm2[4,11],增幅为14.36%,但在2016年出现暂时性缩减(图1)。从地区分布看,2018年,湖北、江苏和湖南三省淡水养殖池塘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41.91%,占比较大[4,11]。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总产量与面积在2016年均出现低点,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渔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加之全球贸易低迷、市场供需失衡、资源环境与环保政策压力等因素所致,同时也受我国水产养殖大产业变革发展的影响。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后,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转型升级、再启征程,在产量和面积上均呈稳步回升的趋势。

图1 2009—2018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和面积[4,11-12]Fig.1 Culture yield and area of freshwater pond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8[4,11-12]

1.2 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业现状

2009—2018年10年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总产量从185.29万t上升至246.65万t[4,11-12],除2016年和2018年产量略有降低外,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图2)。从地区分布看,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11个地区均开展了海水池塘养殖[4,13,15]。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地区,至2018年,三省海水池塘养殖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53.33%[4]。其中,广东69.02万t居全国之首,10年间增幅达77.04%,这主要是南美白对虾和海鲈等养殖经济动物产量大幅增长的结果。2009—2018年,浙江省海水池塘养殖产量增加了53.36%,主养品种南美白对虾、青蟹和梭子蟹产量分别增长了80.74%、13.19%和4.73%;而江苏省海水池塘养殖产量10年间减少了5.03%,主养品种南美白对虾产量较2009年下降了15.18%,但该省2018年海养池塘产量(28.55万t)仍居全国第三位[4,11]。至2018年,我国海水养殖池塘面积40.02万hm2,10年间小幅减少3.90%。其中,2016年养殖面积缩减明显(图2)。从地区分布看,山东、辽宁和广东三省海水养殖池塘面积较大,至2018年,三省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91%,占比稳定[4,11-12]。2018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仍处高点,养殖面积较前一年略有增加。在“科学合理布局海水养殖区域,严格控制近海养殖规模”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产能增长方式,以新技术推动新发展,已做好迎接新浪潮到来的准备。

图2 2009—2018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量和面积[4,11-12]Fig.2 Culture yield and area of seawater pond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8[4,11-12]

1.3 池塘养殖发达地区产业现状

至2018年,我国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9.24%,养殖面积占全国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2.66%[4]。淡水池塘主养区包括湖北、广东、江苏、湖南和江西等省,海水池塘主养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等地[4,13-15]。现以广东省和江苏省为例,介绍我国池塘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1.3.1广东省池塘养殖产业现状 广东省是海洋与渔业大省,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的传统产区,其池塘养殖历史悠久,产业发展稳健。至2018年,广东省池塘养殖产量达418.18万t,较2009年增长了32.11%,占全国池塘养殖总产量的17.02%。其中,海水池塘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淡水池塘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广东池塘养殖面积为31.37万hm2,较2009年减少了6.83%,占全国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0.23%。其中,海水池塘养殖面积6.92万hm2,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4.45万hm2[4,11-12]。表1显示了2009—2018年10年间广东省池塘养殖产量与面积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传统“四大家鱼”中草鱼产量的占比不断增大,罗非鱼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名、特、优”养殖品种迅速兴起,形成了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等地的罗氏沼虾养殖区,佛山的鳜、加州鲈养殖区,汕头鳗养殖区和东莞甲鱼养殖区等淡水池塘养殖优势品种区[16]。广东省海水池塘养殖有400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人工育苗、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在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台山和新会等地先后开展了尖吻鲈、花鲈、黄鳍鲷、灰鳍鲷和卵形鲳鯵等海水鱼类的养殖,形成了咸、海水池塘规模化养殖产业[17]。“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通过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节能减排、集约化、生态化池塘养殖模式,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和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方式[18],开启了新时代地区池塘养殖业的新篇章。

1.3.2江苏省池塘养殖产业现状 江苏省是我国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出口大省,区域内河湖众多、滩涂辽阔,水产品资源丰足,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至2018年,江苏省池塘养殖产量达286.84万t,较2009年增长了26.85%,占全国池塘养殖总产量的11.67%,淡、海水池塘的养殖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池塘养殖面积36.30万hm2,虽较2009年减少了1.85万hm2,但仍占全国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1.84 %。其中,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57万hm2,淡水池塘养殖面积32.73万hm2[4,11-12]。2009—2018年10年间江苏省池塘养殖产量与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表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水产与渔业持续发展,已成为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19]。近年来,江苏省特色水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内陆及沿海滩涂池塘养殖优势明显,鲫、斑点叉尾鮰、鳜、河鲀、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青虾、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的池塘养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形成了“两带”、“四区”的战略格局和虾蟹经济圈、江鲜产业带、海洋渔业经济板块、地方特色小品种养殖区、观光休闲渔业点等具有江苏特色的区域化布局[20-23]。针对池塘养殖,江苏省主管部门专门出台了《江苏省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专项规划 (2015—2020年)》《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太湖流域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建设指导规范》等文件[24-26],严格规划了水产养殖及循环水养殖池塘等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生态渔业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和推进了本省池塘养殖的标准化程度与现代设施渔业水平。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正充分利用和发挥优势,奏响地区池塘养殖业的新乐章。

表1 2009—2018年广东省和江苏省池塘养殖产量与面积[4,11-12]Table 1 Pond aqua culture yield and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8[4,11-12]

1.4 池塘养殖技术现状

我国池塘养殖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劳动者和科技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相继突破了“四大家鱼”(鲢、鳙、草鱼、青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此后,逐步形成了以“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防、管)为核心的池塘养殖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5]。目前,我国池塘养殖的水产生物品种多样。其中,淡水池塘以鱼类养殖为主,海水池塘以虾、蟹和海参等经济品种养殖为主。淡水池塘的主养品种包括:草鱼、鲢、鳙、鲤、鲫、克氏原螯虾、罗非鱼、中华绒螯蟹、黄颡鱼、鲈和鳖等(依产量排序);海水池塘的主养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海参、青蟹和梭子蟹等(依产量排序)[4,27]。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池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亦逐步走向优质化。

目前,我国池塘养殖代表性技术模式主要有4种。①淡水池塘生态混养。以“四大家鱼”的池塘生态养殖最具代表性:养殖鲢、鳙栖息于池塘上层,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草鱼生活于水体中层,以各类水草为食,其排泄物可培养浮游生物,为上层鱼类提供饵料来源;青鱼栖息于池塘底层,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为食[28]。生态混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资源,增强了水体净化能力,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②海水池塘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我国海水池塘的多营养级综合养殖在各地开展较多,较为典型的技术模式,如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半滑舌鳎、河鲀-日本对虾-花蛤、大黄鱼-三疣梭子蟹、刺参-海蜇-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青蛤-江蓠等[29-33]。此类模式充分利用营养物质和能量,系统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生态效益良好[34-35]。③池塘渔农、渔牧、渔-农-牧复合种养。包括桑基鱼塘、草基鱼塘、鱼-水禽、鱼-菜、鱼-草-猪和鱼-草-菜-畜-沼气等技术模式。此类技术模式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生产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系统间产生互利作用或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5,36]。④新兴池塘养殖技术。近年来,我国池塘养殖领域出现了一批创新性应用技术,如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物联网和智慧池塘养殖、“渔光互补”池塘养殖等技术[37-40]。这些新技术的涌现为我国池塘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产业现代化进程。

2 我国池塘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与能源问题

随着我国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产业对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问题日益突显。水资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水资源总保有量约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41]。池塘养殖业对水资源的依赖不言而喻,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用水却面临着巨大挑战。要保证足够的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切实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从水安全国家战略考虑又必须确保农业用水量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42]。基于水资源利用形势,我国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资源性制约。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对能源的消耗总量约为362.1万t标准煤。从能耗结构上看,池塘养殖由于生产规模大,能耗占到水产养殖总能耗的61.3%,其中,海水池塘养殖能耗是淡水的6.7倍[43-44]。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低碳承诺目标[45],在此背景下,我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池塘养殖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完成迫在眉睫。

2.2 种质问题

水产种业作为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源头,是决定现代养殖产业进步的关键要素[46],水产良种则是我国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基础。截至2016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水产养(增)殖新品种共有182个;经审委会认定,由农业农村部挂牌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有84家[47]。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水产良种体系的从无到有,然而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48]。其主要问题在于:①水产良种贡献率较低。我国水产良种对水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25 %左右,与挪威、澳大利亚等水产养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较低水平。例如,我国自行选育的池塘养殖鱼类良种多集中于鲤、鲫和罗非鱼等,很多养殖种类尚无人工培育的良种。②优质种质资源鉴定与保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养殖种类存在育种周期长、种质退化的问题。③水产种业体系平台并不健全,商业育种模式需进一步改善,产业技术标准需要制定和细化。④良种培育产业链不完善,集成度不高,相关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46,48]。

2.3 生态环境与病害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生态环境及与此有关的养殖动物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已威胁到养殖池塘自身及周边水域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有:①池塘养殖过程中的过量投饲和施肥。这极易造成养殖池塘及毗邻水域氮、磷浓度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浮游植物。②化学药品的常用与滥用。此现象普遍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十分严重。过量的化学物质在超过水体自净化能力后,其排放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③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如,养殖生物造成的外源性基因污染及由此引发的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性状改变和病害暴发,以及养殖池塘建设与改造对滩涂、红树林和沿岸环境的破坏等[49]。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问题则主要表现在:常见病依旧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新养殖对象的新疾病不断涌现,水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灾害性气候、养殖投入品的污染或毒副作用、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意识缺乏等造成的养殖病害发生与流行[50],市场上仍缺乏自主研发的高效低毒、针对性强的渔药产品,大规模应用的商品化疫苗屈指可数。我国池塘养殖生态环境、病害现状及其防控治理形势仍不容乐观。

2.4 养殖饲料问题

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的基础性物质,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1]。有关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利用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池塘养殖业的进步,但水产饲料在产业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①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低。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的使用比例尚未超过40%。②饲料系数普遍偏高。大部分在1.2~1.8之间,与水产饲料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所偏高。③饲料原料缺口大。作为我国水产饲料主要蛋白源鱼粉的进口量每年约为100万t,同时70%以上的豆粕和50%以上的氨基酸均需进口,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饲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④其他问题。如,水产配合饲料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饲养效益差别较大,膨化饲料的推广与应用不足,市场竞争环境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标准等亟待规范[52-53]。水产饲料产业相关问题的解决是我国池塘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5 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不仅关系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人群的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形象[54]。水产品质量是一个内容相对丰富的概念,涵盖了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 3 种不同的产品特性[55]。相对于陆源食品,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更多的危害因子、更广泛的风险来源途径。水产养殖品种繁多、生产周期和链条长、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大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水产品在生产、运输等诸多环节存在安全隐患[56]。池塘养殖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则涉及到池塘环境、养殖生产、产品流通、加工和消费等诸多流程。近年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主要体现在: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物混杂,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以及毒性、致敏性物质富集等[56]。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水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是我国池塘养殖业健康发展及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的基石。

3 我国池塘养殖业发展对策

3.1 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践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减量增收,深化我国池塘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池塘养殖区域,在明确限养、禁养区的同时,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优化池塘养殖品种,调减结构性过剩种类,发展产销对路的名特优、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排放的养殖品种;做好统筹安排,处理好池塘养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框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赢,促进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的转变。

3.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制保障

完善渔业水产及池塘养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加强对池塘养殖执法监管、水域使用、生态红线、养殖资源、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制保障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渔业水产及池塘养殖有关法律法规和意见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年第31号公布)《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见》(农渔发〔2009〕5号)《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01年第4号公布,2005年第46号修订)和《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9号公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但现有法律法规及制度办法仍不够全面与完善。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根据产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水资源与能源使用、生态环境保护、苗种和养殖生产、疫病检疫、饲料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渔业水产及池塘养殖全产业链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工作,细化法条、强调可操作性。在执法过程中应坚持依法治渔、严格执法,突出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同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增强业内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营造法治环境。全面建成多层次、全方位完善的现代渔业水产及池塘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制层面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3.3 加强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

完善和加强种质资源、病害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饲料等现代池塘养殖标准与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水产养殖动物良种资源库,开展良种保繁育、苗种检测及信息化溯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制定相关工艺与技术标准,促进良种示范与推广,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水产良种标准技术体系;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省级和重要地市级等不同层级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职能,突出其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支撑作用;继续布局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网络,形成以国家级检验中心为龙头,省部级中心为主体的水产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饲料领域系统性标准体系的建立。

3.4 加快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

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持续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池塘养殖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水产苗种繁育、生产管理、病害防治、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过程中,重视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控池塘养殖全产业链动态和质量;提升池塘养殖精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渔农耦合、废水净化和新型采收等技术与设备,实现生态健康和精准养殖。总结“小龙虾”成功经验,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新消费产品、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培育知名品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电商、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扩大宣传与销售力度,吸引资本进入新业态模式,在传统农业领域创造新财富、筑就“中国梦”。同时,重视池塘养殖业与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动我国池塘养殖业的新发展。

3.5 开展新水产教育,培养新型科技人才

2019年6月,中国高等农林教育专家在浙江安吉发表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开启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篇章。新农科是高等教育对信息文明社会人才需求转变的主动适应,其在重塑我国农业教育链的同时,将有效拓展和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水产学作为新农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重塑刻不容缓。新水产教育应通过构建学科教育质量新标准,布局、改造现有专业,有力促进水产学与新兴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突出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和数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主动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建立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高水平复合型水产人才。此外,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应重视对池塘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新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专题讲座,现场指导、传授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从技术层面保障池塘养殖的高产增收。

4 结语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池塘养殖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趋于优化,养殖产量总体增长,养殖面积回调上升,发达地区池塘养殖业态势良好,传统土池养殖、标准化健康养殖、多营养级综合养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和物联网智慧养殖等池塘养殖技术与模式推陈出新。进入新时代,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我国池塘养殖业贯彻与实践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在后续产业实践中,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开展新水产教育等对策积极推动池塘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渔业水产与池塘养殖的现代化目标。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产池塘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热闹的池塘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