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女神”严金秀:让中国早日成为隧道强国

2020-03-15 09:40一润
金秋 2020年17期
关键词:隧道

文/一润

在男性世界冒出“那一抹蓝”

58岁的严金秀是成都人。学医是她从小的梦想,“能给人治病,能救死扶伤,挺羡慕的”,严金秀说。然而,高考改变了她人生初衷,严金秀被录取到成都地质学院。“搞地质学是我没想到的。”一开始她根本心不在焉,但学着学着对这门学科渐渐有了兴趣。“就算是挑战人生吧!”1984年,严金秀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进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那个所主要从事铁路、公路隧道研究。一次,她听领导讲,在山区,有的公路需要盘山而建,这样相对于直线行驶,不仅路程数倍加大,如果海拔过高,还有恶劣雨雪天气,就更增大行车困难。如修建隧道会接近于直线来回两地,和水上桥梁作用相仿,不仅节约时间,还更安全。那位领导感叹:“搞隧道大有作为啊!”

刚参加工作不久,严金秀就被派往大瑶山隧道施工现场。那是我国当时最长的隧道,全长14.29公里,被看作中国隧道工程技术现代化的起步,使用了国内最先进技术,大批业内精英汇聚。虽然工地条件十分艰苦,严金秀认为那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一段宝贵经历,“我了解了中国隧道施工到底是什么水平,有多危险。”严金秀说,大瑶山隧道不仅从两端开挖,而且还有斜井和竖井。“我们这个科研组当时在一个斜井工区工作。一次,我和一位老专家刚从斜井进洞往里走,突然听到有人喊‘涌水啦!涌水啦!’所有作业人员开始往外撤。但是老专家不仅没撤,还往里赶,眼看涌水从脚底涨起来,我心里很害怕,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直到把开挖面涌水情况调查清楚,才撤出来。”这次不同寻常的危险经历,极大激发了严金秀的事业心。

领导交给严金秀第一个任务,是做好隧道方面的技术信息分析。她二话没说就“钻”进去。由于没有留学英语国家的教育背景,要翻译国外隧道信息,严金秀首先得攻克英语。没办法,她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熟悉,不停向前辈请教,同时力争为许多行业性会议做服务。多看多听,多想多学。严金秀的老师王建宇回忆,一次会议结束,严金秀主动请他喝咖啡。“谁知噼噼啪啪说起英语,原来她是抓紧时间找我练口语。”通过一段时间“猛攻”,严金秀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在众人眼里,隧道行业是个充满男性视角的活儿,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专利”,因为隧道下面的重体力劳动和全副武装的设备,对女性来说非常不便。当年研究院里一位思想超前的老院长曾鼓励女性科研人员:“女人不能围着锅碗瓢盆及家庭转,要自强自立,否则你老公也会瞧不起你的!”严金秀是个要强的人,这句话让她铭记于心。隧道工程确实非常艰苦和危险,曾有不少同学和朋友劝她放弃这个职业。“可我觉得隧道在交通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我已喜欢上它,我也喜欢挑战,想在这个男性世界闯出女性的一片天地来!”

然而,有不少隧道业主瞧不起女技术员,阻止和不让女性技术人员进洞,这让严金秀感到困惑。“女性进不了隧道,我就不信这个邪!”一次隧道施工现场,严金秀遇到难堪,她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们说:“隧道的保护神芭芭拉可是女神哦,怎么能不让女性进呢?那么怎么保护隧道啊!”业主脸红了。有时遇到质疑,她会跟业主交涉,向业主介绍自己对隧道的看法、建议,这样他们就知道,眼前这位女性对隧道非常专业,而且确实能为隧道施工帮忙……2016年3月,严金秀带领几位外国专家到胶州湾参观隧道项目,果然,因为是女性,被业主拦下。“你们知不知道我在隧道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所积累的经验比你们在场每个人都要丰富。”她这么一说,几个管理人员面面相觑,十分惊讶,继而露出敬佩的目光。同行和专家说:“真正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是严金秀严谨的科学态度、公认的专业能力以及过硬的学术造诣。这让所谓女性不得进入的禁忌不攻自破。”

国际隧道界崭露头角的“女状元”

“ 我的外语特长很快让我获得一次交流学习机会。”1990年,第16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凭借外语优势,严金秀成为大会翻译人员。交流过程中,她接触了不少国家先进的隧道技术,结识了国际上的知名隧道专家,也看到中国隧道技术与世界的差距。严金秀下定决心,要让中国隧道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她不仅在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介绍自己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还卖力宣传中国隧道成就和经验。1994年,年仅31岁的严金秀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秘书长。34岁那年,她成为国际隧道协会的一员,正式代表中国参加成员国大会及学术交流。严金秀抓住每次国际会议机会,为中国发声。一次,她在瑞士作报告,一位很“绅士”的专家见她是女的,当场提问几个隧道工程中的难题想难倒她,“我用流利的英语一一对答,顷刻间赢得台下一片掌声与喝彩。”好几次,严金秀在挪威、德国、奥地利等国作学术报告,会议一结束,不少专家便主动找她交流。“这样对我的学术大有促进。”

2013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39届国际隧协会员国大会上,严金秀高票当选执委,并兼任国际隧协深埋长大隧道工作组总监。作为世界隧道大会技术委员会专家,她承担大量会议论文评选及技术会议主持工作;而作为ITA国际隧道培训专家,她从2014年起连续4年为世界隧道大会国际培训授课,好评如潮。任国际隧协执委期间,严金秀先后代表ITA在欧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作了15次国际会议主题报告,业内人士说她是ITA最为活跃的执委。“我不放弃任何一个传播中国声音的机会。每一次参加执委会,我都会努力去作主题报告,扩大中国影响,同时利用主持国际会议机会纠正国外对中国的不正确批评。让外国人摘掉有色眼镜,见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这样经常奔波,严金秀虽然很累,但为国争光,看到中国在国际隧道行业知名度的提高,她非常开心。

2016年4月27日,在全世界同行瞩目下,严金秀成功当选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副主席。这一任职,让她实现自己在1990年第一次参加ITA年会时的心愿。很多同行向她祝贺。“这是我事前所没想到的,感到很惊喜。这不是荣誉,只能鞭策我更加努力去工作!”

因为工作需要,严金秀要时常亲临隧道施工现场。“在我看来,搞科研可不是坐在办公室写论文就可以的。”特别是隧道工程,研究本身和地质、现场密切相关,比如岩土参数,如果不到工地现场,光在办公室做计算,出入会很大。严金秀一年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各地出差,忙碌这个词在她身上有着最好的诠释。有时出差去国外,如成都到吉隆坡的航班基本上都是午夜起飞凌晨4点多到达。她通常是在宾馆休息一小时,直接开会,讨论技术、洽谈商务,开始一天的忙碌。“她非常珍惜时间,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开展工作。”中铁科研院国际部负责人刘金刚说:“单位是早上9点上班,我们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她雷打不动早上7点从家里出发,8点前一准到单位。不管前一天出差回家几点,这个习惯从未改变。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差回成都已是凌晨3点,我建议她早上晚点去单位。她说,好啊,那就7点半吧。她总是跟我们说浪费时间不可原谅。所以每当我们早起打开邮箱,总能看到她凌晨一两点钟发送的工作邮件。”

严金秀在国际隧协任职,让她变得更加繁忙。由于时差原因,她要等到晚上才能跟其他国家的专家开视频会议,经常讨论到凌晨一两点才结束。“在我眼里,手中那台笔记本电脑是最重要的宝贝,因为里面装着所有工作资料。”严金秀负责单位海外经营工作,又兼任国际隧协职务,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加上国外时差,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多年习惯。下班回家、出差期间,飞机上,火车上,只要可能,她都把这些时间用起来。“我买电脑时就专门选那种待机时间长的,方便我在外工作。”

经营国际国内“隧道”多点开花

严金秀能获得全球隧道专家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她在隧道方面的专业能力。作为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严金秀还经常负责公司海外隧道项目。“我发挥自身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国际技术交流优势,积极开展技术经营活动。”2014年,由严金秀组团投标并成功中标马来西亚达苏湖输水隧道施工项目,实现公司海外项目自主开发零的突破。

“其实,要想在海外拿下项目,也并不容易!这些年我在海外经营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一次,在马来西亚竞标一个项目,竞争对手是一家日本公司。由于提前探得我方竞标价格较高,对手通过做业主工作,让业主发难:周五下班后才发邮件通知的情况下,要求我方下周一上午9点参加由业主召集的协调会。“竞争对手断定我们无法参加会议,更不可能短短两天时间准备好有关陈述。”严金秀说,由于长期养成的严谨工作习惯,加上对项目情况全面了解,她紧急组织团队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按时完成陈述材料。周一上午,当严金秀准时出现在会议室,展示一套详实陈述材料,业主和竞争对手感到十分吃惊。最终在竞争对手报价比我方低30%情况下,凭着专业精神和技术优势我们仍然拿下项目。“惊心动魄!”回忆起那次经过,严金秀用这4字总结。

“有了第一个海外项目成功经验,我在海外经营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2015年8月,严金秀率团开发了马来西亚难度最大的海底隧道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项目,成功签订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重组后的第一个海外项目。2016年,吉隆坡传来喜讯,她组织投标的吉隆坡地铁二期监测任务喜获中标。至今,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已在马来西亚、老挝、印尼等国家拿下隧道设计咨询、监测、检测、施工等方面8个项目,企业的海外经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在国内隧道工程中,严金秀也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成就。2011年开通的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给青岛人解决了大问题,开车5分钟就能穿过这条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当时,在青岛胶州湾与黄海相接处有个小口,两岸相望仅有4000米左右。但这条走廊经过火山岩及次火山群地带,穿越18条断层破碎带,最深地方在海下80多米,密密实实被海水包裹的长度大约4公里。漏水、渗水,进水后如何排出?工程难题非常之大。严金秀接手后绞尽脑汁,在她主持下,课题组很快提出胶州湾海底隧道防排水原则和系统防排水方案,对工程实施发挥重要作用。建成通车至今,隧道防排水性能一直稳定。

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野三关隧道、世界最长高海拔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这一个个隧道名字,代表了中国铁路隧道攻坚克难发展历史,而这些隧道都留下严金秀设计的图样及她在施工现场忙碌的身影。其中,野三关隧道最大埋深为240米,因隧道内部地质结构复杂,石灰岩、白云岩等地质岩层交融其间,被称为“亚洲地质博物馆”,施工难度罕见。严金秀不畏艰难,主持完成“野三关隧道风险评估和控制研究”,是我国铁路第一个隧道风险管理研究项目,专家们赞叹此举开创中国铁路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的先河。

连续几年,严金秀出色主持完成“特长隧道修建技术信息研究”“世界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研究”“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关键技术的信息与施工研究”等一大批课题攻关。在长大和复杂山岭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水下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隧道风险管理与隧道防排水技术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3月严金秀参与冬奥会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清华园隧道技术会议,并到施工现场进行考察指导。新八达岭隧道全长12.01公里,是京张高铁9个隧道之最。洞内地貌复杂,隧道洞身最小埋深4米,最大埋深432米,施工难度极大。严金秀作为工程“主帅”,多次亲赴现场指导,确保隧道于2018年12月13日顺利贯通……严金秀的“巾帼不让须眉”一次次让同行折服,被喻为开山辟地的“隧道女神”!

2017年至2018年,严金秀二度荣膺由网易女人和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主办的“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人物,她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多年来,严金秀以国际视野瞄准隧道技术前沿,掌握国内外隧道技术发展动态,不断开拓隧道科研新领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了500多万字的隧道专业论文集及期刊。她获奖无数,桂冠满身。曾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中国科协一等奖;获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等等。摘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改革先锋”称号,并入选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她现任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9年5月8日,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在意大利举行2019世界隧道大会,经78个会员国投票选举,严金秀当选新一届ITA主席,成为国际隧协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主席,也是该组织历史上首位女性主席。如今,严金秀的名字已然成为一张国际名片。但她并不满足。“中国拥有数万公里隧道,是当之无愧的隧道大国,可还不是隧道强国。让中国早日成为隧道强国,是我最大的梦想,也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将继续贡献力量,并为此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猜你喜欢
隧道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双曲隧道”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黄河下的“星空隧道”
隧道电气设备养护维修和管理探讨
隧道谜案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最长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