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应对与主动变革:疫情下的高校教学范式转型

2020-03-16 13:30黄光生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意愿变革疫情

黄光生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赣南医学院 教务处,江西 赣州 34100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2020年春季全国高校延期开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教育部下文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一夜之间,史上最大范围的线上教学“B计划”拉开大幕。但随着疫情消退,学生返校复学,高校教学范式是恢复原状还是由此发生迭代更新?本文试从教师的变革意愿角度予以分析。

一、疫情危机下的高校教学“被动应对”

此次疫情事发突然,没有给大学和教师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和空间,没有给教师更多别的选项,危机下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必须“被动”应对的挑战。尽管学界对于传统课堂的批评由来已久,但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算计逻辑分析,教师不容易做出教学形态变革的主动选择。

第一,高校的天然保守性使教师应对危机的意愿从被动开始。传统教学的特点使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狭小阵地,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成为路径依赖。转为线上后,原来封闭交流的“悄悄话”随即公之于众,部分资源还要实现回放,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长期检验,由此对教师构成的压力和教学成就感下降将使教师对线上教学不情不愿。

第二,信息技术的储备不足使教师对传统课堂转为线上课堂信心不足。尽管教育部已在2018年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实施进程,但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始终未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网络课程,尝试线上教学始终是少部分教师的“自娱自乐”或“项目倒逼”行为,未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与新时代教育技术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对线上课堂的使用和管理表现出畏难情绪。

第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客观上增强了教师的主观抵触。大多数地方高校对教学资源平台、慕课资源的建设始于近年,大多以教学工程项目形式推进建设。网络的不顺畅、教材发放的滞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教师对顺利开展线上教学心存疑虑。从几次大规模线上教学问卷调查来看,师生反映线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为网络卡顿和互动缺失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各校公开发布的线上教学质量报告来看,很多高校都是按原课表进度将教学“搬迁”至“云端”,虽成效显著,但在质量上也暴露了各种问题。部分教师认为线上教学仅为权宜之计,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线下授课PPT配以旁白上传至教学平台,虽可在互动区留言讨论问题,但理念的滞后、经验的缺失、投入的不足加上时空的错位、延迟,使在线下本就静默的课堂显得更加安静。对于部分年长教师来说,出于技术的制约和多平台频繁转移的管控难度,感觉难以适应。对于部分变革意识较强的老师来说,封闭课堂的公开化,近距离课堂的远程化,集聚学生的分散化,使教学设计、教学问答、小组讨论、作业批改、教学评价、反思改进等环节付出的精力比平时多出很多,在现有教师管理评价制度下劳动付出得不到承认,容易产生疲劳与厌倦情绪。

二、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范式“主动变革”

应急条件下开展线上教学,既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共同期待。尽管始于“被动”,但广大教师并没有懈怠,在各自高校的条件下,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对此,社会学制度主义或许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除了功利,组织和个人还关注社会规范、文化、象征体系和价值向度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在后疫情时代,“教”“学”“管”等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教学形态,必将在移植、融合、一体化反思中得到重塑,通过合适的转型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变革”。

第一,大面积线上教学的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20年6月15日召开的全国高教处长会上说,线上教学使教学形态发生了新鲜感转变为新常态、单声道转变为双声道、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三个转变。这些转变代表着教师对新教学形态的接受和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同。教学范式转型关键在教师角色转型,通过将教师变革意愿和信息技术特征建立二维象限,可将教师变革意愿划分为保守型(意愿低、技术低)、追随型(意愿高、技术低)、依赖型(意愿低、技术高)、进取型(意愿高、技术高)四种类型,在合适的教师绩效认可机制下,进取型教师将通过实践产生主动变革的带动和示范力量。

第二,线上教学的大面积实施,使广大教师接受了一次影响深刻的教学发展训练。从各校教学质量报告可以看出,各高校对课程做到应开尽开,教师、学生参与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教师虽教在“云端”但脚踏“实地”,适应性的增强,畏难情绪的消退,使教师能够开始享受线上教学的高效、便捷与个性化特点,部分教师已经体会到线上教学的可重复性带来的体力解脱。通过访谈,大部分教师均表示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线上课堂驾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已逐步实现由传统教师角色向资源提供者、学习指导者、服务者、评价者角色的转换,愿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发挥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第三,教学平台建设和课程资源的不断完善,客观上为教师主动变革提供了保障。教师的变革意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尽管课程建设伊始,教师需付出大量的精力,但建成后对线下授课的替代性、互补性、共享性将使大部分教师体会到教学成就感,可能在教学形态的主动变革中产生新的路径依赖。

猜你喜欢
意愿变革疫情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