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的仫佬山乡
——《‘三尖’罗城》序

2020-03-16 13:46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集子罗城山乡

潘 琦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 南宁 530023)

罗城县地处九万大山南麓,地形宛如一个倒扣的玉碗,县域就在碗底上。距县城20 里有个官山岩洞,洞壁上刻有一首古诗:“谁将鬼斧无量力,凿破洪茫半壁天。山鸟四时调好韵,石龙千载吐寒涎。云根不老菩提树,岩畔初开太乙莲。为爱边方景奇绝,刊诗留与百灵传”。此诗刻于明嘉靖年间,作者余馨福建人,其身世无考。从诗意上看得出他游览过罗城奇山秀水,有感而发写下这赞美罗城旖旎风光的诗句。罗城的秀美风光确定名不虚传,如今只要你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便可以饱览山乡一偶的大美景色,大好风光!

罗城素有"小桂林"之称。这里山峰耸立,直冲云霄,气势磅礴,奇丽壮观。山水相间,森林茂密,溪河纵横,水光山色,尉为迷人!清代廉吏于成龙赞其:山似剑排,水如汤沸。境内世居着壮、仫佬、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中国唯一的仫佬族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居在这里,被称为“仫佬山乡”。一九八三年经国务批准成立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饮一江水,同住一座山,同耕一峒田,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缔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可谓地灵人杰。我曾用"三尖“来形容罗城人文和自然景观。山头尖,奇峰林立,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筷头尖,胜产美食,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筆头尖,崇文重教,勤奋好学,文人辈出。之后不少文艺作品和官方文件引用了"三尖",从此"三尖"成了罗城一张响亮的名片!

《民族文学》杂志社,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进了办刊的方式方法,走进民族地区,扎根少数民族,情系民族作家,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不少创作基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5月在县委、政府支持下,《民族文学》会同广西作协、河池市作协举办了民族作家走进仫佬山乡的文化周活动,来自广西区内外的40 多名民族作家欢聚一堂,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专程赶来参加活动。在活动啟动仪式上,我代表罗城父老乡亲希望各族作家,对仫佬山乡留下好印象,留下好情谊,留下好建议,留下好作品!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三尖“罗城》,便是文化活动周的成果。本书作者有大家熟知的著名作家东西,鬼子,凡一平,常剑钧,黄宾堂,潘红日,何述强.....有不少仫佬族作家,还有罗城县的青年文学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县里几位领导同志也参加写作。这是广西文学界老、中、青的结合。在这一群年龄、资历,职业各不相同,阅历、成就大相径庭的作者笔下,描绘出了:仫佬山乡如画的风光,神奇的群山,清清的河流,绿色的田野,绿树掩映的屋宇,淳朴的习俗,热情的村民;日出日落,朝晖晚霞,鸟语花香……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文彩飞扬。这是一部较为全面描述罗城人文与自然风光的优秀文学作品,是最好的地域文化读本,最好的乡土教材。

我花了一整天时间读完书稿,当合书静思时,被书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场景,优美的文字,朴实的话语所打动。

无庸讳言,这些作品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并不相同。但每篇作品都饱含着作者对仫佬山乡热爱的特殊情怀,这却是共同的。作品都有一种乡愁常在的共性,这是人心,人情,人性不可消失的踪影,是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也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永远铭记的。读了书中作品,也许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艺术天地很狭小,充其量只是彼时山乡农家和当地民风民俗的一点速写,一个极其平常的故事,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一栋普通的木楼瓦房,但我们却感到它的摡括极广大,极深刻,使我们想起当今仫佬人全部生活方式与习俗,精神风貌和质朴情感。把我们引入一个带永恒意味的境界,一种不尽思念的乡愁!

作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恳切真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他的作品越独特,越能打动人心。书中的作者有的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有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难得对仫佬山乡都是同样的投心,尽情,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那种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那种朴实而暖洋洋的真情实感随处流露,读起来让人感动,激动!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作者必须有一种陽光而深情的心境,一种对生活无比热爱,对人们无比热情的情怀,一种真诚,真实,坦荡的心态,才能抒发出内心最深挚的情感来。当然里面也还有个凝炼思想和写作技巧的问题,同时要善于把握住事物全貌,察视事物的本质,笔下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三尖”罗城》的作者们这方面的功力令人佩服。

大凡好的文章,都蕴含着一种趣味,即所谓文趣。文章有趣,才能使作者与读者相沟通,才能使读者动情,明理,开智和得到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人生的感悟。文章无趣,欲教人也难,欲动人更难。这本集子的文章,不管是述事,抒情,感怀,还是讲人,描景,道理都很有趣味。虽然篇幅较短,取材比较随便,行文不拘一格,体式也比较松散,但读起来並非索然无味,每篇文章都充满活力,散发正能量,回味无穷。其文章的趣,体现在语言上,用语恰切优美,文路通达軒畅,体式匀称合契,有的语言朴实,幽默,风趣,有的奔放通达,有的纤巧细腻,有的带些地方口语腔调,特有味道。不管何种话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趣饱畜,妙语横生,开人耳目,动人心扉。集子中文章之趣,还体现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情的熏陶感染,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啟迪,人生的感悟!文章说物言事,谈今论古,都娓娓道耒,细细陈词,毫无居高临下的官腔洋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饶有风趣地把故事、道理,真情渗入文章之中,随着语趣,情趣,事趣汨汩流入读者的心田!玲珑剔透,情趣蛊然。

上面是我对《“三尖”罗城》的初浅赏析,或许对读者有点帮助。最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集子所有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民族一些常事,常情,常人,常态的描写反映了罗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在党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沧桑巨变的普遍性的大主题!起到了"滴水见太阳"思想和艺术效果。可以认为这本集子的成功和可读性,就在于这种沧桑巨变不仅仅反映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彰显了在新时代各兄弟民族为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意气风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的民族大团的精神风貌!今天读了这本集子,会唤醒我们更加积极地投入追梦的行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这一天尽快到来,做一点扎扎实实的工作!

猜你喜欢
集子罗城山乡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雅盗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