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堂”让初中地理教学灵动起来

2020-03-16 19:53王颖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学古诗词课堂

王颖

在“研学课堂”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地理教学灵动起来。

一、多元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1.古诗词导入,创设悬念

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导入”的设计,在研学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诗词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具有地理特色的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古诗词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人教版地理教材(本文中举例均为此版本)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新课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关于降水的古诗词,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中对降水的描述,理解降水的概念、降水的类型。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新课的导入中,可以引用陈毅元帅访问缅甸时写下的《赠缅甸友人诗》,让学生结合诗中的内容思考讨论中南半岛有哪些河流,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

2.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润泽地理课堂。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汉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的“你好”“谢谢”“再见”的语音视频导入,让学生朗读这几种语言,然后在《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中找出这几种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风土人情、建筑古迹、自然景观、人文风光等图片,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其他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富有趣味。在运用多种导入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切忌过度引用传统文化元素,否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地理教学进度,还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同时,在整个讲授新课过程中,引用的传统文化素材内容不宜过多,不能反客为主,将地理教学变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

二、激活个性,创新研学设计

1.巧用课本活动题,引导合作学习

课堂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教师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他们的个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发挥其他学科的优点并借鉴于地理课堂中。比如:研学课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讨论小组,巧妙利用课本中的活动题,让学生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以达到让学生熟识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中讲到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各自所写的内容进行交流,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及时讲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四节《俄罗斯》的活动题,要求读《莫斯科、雅库茨克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读图、讨論、对各自所思考的内容进行交流。先讨论两个城市的气温的年较差和气温的均值的差异性,接着分析两个城市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的差异性,再从海陆位置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积极思考。

研学课堂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讨论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在课堂中加以引导。

2.开展多彩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中,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不要害怕,不要胆怯,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活动题“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制作地球仪,再通过年级同学打分,评选出“地球仪制作小能手”。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出各种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地球仪。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中国的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绘制,开展绘图比赛,在绘制的过程中加深对读图的掌握与理解。

同样,还有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可以让出国旅游过的学生介绍日本、东南亚等国,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爱上地理。

3.创新教材资源,提炼知识要点

教师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素材与地理问题相结合,在习题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引导学生提取初中地理知识的要点,增强学科应用能力。

例如: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可以提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描绘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明我国地势具有什么特点?我国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印度的地理位置,可以结合郑和下西洋到达“天竺”时商船经过的海域,让学生写出海域的名称。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实践,培育学科素养

在地理的“研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地方文化感的培养很重要,要在地方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原理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讲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时,可以举例:夏天在爬紫金山时,爬到半山的时候会感到热而到山顶却很凉爽。讲到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用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提出问题:一年内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短?这些问题学生都有生活体验,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对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到“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时,可以以节假日来南京旅游的外地客人越来越多为例,让学生分析来南京的外地客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他们的到来对当地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从讨论中了解到南京旅游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游客可以从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航空等多种途径到达,同时他们的到来也让旅游景点得到创收,商业、餐饮业更加繁荣。经过一系列讨论,学生体会到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又如讲到南方地区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南京的美食——桂花糖藕、糕团小点、烤鸭等,思考南京为什么有“鸭都”的美称。这是因为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肥物丰,适宜鸭子繁衍养殖, 鸭子出产量很大,南京人擅长制作鸭制品,工艺多样,种类丰富。

如此,通过对区域地理特点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所学的气候、水文、土壤等地理特征,从而加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研学课堂”的外在形式是“研究”,核心是“学”。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而教,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最美的状态是研学,最好的课堂是实践,它让地理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世界,爱上地理!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我学·我们研为核心的初中课堂变革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E-c/2016/2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学古诗词课堂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欢乐的课堂
快乐研学之旅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