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20-03-17 02:16李胜利曹志军刘长全张胜利刘建新李建喜王加启张和平翟瑞娜郝阳毅
中国畜牧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犊牛瘤胃奶牛

李胜利,姚 琨,2,曹志军,刘长全,张胜利,刘建新,李建喜,王加启,张和平,翟瑞娜,2,刘 钢,郝阳毅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4.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5.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6.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7.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8.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1 2019年奶业生产与贸易情况

1.1 国际方面 2019年全球原料奶产量预计为8.52亿t,同比增长1.4%,增产主要得益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欧盟与巴西的奶产量提高,而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阿根廷则受自然灾害与成本提高影响导致原料奶产量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奶业市场报告数据,2019年全球乳品价格指数为198.7,较2018年上涨了3%。预计2019年全球乳品贸易量按照原料奶计算为7 620万t,较2018年的7 560万t增长0.8%,这一预测数比2019年5月的7 610万t又增加10万t。从具体产品来看:①在全球全脂奶粉的出口中,新西兰一家独大,全脂奶粉出口超过150万t,占全球全脂奶粉出口总量的75%;其次为欧盟;中国仍然是全脂奶粉最大进口国。②2019年以前全球脱脂奶粉产量一直处于低谷,2019年价格迅速上涨,主要源自墨西哥与中国的进口增长。③在全球黄油贸易高价格的背景下,市场出现供需过剩,全球黄油贸易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供需过剩也导致了黄油价格的下跌。④全球奶酪贸易量继续增长,由于供给相对宽松,价格上涨乏力。总的来看,未来全球主要贸易国的进出口将保持相对稳定,2020年全球乳业生产与贸易的预期仍将进一步扩张,乳制品内部价格分化情况将会得到缓和。

1.2 国内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牛奶产量为3 201万t,同比增长4.1%,增长率创近5年新高。从原料奶价格运行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监控数据,2019年原料奶收购价为3.65元/kg,较2018年(3.46元/kg)上涨5.5%,为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从鲜奶零售价运行来看,2019年鲜奶零售价为10.74元/kg,与2018年(10.60元/kg)基本持平,基本与2014年以来鲜奶零售价保持一致。

根据中国奶业贸易月报数据,2019年1—11月我国共进口各类乳制品271.42万t,同比增加12.6%,进口额1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干乳制品进口量186.73万t,同比增加4.9%,进口额9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8%;液态奶进口量84.69万t,同比增加34.4%,进口额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1.5%。从单个品类来看,奶油和乳清进口量大幅下降,其余品类进口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具体来看:①大包粉进口92.09万t,同比增加24.4%,平均价格为3 052美元/t,同比上涨0.4%。其中,进口自新西兰占74.7%,进口自欧盟占13.9%,进口自澳大利亚占6.7%;②婴配粉进口32.03万t,同比增加9.1%,平均价格为15 083美元/t,同比上涨2.4%。其中,进口自欧盟占71.4%,进口自新西兰占20.1%;③奶酪进口10.55万t,同比增加7.1%,平均价格为4 542美元/t,同比下降4.2%。其中,进口自新西兰、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占58.6%、17.5%、15.1%、6.5%;④奶油进口7.97万t,同比减少27.8%,平均价格为5 466美元/t,同比下降11.1%。主要来自新西兰和欧盟,占比分别为83.4%和13.5%;⑤乳清进口40.99万t,同比减少20.1%,平均价格为1 358美元/t,同比上涨20.1%。其中,进口自欧盟、美国、白俄罗斯、阿根廷占比分别为46.1%、34.4%、8.1%、5.2%;⑥包装牛奶进口81.52万t,同比增加35.5%,平均价格为1 241美元/t,同比下降9.1%,主要来自欧盟、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占比分别为54.5%、31.6%、11.9%。

中国乳制品出口量很小,主要出口产品以广东供应中国香港的鲜奶为主,近年来出口逐年下降,婴幼儿配方粉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主要目的地同样是中国香港。2019年1—11月,我国共出口各类乳制品4.95万t,同比增加2.1%,出口额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2 2019年国际奶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1 繁殖与育种技术进展

2.1.1 整合多组学信息联合分析,开展精准育种研究高通量的多组学联合研究大大加快了畜禽重要性状主效基因挖掘的速度,越来越多重要性状的生物学过程和功能得到了揭示,可以利用候选分子区域对其能否影响性状表型变化进行分析和精准育种[1]。利用生物学先验信息可以提高基因组选择可靠性,并在奶牛基因组选择中得到了应用[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于更多新的选择性状,如繁殖性状、长寿性、抗热应激、饲料转化效率、甲烷排放、肢蹄病抗性、免疫反应等。

2.1.2 青年母牛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技术普遍应用 2019年,随着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技术准确性的不断提高,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在美国母牛群中广泛应用。母牛基因组检测的优点是大幅度增加小母牛的遗传评估准确性,新出生的母牛犊在2~3个月龄时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基因组遗传评估结果,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可以达到70%以上。2019年美国全年测定小母牛基因型数量约为60万头,累计测定奶牛基因型数量超过364万头。

2.1.3 奶牛发情鉴定与繁殖调控等技术不断深入 2019年奶牛发情鉴定和高效繁殖技术研究取得一定进展,Perez等[3]研究了红外成像在奶牛发情鉴定方面的应用,通过红外辐射测定特殊部位温度和尾巴摆动可用于舍饲栓系奶牛发情鉴定。Couto等[4]研究了定时输精后不同时间注射长效孕酮可减少牛早期胚胎损失,提高受胎率。Steichen等[5]研究了补充孕酮对牛体外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研发发现在胚胎移植时使用孕酮阴道栓(CIDR)补充孕酮可提高移植后受体血液中孕酮含量,但并不影响体外胚胎的移植妊娠率。

2.2 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

2.2.1 碳水化合物营养 在全球饲料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更多奶牛碳水化合物营养研究聚焦在饲料效率方面。Lucas等[6]研究发现青贮能够增加玉米消化率,但玉米粒度(1 591 µm和2 185 µm)并不影响奶牛瘤胃发酵情况。Tosta等[7]研究发现,相比于饲喂燕麦片,饲喂制粒燕麦能够使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增加3.42 kg/d,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牛奶产量和4%乳脂校正乳产量。为找到奶牛饲喂最佳的饲料颗粒粒度,Andrea等[8]将饲草颗粒直径从52 mm减少到7 mm,发现减短饲料粒度使泌乳奶牛的DMI增加了1.8 kg/d、能量校正乳产量由27 kg/d增加到29.3 kg/d。Haisan等[9]研究表明相比于饲喂14%淀粉日粮,产前1个月给奶牛饲喂含有26%淀粉日粮能够降低新生犊牛胰岛素敏感性指标,这说明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供给物质不仅影响到母牛健康,还会持续影响到后代。

2.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2019年更多蛋白质和氨基酸研究聚焦其功能作用上,探究氨基酸对奶牛能量代谢和利用效率的影响。氨基酸营养方面,奶牛产前日粮添加0.09%过瘤胃蛋氨酸(Met)、产后日粮添加0.10%过瘤胃Met,增强了妊娠期奶牛脂肪组织中的胰岛素信号、氨基酸转运和mTOR信号通路[10];围产期奶牛补充支链氨基酸(BCAA)200 g/d可以增加产后奶牛血浆中尿素氮和亮氨酸(Val)水平,降低酮病发病率[11];代谢蛋白供给总量不变情况下,每头牛补充562 g/d不同的必需氨基酸进行氨基酸缺失研究,结果表明缺失精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不影响牛奶产量,但当缺失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牛奶氮利用效率显著降低[12];日粮能量或蛋白水平变化通过改变乳腺对不同氨基酸的摄取和代谢,影响泌乳奶牛的氨基酸利用效率[13]。蛋白质饲料方面,Genie等[14]研究表明以全棉籽替代50%花生饼能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并且饲喂全棉籽和棉籽饼的奶牛经济效益更高。

2.2.3 脂肪与脂肪酸营养 过瘤胃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奶牛机体代谢和产奶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添加挤压亚麻籽、棕榈酸和亚麻油的钙盐及磨碎的油菜籽的方式为奶牛额外添加22 g/kg的额外油脂[15]、补充200 g/d过瘤胃脂肪酸[16]均可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变日粮中棕榈酸和油酸的比例影响奶牛营养物质消化率、能量分配和产奶量[17]。给围产前期母牛或断奶前犊牛饲喂适量2%左右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改善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18]。

2.2.4 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 矿物质和维生素是奶牛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为缓解热应激期间断奶犊牛机体免疫力低下问题,夏季犊牛在断奶前15 d和断奶后15 d,注射铜、锌、锰、硒、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混合物,浓度分别为0.20、0.80、0.20、0.10、35、1 mg/kg,能够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且免疫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在一定程度得以加强[19]。为缓解热应激期间奶牛精子质量降低问题,荷斯坦弗里斯牛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可提高精子的活力、垂体前叶激素(ALH)和睾酮水平[20]。

2.2.5 奶牛营养与环境 反刍动物瘤胃可以降解纤维因此可广泛利用各种粗饲料资源,但因此也造成了甲烷(CH4)排放。为减少CH4排放,当淀粉和糖的干物质含量分别约为25%水平时,糖蜜替代小麦增加CH4排放量,而对小麦进行碱处理或糖蜜添加碳酸氢盐,瘤胃发酵不受影响[21]。为减少氮减排,研究发现菜籽粕和其他蛋白质源饲料合理搭配[22]能够促进能氮平衡,进而提高奶牛日粮氮利用;而饲喂香精油[23]则对氮利用无影响。

2.2.6 后备牛饲养管理 在营养角度,通过饲喂模式和功能物质添加以保证后备牛健康且达标成长,降本保质,一直是后备牛饲养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相比于出生后17 d提供自由饮水,在犊牛出生后马上提供自由饮水,可促进犊牛哺乳期和断奶后生长发育,可能与刺激瘤胃发育、增加养分供给有关[24]。为促进犊牛胃肠道发育,哺乳犊牛每天补充5 g/d甘露寡糖可促进肠道和瘤胃上皮的发育[25]。每日饲喂6 L液态奶,日喂1次与日喂2次对犊牛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添加富含甘露寡糖的酵母培养物可促进犊牛体型发育[26]。

2.3 奶牛常见病防控研究进展

2.3.1 传染性疾病 快速、灵敏、准确的疫病检测方法一直是传染病研究重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常出现灵敏度不高和特异性不强的问题,Manasa等[27]研究以蛋白质G为基础的侧流分析法(LFA)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清诊断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9%和99%,为快速、准确诊断各种经济动物的布鲁氏菌病提供新的方法;针对牛结核病的诊断,Swift等[28]利用噬菌体D29作为裂解剂,从少量结核分枝杆菌细胞中高效提取DNA,结合PCR技术,实现6 h内快速进行检测和鉴定血样中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在防治方面,Chang等[29]在口蹄疫病毒抗体的研发中,在Sf9细胞中表达了10个携带口蹄疫8E8表位的表位嵌合牛细小病毒(BPV)VP2衣壳蛋白,将10个嵌合病毒样颗粒(VLP)分别肌肉接种小鼠可诱导产生抗口蹄疫IgG抗体,为口蹄疫抗体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Wang等[30]发现抑制牛分枝杆菌感染的小鼠血清和肺组织中I型干扰素(IFN)的表达能够有效减少感染,表明或许可以将阻断I型IFN信号转导作为针对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2.3.2 常见普通病 乳房炎研究方面,Sharifi等[31]为阐明大肠杆菌引起的炎症感染机制,利用高通量技术与计算系统生物学工具揭示了关键的免疫基因的表达,主要的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分别为TP53、SP1、ligands和MAPK3、MAPK8、MAPK14,为奶牛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瘤胃酸中毒研究方面,Darwin等[32]发现在瘤胃培养物中添加氢氧化镁可防止乳酸积累,而补充碳酸氢钠不能预防酸中毒,并有乳酸积累;Rodrigues等[33]评估补充高渗盐溶液(HSS)作为牛急性瘤胃乳酸性酸中毒(ARLA)的新疗法,发现用HSS新疗法可增强尿酸的肾脏排泄,可能被推荐作为乳酸酸中毒牛的替代疗法。

2.4 牛奶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2.4.1 牛奶及奶制品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一些操作简单、检测限低的新方法应用于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检测。Moudgil等[34]报道了同时测定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和氯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所检测的抗生素的回收率在83.3%~111.8%,除氯霉素外,这些抗生素的定量限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Ivanova等[35]报道了首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过氧化氢,根据过氧化氢与三苯基膦之间反应后产生的三苯醚量进行过氧化氢的间接定量测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8 mg/L。Zheng等[36]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定量测定了牛奶中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残留,定量限分别为10 μg/kg和7 μg/kg。

2.4.2 液态奶及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婴幼儿配方粉和乳基配料是主要研究对象。Masum等[37]研究发现增加麦芽糖糊精配比可以增加乳液蒸发后的表观粘度,降低乳液的zeta电位,改善婴儿配方粉的粉体性能。Lin等[38]发现采用射频辅助传统热处理技术对婴幼儿配方粉巴氏杀菌,可降低脂质氧化程度并缩短处理时间,在保持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的同时,可为巴氏杀菌提供一种潜在的有效的新兴技术。Liu等[39]研究发现浓缩乳蛋白粉预酸化处理可以改善其溶解度和乳化性能,但对热稳定性不利。Power等[40]研究发现使用牛碱性磷酸酶进行酪蛋白的去磷酸化,可降低浓缩乳蛋白溶液的粘度,增加蛋白质溶液的热稳定性和增强粉末复水性能。

3 2019年国内奶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 繁殖与育种技术进展

3.1.1 奶牛抗热应激能力作为选育指标研究不断深入 2019年,邱文卿[41]等研究发现影响瘤胃反刍时间的环境因素包括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头胎牛适应各季节的能力很强,日反刍量最大差距25 min,二、三胎牛次之;春季各胎次泌乳牛日反刍量都非常高(>540 min),7月和8月日反刍量最低。反刍量估计遗传力高(0.41~0.56),适合作为选育性状;另外反刍量与产奶量之间呈中等正遗传相关(0.44~0.52),因此选育反刍量有利于提高产奶量。

3.1.2 荷斯坦种牛综合选择指数进一步完善 2019年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根据育种实际需求,对中国奶牛性能指数(CPI)公式进行修订。其中生产性状有泌乳量、乳蛋白率、乳脂率3个,合并为乳蛋白量、乳脂量2个,并使用了新估计的遗传标准差。与国际接轨,将“量”与“率”辩证地统一,更强调乳质量的改进;调整后各类性状的加权值分别为生产性状60%、体型性状30%、健康性状10%。在重视产奶性状改进的同时,加强对生产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的体型性状的选育。指数的乘积系数和常数项经重新计算进行了调整,保证了指数值的稳定性。新修订的CPI指数(2019版)公式为:

3.1.3 奶牛分子遗传标记检测技术不断熟化,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制芯片检测技术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畜牧总站等研究团队合作研发了具有专利技术的可用于同时检测奶牛8种常见遗传缺陷基因位点的小芯片及检测试剂盒并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201810617238.7)[42],实现多个位点同时检测,为逐步降低和清除奶牛群中已知有严重危害的遗传缺陷基因提供了技术手段。Wang等[43]结合奶牛乳源金葡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和在奶牛抗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方面的研究成果,定制了含有TRAPPC9等7个基因的20个SNPs标记的用于检测奶牛乳房炎抗性的小芯片——华牛I号、华牛II号,证实抗隐性乳房炎分子检测(CCSC-I)芯片中TRAPPC9和CD4基因的4个SNP可以作为提高乳蛋白率、降低体细胞数的重要分子标记,并利用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为奶牛场抗隐性乳房炎管理提供建议,进行早期预警,为选育更健康、适应范围更广的种牛提供服务。

3.2 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

3.2.1 碳水化合物营养 合理加工和高效利用仍为我国粗饲料和能量饲料的研究热点。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开发本土低价优质粗饲料显得至关重要。构树为我国十大扶贫项目之一,郝阳毅[44]研究表明给泌乳牛分别添加9%、13.5和18%的构树青贮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没有影响,但可以降低牛奶体细胞数,提高奶牛抗氧化和免疫指标。刘祥圣等[45]研究发现,构树枝叶有较好的瘤胃降解特性,且构树叶的粗蛋白含量最高,有较高的瘤胃降解率,具备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的潜力。合理的加工方式对提高玉米降解率具有重要作用,Ren等[46]研究发现相比粉碎玉米,使用蒸汽压片玉米能够增加瘤胃丙酸浓度,降低氨态氮浓度,提高后备牛的日增重,还能够增加瘤胃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提高蒸汽压片玉米利用率。刘娜等[47]研究表明全株玉米青贮60、150 d和240 d时,干物质、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对我国规模牧场合理使用全株玉米青贮提供了重要参考。

3.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氨基酸、小肽和蛋白质对奶牛生产、瘤胃调控和免疫具有调控作用。蒋青荣等[48]发现围产期低能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赖氨酸(Lys)并不能缓解其引起的初乳质量下降和断奶犊牛的生长不良,说明Lys并不是奶牛唯一必需和限制性氨基酸。李媛等[49]给6~9月龄荷斯坦生长母牛补充过瘤胃缺失Met的氨基酸混合物,发现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发酵性能受到明显影响。除了氨基酸,有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100 g/d的小肽可以有效提高泌乳中后期奶牛的产奶量,改善乳成分并提高奶牛免疫力和健康水平[50]。为探究抗营养因子单宁对蛋白质利用的影响,Zhang等[51]研究表明日粮添加3%不同来源单宁,降低奶牛奶产量,增加了粪氮排放量,降低血液氮含量。

3.2.3 脂肪营养 脂肪对调控奶牛生理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热应激期间,通过添加脂肪调控日粮能量浓度可改善奶牛代谢状况,张凌洪等[52]发现高温高湿条件下添加功能性油脂可代替莫能菌素,增加乳脂产量。脂肪酸调控奶牛机体免疫和氧化反应,或为我国奶牛健康养殖提供新思路,严康等[53]发现外源添加20 mmol/L和40 mmol/L的短链脂肪酸,能够诱导瘤胃上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41表达,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上调,进而介导瘤胃上皮保护性免疫反应。关艳东等[54]发现棕榈酸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成。

3.2.4 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奶牛产奶量和能量负平衡具有调控作用。为缓解围产期奶牛脂质代谢异常,进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张志超等[55]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0.24 mg/kg体重的叶酸,结果发现叶酸显著提高了泌乳早期奶牛的产奶量和奶品质。为验证过瘤胃维生素对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的影响,刘欢欢等[56]研究发现,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50 g/d·头过瘤胃复合维生素不能有效预防奶牛产后肝脏疾病的发生,且对血清中蛋白质代谢及Ca、P代谢指标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缓解奶牛的能量负平衡状态。

3.2.5 培育牛饲养管理 探索低成本高效的后备牛养殖模式一直是中国学者关注重点。尚佳琪[57]研究表明给犊牛饲喂高产牛TMR作为开食料能够提高犊牛DMI;给犊牛混合饲喂15%全株玉米青贮和85%开食料,能够显著增加犊牛瘤胃总挥发酸和丙酸浓度,而且以上两种饲喂模式的成本比单一开食料饲喂成本低,这为我国犊牛新的饲喂模式开辟新的路径。牛奶质量好坏对于哺乳犊牛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殷术鑫等[58]发现甲酸酸化牛奶对牛奶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奶中有害细菌生长,改善适口性,提高犊牛采食量,改善机体免疫力。马满鹏等[59]发现用竹叶代替苜蓿配制TMR能够改善4~6月龄阶段犊牛的腹泻情况,提高健康状况,同时达到与苜蓿相同的生长性能。

3.3 奶牛常见病防控研究进展

3.3.1 传染性疾病 本着“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则,国内科研人员着力研发了以“两病”为重点的各种传染病检测方法。李俊萱等[60]针对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灵敏度不高和特异性不强的问题,利用PEG1500细胞融合技术制备Omp16单克隆抗体,通过两次细胞融合共筛选出5株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初步建立了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布鲁氏菌病快速诊断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可重复性较好,为布病防控提供有效诊断试剂。鞠丹迪等[61]针对我国布病感染和人工免疫难区别的问题,发现IL-1Ra/IL-1β比值在布病自然感染动物与人工免疫动物中差异显著,据此研发IL-1Ra/IL-1β的双T线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初步确立比值大于73.69为免疫组,比值小于73.69建议作为扑杀目标,为我国区别布病感染与人工免疫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杨艳丽等[62]针对国内牛结核病抗体缺乏的问题,通过构建抗牛分枝杆菌VHH抗体T7噬菌体库,筛选并表达出2株高特异性的VHH抗体,均对牛结核分枝杆菌Ag85B蛋白具有特异性,为进一步探讨VHH抗体在牛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任亚初等[63]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早期检测难的问题,建立了快速检测IBRV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准确可靠,为IBRV的早期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

3.3.2 常见普通病 常见病检测方面,杨威等[64]针对奶牛酮病早期诊断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β-羟丁酸(BHBA)以及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为奶牛酮病的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支持。范晴等[65]针对我国奶牛多病原同时感染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牛轮状病毒(BRV)和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的多重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与荧光PCR和常规PCR检测方法相比,可快速、准确地检测2种犊牛腹泻病原体。防治方面,曾雪琴等[66]对乳房炎病原菌来源不清的问题,对乳房炎奶牛和正常奶牛的乳头擦拭子和牛奶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V4-V5高变区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发现乳房炎奶牛乳头和牛奶中微生物组成呈现明显差异,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黄雪利等[67]针对部分牛场胎衣不下问题偏多的情况,研究发现归芎益母散不仅具有调节患牛的子宫收缩和整体免疫机能的潜在药理效应,还促进滞留胎衣及早排出,降低继发感染产褥期子宫炎,调节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趋于平衡,为牛场胎衣不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4 牛奶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3.4.1 牛奶及奶制品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灵敏准确、成本低廉等特点。Chen等[68]建立了基于硝酸纤维素膜的侧流层析方法,该检测方法可对牛奶中兽药残留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用肉眼目测判断结果,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氯霉素、链霉素的截留值测定分别 为12~80、16~32、2~80、4~80、1.2、50 ng/mL,该侧流层析方法的检测时间少于20 min,是一种快速筛选牛奶中常见兽药残留的方法;Zong等[69]通过纸基荧光免疫测定法开发了一种低成本且简便的方法,采用标记有量子点的诺氟沙星单克隆抗体用作检测探针,用于在牛奶中诺氟沙星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对牛奶中的诺氟沙星检出限为10 pg/mL。配方粉的检测包含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和安全性的评测,郑云鹏等[70]采用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奶粉样本中的乳铁蛋白含量,徐向峰等[71]通过HPLC法对奶粉中维生素K1含量进行评定,发现在样品测定时对标准溶液曲线所涉及到的浓度值加以控制,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黄钟标等[72]发现微孔试剂盒法进行乳粉中维生素B5有效性评定,重现性好(RSD 3.18%),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达97.61%);陈秀明等[73]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Adulterant Screen算法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非法添加物的快速鉴别方法。

3.4.2 液态奶及干乳制品加工技术 液态奶研发有新尝试,丁岩芳等[74]研究发现霉菌发酵液态奶蛋白分子在15 ku附近的蛋白含量最多,这说明霉菌发酵剂发酵培养可使液态奶中的蛋白质发生降解,为霉菌发酵产生不同蛋白风味提供物质基础;圣元优博首次在国内推出了幼儿配方液态奶[75]。在乳粉品质和新产品方面,申雪然等[76]发现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对温度、氧气比较敏感,储存6个月时损失率最高;刘婷婷等[77]通过研究乳粉中氨基酸水解发现牛乳基奶粉中赖氨酸含量略高于羊乳基奶粉;周雨等[78]针对乳糖不耐受症人群,开展了牦牛配方奶粉的加工技术研究,形成了牦牛配方奶粉加工流程与技术要点,按此工艺流程所生产的牦牛配方奶粉含水率为4.11%,水合能力为1.9 mL/g,堆积密度为0.31 g/mL。

猜你喜欢
犊牛瘤胃奶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瘤胃调控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犊牛肺炎巧防治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