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温度深度速度,才会有热度

2020-03-17 09:22甘霖
新闻世界 2020年1期

甘霖

【摘    要】時政报道是各新闻媒体投入“重兵”的重要阵地,更是传统党报转型的关键所在。面对着“不变”的使命、担当和责任,面对传播技术、受众需求之“变”的挑战,时政报道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练就“十八般武艺”,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速度,从而提升时政报道的热度,为时政报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时政报道;转型创新;提升热度

时政报道承担着信息传播和与沟通群众的双重责任。一直以来,时政新闻是各新闻媒体投入“重兵”精心经营的重点内容,也是各媒体争相抢夺的关键新闻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互相渗透、互相碰撞、互相推进、互相融合,媒体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技术日新月异之变,面对读者、观众需求不断提升之变,如何改变报道方式、创新报道内容,在融媒体时代扎实有效地推进时政报道之变,让时政报道离读者、观众更近,吸引更多受众去关注时政新闻报道、阅读时政新闻报道,这是各媒体在推进媒体改革当中面临的重点课题,更是每一位一线时政新闻记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变与不变

变,是唯一的不变。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格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有所改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审视传统媒体时代的时政报道,可以看到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为读者、观众所诟病的。比如说,语言呆板,新闻报道程式化、八股化,通篇报道中只有“领导强调”、“会议指出”,让人不知所云,更不用说找到新闻点。也正因为时政报道程式化,很多读者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可以被机器取代。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不敢逾矩、害怕创新。多位专家学者指出,时政报道的创新困境在于时政报道本身的属性。时政报道从过去到现在就是严肃、权威的代名词,语言并不能做到轻松活泼,文章的内容要一板一眼,尽量不出错。“就一般而言,时政报道的创新是党报业务最难、最后的环节。”曾在南方日报任职的记者段功伟在《经略蓝海》一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时政报道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党报业务创新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党报走向市场的成败。

融合发展是媒体的一场自我革命,也是实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目标的机遇,各媒体对于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都高度重视,以不改没有出路、迟改没有新路、改了没有退路的信心和勇气,以时政报道改革创新为重要抓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的面貌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一是平台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高度聚集在手机平台,手机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传统媒体普遍都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开设了账号,发布了自己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形成了“两微一端”的融媒体发展格局,甚至在集聚了大量用户的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上,也都有一席之地。基于全新的融媒体发展格局,时政报道也就有了新的平台,读者接触时政新闻也不再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是有了全新的渠道。

二是形式创新。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涌现,为时政报道创新形式提供了支撑和条件。从短视频,到“一图读懂”再到H5,时政报道新的形式也随之不断涌现,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受众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信息,媒体发展由此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深圳特区报将短视频确立为融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突破口并取得初步成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7年,深圳特区报主办的新闻客户端“读特”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推出独家视频《“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全网传播量超1.5亿次,荣获2017年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十佳选题奖、2017年度广东省媒体融合传播十大优秀产品奖。

三是内容创新。受版面、播出时长的限制,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也好、电视也好,虽然把时政新闻放在最为突出的版面、最为人关注的时段,但是对新闻解读、延伸都十分有限。融媒体时代,各媒体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上大展拳脚,当重要新闻发生之后,以多种形式在第一时间进行背景介绍、新闻解读,与此同时,各媒体也更多地报道会议中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内容,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栏目。

必须要看到,不管传播形势如何变化,党报党台耳目喉舌、桥梁纽带的功能没有变;不管传播形势如何变化,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是做好时政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坚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确保时政报道的权威性不能变,坚持深入基层一线现场采访的作风不能变,坚持不断提升采、写、编、摄、评等各项新闻业务水平不能变。这些“不变”是“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这些“不变”,才能创作更多优质的新闻作品。不管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优质的新闻内容都是稀缺产品。

二、如何才能有热度

时政报道的创新,怎样才算是成功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是否有“热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作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时政新闻包含着大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导向和信息,时政新闻是应该有“热度”的。这也意味着,如果时政报道没有热度,得不到受众的关注,那么其宣传效果、社会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和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在融媒體时代,“热度”是完全可以被量化的。有多少用户点击、点赞、评论,甚至在什么时间段有多少人看,是什么地方的人在看,这些数据在微博、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后台,都一目了然。也正因为“热度”可以被量化,“10万+”成为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作者们的追求。那么,在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才能更有热度?

有温度,才会有热度。在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中,有一条是“接近性原则”。所谓接近,既包括地理上的“接近”,也包括心理上的“接近”。传统时政报道之所以总是给人“冷冰冰”的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高高在上、自说自话,不管老百姓关心不关心、不管和受众有没有关系,从而让受众觉得这些信息离自己很遥远,时政报道也就不可能有热度。

从多年来时政报道的实践来看,有温度,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是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引导受众。两者之中,满足是前提,没有满足,也就失去了引导的基础。为此,时政报道要强化受众意识,充分了解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有哪些需要、在获取知识方面有哪些需要、审美情趣有什么特点和需求,从更好地满足受众求知、求新的角度出发,选择报道重点,挖掘重要时政活动中的新闻点。有温度,就是无论表现的主题多么宏大,在表达上都要选择从日常生活切入,努力去寻找、建立时政新闻和受众日常生活的关联点,让受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条新闻和我有关系”,同时不要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用群众听得懂、爱听的语言风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时政新闻。有温度,就是要提高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参与度,深入受众、了解受众,充分听取受众对时政报道的意见,根据受众对时政报道的意见及时作出改进,鼓励受众对时政新闻进行评论。

有深度,才会有热度。融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这让很多人以为,时政报道可以就事论事、点到即止。显然,这是不符合受众需求的,就事论事、点到即止,让人读不懂、搞不清楚所以然的时政报道,也是不会有热度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受众迫切需要有深度的时政报道,对重大政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的背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更加细致、更加透彻的解读,从而让受众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重要信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时政报道只有更有深度,党报党台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定基调、立主脑、树标杆的作用。深圳特区报2019年年初推出的“2019开年笔谈”系列报道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19年年初,在“读特”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上,深圳特区报连续推出《为什么说2018年在深圳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40年,深圳做对了什么》《深圳向何处去?》等稿件,在新年之际对有关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因为解读深入、分析透彻,“2019开年笔谈”系列报道每推出一篇都被各媒体频频转发,也在朋友圈“刷屏”,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力,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

有速度,才会有热度。新闻,是一个易碎品,也正因为如此,时效性成为新闻的生命,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实现同步、实时。为此,甚至有媒体工作者提出“速度为王”,因为在内容越来越同质化的情况下,首发显得越来越至关重要。时政报道的首发,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首发代表着权威,也意味着更强的热度。如何才能更快?充分运用网络直播这一融媒体时代的先进技术手段能让新闻报道更快。2018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深圳期间,“读特”独家直播《默克尔的“深圳时间”》,全网点击量达670万次,其直观性、现场感都广受好评。事先充分准备、形成标准化的模式能让新闻报道更快。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读特”推出新闻快讯短视频栏目,该栏目的所有视频都统一时长、统一栏头、统一背景音乐,包括字幕出现的位置都进行了规划以保证统一。在统一模板的支撑下,后台编辑根据前方记者提供的材料在十几分钟内就可以编辑视频播发,从而为提供的材料争取“首发”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保障。

三、未来会怎样

时下,5G、区块链,成为热词。正是因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高速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广大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直接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未来媒体传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时政报道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两个方面的变化,是值得关注、值得引起进一步思考的。一是受众体验和记者职能的变化。5G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点,将推动网络性能巨大跃升。在全景VR、5G等新技术的保障支撑下,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到达”新闻现场、“感受”新闻现场。在人人都可“到达”新闻现场、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情况下,时政记者的功能和作用就像一位新闻现场的“导游”,这位“导游”要根据“游客”的需要设计路线,讲述背后的故事,随时回答“游客”的提问等。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赢利模式的变化。满足受众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这是媒体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受众对高质量信息需求的增加,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加强,对时政报道原创性要求必然提高,由此也有可能酝酿产生新的媒体盈利模式。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新闻作品提供去中心化之后的版权保护、内容使用追溯、版权交易和数据增值服务,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增强以及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原创深度时政报道必将得到更加完善、更加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就为媒体转变“依靠广告收入为主”的模式为“依靠高质量内容为主”提供了强有力的正向激励。

未来已来,将来已至。“以人民为中心”对于时政报道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只要真正了解受众、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用户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练就“十八般武艺”,时政报道就一定可以与时俱进,焕发新活力。

(作者:深圳特区报政闻部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