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幸福密码

2020-03-17 09:26靳小倡
杂文选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护工罗素

靳小倡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父亲是重金属业的领导人,家族拥有巨额财产。沿着父亲的道路走下去,他会很快出人头地,过上世人眼里的幸福生活。可是,青年时代的他丝毫没有继承父业的意思,一心想从事哲学研究的他散尽了自己的所有钱财,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到了奥地利的学校改革运动中,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生活得轻松愉悦,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

幸福的人总是离开让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环境。幸福有时是离开了安逸生活才会积累出的感觉,从来不求改变的人,自然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就难以感受到幸福。

为了证明自己的哲学才能,他拜访了大名鼎鼎的罗素。罗素热情地招待了他。经历了数个小时的争辩之后,罗素认为自己遇到了“极为聪明的傻子”。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被传为佳话。

这段深厚的友谊让他倍感幸福,友谊所衍生的归属感和团结精神使他感到被信任和充实。在罗素的引导下,他完成了著名的哲学论著《逻辑哲学论》。

在完成了《逻辑哲学论》的博士答辩后,维特根斯坦留在了剑桥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已经成为全欧洲最著名的经济哲学家之一的他,只要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定然会被世人膜拜,也定然会收获无数荣耀,成为世人眼中最幸福的人。然而,维特根斯坦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懂他。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教授职务,去医院做起了护工。

他在护工这个职位上尽心尽责。直到有一天, 医院的一名主治大夫左看右看,觉得这个护工好像是維特根斯坦。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大夫走近他问道:“你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冷漠地看了医生一眼,“别告诉他们我是谁”。

忘记曾经的身份,专注于眼下的工作,使他处于一种愉悦而忘我的状态。专注地工作使他感受到了被需要的责任,也带给了他无限的充实感。

晚年的维特根斯坦是在相对贫困的状态中度过的。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他在好友比万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诺曼·马尔科姆形容这是一句“出奇的感人的话语”。

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能令他开心的事情上。维特根斯坦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对生活的这份感激,所以他才感到幸福。

维特根斯坦能度过幸福的一生,是因为他手里始终握有一组幸福密码:不贪图安逸;感受友情;专注于眼下的工作并热情地对待他;心怀感激。原来,我们苦苦追求的幸福,不是幸福本身,而是让别人看起来有多幸福。

【原载《辽宁青年》】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护工罗素
四川地区护工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问题
充满喜悦的生活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