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特点、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0-03-17 09:22陈婷婷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短视频

陈婷婷

摘 要:近年来,短视频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短视频与新闻业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短视频新闻评论”这种新型评论形式,于今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短视频新闻评论放置于活跃受众多的社交平台,能够很好地发挥舆论的影响力。但是短视频新闻评论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受阅率不高、时效性不足、未完全适应手机竖屏以及其他娱乐信息的干扰,阻碍了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短视频新闻评论应该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设置分众化栏目,精准投放、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故事”、适应移动“小屏”这几大方面提高和改进,促进自身发展迈向成熟。

关键词:短视频;短视频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53-03

一、引 言

短视频是一種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和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在“短视频+新闻”的应用中,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主要是在新闻资讯方面,如“梨视频”、《新京报》的“我们”视频等。凭借专业媒体人的内容生产与商业运营,已经在盈利和口碑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新闻评论方面,各大媒体也开始逐步探索,短视频新闻评论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2018年之前,国内已经初步探索了“短视频+新闻评论”这一新型评论形态,制作了一些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这一阶段的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大多是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剪辑而成,和传统电视评论节目内容一样,只是将时长进行了压缩精简,再上传到互联网。但也有媒体根据网络平台的特点自制短视频评论,例如,《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2015年创办的《胡侃》节目,时长在17分钟左右,主要在其个人微博账号和优酷土豆上播发。这可以看做是短视频新闻评论的萌芽期。

2018年被称为是短视频爆发元年,短视频新闻评论开始大量出现,现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内各大媒体已经陆续推出了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微评”、《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的“陈迪说”、《湖北日报》的“楚楚说两会”、《齐鲁晚报》的“小强说”等。短视频新闻评论按照时长来分类,可分为一分钟以内的“微型评论”、五分钟以内的“中型评论”、二十分钟以内的“长评论”;按照节目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传统电视上的评论节目剪辑而来,另一种是针对网络平台制作的新栏目或新产品;按照形式来分,可分为主持人口播型(中央电视台“央视微评”)、新闻画面配合解说型(《中国青年报》“中青融评”)、口播和画面配合型(《环球时报》“胡侃”),还有一些其他形式,如动画型(《湖北日报》“楚楚说两会”)、脱口秀型(人民网观点频道“两会·听我‘蒋”)、“快板”型(《人民日报》“两会石评”)等;按照节目内容,可分为对社会热点的评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文化评论,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在对于媒介事件的评论中,如在两会期间,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呈井喷式增长,形式和内容都纷纷进行了创新。

短视频新闻评论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快速发展,除了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之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如时效性不强、未能完全适应手机竖屏等问题,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来进行解决和改进。

二、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优势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转型发展必须要新旧融合。短视频作为2018年兴起的风头最盛的媒体形态,势必会成为传统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主要阵地之一。而“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形式,不仅是媒介融合的必然要求,其作为新形态的评论方式,也有其自己的优势所在。

(一) 移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活跃受众更多  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主要分发平台是在移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相对于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活跃用户更多。《第43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6%。通过将短视频新闻评论在这些移动端平台进行分发,能够使其受众的覆盖面更广。

(二)更好地发挥受众的近用权

传统电视评论和报纸评论基本上都是单向观点输出,难以得到受众反馈和交流。后来虽然有一些视频网站将其进行搬运,但大多也是换汤不换药,照搬内容和形式。而短视频新闻评论和电视新闻评论、报纸新闻评论不同,第一,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能够提供给受众“评论区”,可以让其在评论区中自由地发表观点,和媒体互动。第二,按照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的特征设计出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受众不仅“能够”也“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好地发挥受众的近用权。

(三)能够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短视频+新闻评论”不仅使观众喜闻乐见,更能提高传统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效果。如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国际锐评》中发表对某国强硬派人士的驳论,主持人康辉的一句话“这一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在网络上走红,配发了这个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微博点赞量达到33.5万,并登上当天热搜。不少网友表示“某国的观点真是荒唐,给新闻联播点赞”等,引起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四)利于新旧媒体融合,提高媒体“四力”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短视频新闻评论是新旧媒介融合的产物,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推进,其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加入了新的元素,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小屏论”话两会》,利用大数据、3D 模型等技术将两会内容进行可视化加工;《光明日报》全新新媒体栏目《光明政论 小明说两会》上线,AI技术的应用让人耳目一新。虚拟主播“小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小明”播报形象、制作滚动字幕以及虚拟演播室,实现了新闻评论播报的全流程、全自动服务。短视频新闻评论有力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也更加提高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 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现存问题

(一) 受阅率不高

新闻评论和其他新闻体裁不同,在进行事实判断的同时也要进行价值判断,更加需要深度阅读,短视频新闻评论也需要受众付出自己的脑力活动进行思考。而如今“快媒体”时代培养和迎合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的习惯。受众可能在选择性心理的作用下,放弃观看此类需要思考的评论节目。

(二) 时效性不足

目前在国内,短视频新闻评论仍然不是主流评论形式,虽然众多媒体纷纷投身短视频风口,但重心仍然倾向于资讯方面。这是因为目前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制作整体而言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采编方式,仍然是将评论员写出来的评论进行视听化,再重新编辑到互联网中用短视频的形式播发,中间存在较多环节,导致时效性变差。

(三)未完全适应手机竖屏

现在许多短视频新闻评论仍然有一大部分是由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浓缩而来,甚至直接照搬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是对其进行了剪辑。这些压缩过的制作精良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放到短视频平台或是社交平台中,画面仍然是横屏,或者画面上下留有较大黑边,与手机使用者的竖屏习惯不相符,给受众的观看体验感不佳。

(四)其他娱乐信息的干扰

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教授认为,娱乐类短视频的泛滥占用了网民大部分的碎片化时间,却不能引发网民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思考。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之所以能够吸引较多受众,是因为其聚集了大量的娱乐内容,将真正有用的观点和信息淹没。资讯类信息在网络上能引起轩然大波,除了信息本身的“痛点”“痒点”“兴奋点”,还有多方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原因。大量同质化资讯内容在同一时间投放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评论不同,各家媒体的观点多样化,再加上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受众观点,其很难突出娱乐信息的重围。

四、 短视频评论的发展策略

(一)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短视频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展来说,短视频新闻评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快速发展期,各家媒体需要在量和质上都进行突破。首先,要形成一套成熟的短视频新闻评论产品的制作流程;其次,在“新闻无终态”的现在,短视频新闻评论应该利用好网络平台的即时性,紧跟热点的发展,短视频新闻评论亦“无终态”;最后,需要提炼出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删除废话,给受众以启迪。

(二) 设置分众化栏目,精准投放

国内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题材涵盖各个方面,但大多没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并未出现成熟的分众化栏目。其实分众化节目的投放,更能够提高用户的喜爱度和忠诚度。例如,在蜻蜓FM上,网红军事评论家张召忠的《局座时评》栏目主要面向军迷群体,其上线一年多,播放量已高达4.3亿。虽然《局座时评》并非短视频新闻评论,但其也投放在移动端,也属于“新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对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三)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故事”

为了符合受众阅读习惯和平台特征,短视频新闻评论在制作上应更加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首先,在观念上要转变过来,要敢于“放下面子”,更加贴近群众,放弃以往说教的方式,转为使用沟通的语言和语气;其次,在语言运用上更加口语化,在“讲道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最后,可以加入新鲜元素体现趣味性,如《两会“石”评》主持人石羚就拿起了快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阐述自身观点,还有一些短视频新闻评论加入了大数据、3D模型技术等,受到受众广泛好评。

(四)适应移动“小屏”

除了长宽比不同,和传统电视“横屏”相比,手机“竖屏”的屏幕更小、更容易突出主持人。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在机器和场景布置上都习惯以横屏为主,而短视频新闻评论需要制作成符合受众手机使用习惯的竖屏。在节目制作上,不仅应针对手机屏幕制作相符的画面,还应该制定新的传播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制作适合移动“小屏”的产品,强调主持人吸人眼球的能力。如设置画面的长高比例、制作地点不一定拘泥在演播厅里,也可以切换地点到户外、通过强化主持人自身的叙事能力来增强画面的动态和有趣性等。

短视频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把握住短视频新闻评论发展的契机,就可以在舆论场中掌握主动权。各大媒体应该利用好短视频新闻这一机遇,着力推动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使短视频评论尽快迈入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包圆圆,吕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J].中国编辑,2015(3).

[2] 第43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2-28.

[3]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4] 肖永生,王方杰,张畅.构建短视频舆论场新生态——以重报集团两会“短视频+”产品为例[J].新闻战线,2019(11):34-36.

[5] 章晨曦,董立林.“融评”,给评论更多可能性[J].传媒评论,2019(4):9-12.

[6] 吕永峰,何志武.邏辑、困境及其消解:移动短视频生产的空间实践[J].编辑之友,2019(2):86-90.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