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树芳山水词探究

2020-03-17 09:25徐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徐静

摘  要:明代山人夏树芳创作了29首山水词,记录了夏树芳的部分行踪与交游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其人生行藏。其山水词作表现了他耽乐山水、隐逸山林的情感内涵。词中的写景艺术,将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相结合,使时空感成为其山水词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他在山水词的形式体制方面,主要采用组词的形式,运用不同的词牌,大都以小令来进行创作。

关键词:夏树芳;山水词;情感内涵;写景艺术;形式体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3

引言:

夏树芳(约1551——约1635),字茂卿,号习池,江苏江阴(今江阴市长泾镇)人。据李姿娴考证,他于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人后,一生未曾做官,是典型的晚明山人,主要以设塾授课为生[1],所教生徒多为举人或进士,东林党人缪昌期便为他学生。当朝见他才高名重,曾三次请他出山赴吴辅佐陈献章治府,均遭拒绝。他学深善文,著述甚丰。[2]在他的《消暍集》中,收录了一些词作,今《全明词》悉数抄录,其中写及山水风景的约有近三十首。考虑到他作为山人的身份,这些山水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生行藏,亦可窥探晚明山人文化建构下的清逸词风以及晚明的词坛生态。

目前,昝圣骞《明代词人生卒年考七则》[3]、李姿娴《夏树芳生平及其著作考》两篇论文考证清楚了夏树芳的生平与著述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其词,学界尚未有专门研究,余意《明代词史》第五章第二节在谈到山林趣味与词作时提及夏树芳,对其部分词作如《临江仙·贾山人病后过山庄戏调》进行过简略分析[4]。本文结合夏树芳的山人身份,根据其记游行踪考察夏树芳山水词的创作概况,进而探究夏树芳山水词创作的情感内涵与写景特点,分析从其山水词在形式体制方面的特点,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晚明词坛。

一、记游行踪

依据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周明初、叶晔的《全明词补编》,耿传友的《〈全明词〉订补六则》等文献,夏树芳存词共为124首,其中山水词为29首。这些山水词,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夏树芳的部分行踪与交游情况。

据《江阴县志》记载:“隐居毗山东麓数十余年,当道并荐于朝,请如陈献章,吴与弼故事,树芳若不闻也。”[5]可见夏树芳隐居山林的退隐之志,将其人生理想寄托于日常悠游和山姿水态中,隐居终生。在他的文集《消暍集》卷十八中,记载着夏氏家族先世的始末状况,从中可知,由于夏树芳父亲为兄长偿债,“悉倾囊以输之,不足的则出督抗田割以售之,无丝毫负”,又因为“大徭一役”,使当时显赫一时的夏氏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夏树芳日后只能以设塾授课为平生事业。

夏树芳醉心于山水之中,所到之处,记游写景,均成佳作。从其山水词作来看,他的游记行踪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其中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安徽滁州、湖南岳阳等地。夏树芳作为晚明山人,在当时是较为出名的文人,与浙东胡元瑞、吴门张伯起齐名。其交友甚多,且与当时的很多达官显贵均有交往,如李维桢(1570-1624)、陈继儒(1558-1639)、冯时可(1541-1624)等人,其《茶董》这部著作,就是最好的例子,此书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四库全书存目》子部谱录类已著录,在这部著作中,除了夏树芳的自序,还有冯时可作的序,董其昌题的词,陈继儒写的小序,可见,夏树芳与这些人交往相当密切。[6]在其山水词作中也可发现,词人经常携友登山,共赏山水,赋诗作词。《风入松·新正十日携友登山》中的“胜游蜡屐邀新社,朅来携手同车”;《虞美人·夏日邀轸余石郡侯登君山》中的“柴门剥啄为谁开。报道延陵五马使君来”。由此可知,夏树芳的许多山水词作都是和友人同赏山水后所作的,又由其生平可知,其一生未曾做官,没有以设塾授课为平生事业,其外出山水游赏的资费可能部分是自己的积蓄,也有可能部分来自好友的资助,其交游交友甚广,外出游赏部分是独自悠游,部分是为了与友人欢聚赏玩。

二、情感内涵

晚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士林文化,使夏树芳选择退隐江湖。他通过悠游山水来排遣心中的烦恼,通过饮酒纵歌来抒发自身隐逸超旷的情思。夏树芳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山林悠闲的生活趣味和远离喧嚣的旷达自适,体现的是晚明独特时代的山人群体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以及词人对生存境遇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一)耽乐山水

探究其山水词作品,不难发现词人对自然山水怀有的热爱之情,他悠游山水,耽乐其中。如他的《长相思·登山后再咏前词复调二首》中的其一:

烟霏霏,雨丝丝。烟雨江头别样奇。扁舟云外迷。   日舒舒,景蕤蕤。太守山中行乐迟。豪兴属环滁。

词人采用“长相思”这一乐府旧题,来记录登山游赏后的感受,将这样一幅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烟雨如丝,雾气朦胧,词人登上山后,看着江南烟雨里的江头,一叶小舟行驶在江里,周围水汽蒙蒙,笼罩在烟雨中,就如同小舟在云海中行驶,茫茫水汽,行舟易迷失方向。在江南这样秀丽的山水中,词人的心情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不禁想起了曾被贬谪到滁州的欧阳修,“太守山中行乐迟”,可见此时的词人也和欧阳修一样,陶醉于江南美景中,豪兴满怀。“属环滁”说明了词人对滁州山水的喜爱。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将词人在烟雨中登山后的舒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日舒舒,景蕤蕤”,清丽秀美的山水风景洗净词人内心的尘埃,足以看出词人游赏山林的乐趣,悠闲自在,清雅绝妙,体现出词人耽乐山水的情志。

(二)隐逸之趣

词人虽于万历十三年中举人,但一生远离官场,隐逸山林,其特殊的山人身份将其隐逸的情志也透露在了山水词作中,如其《风入松·新正十日携友登山》其一:

入春何事最堪誇。貰酒是生涯。胜游蜡屐邀新社,朅来携手同车。报道春光至也,山中春事还赊。   玉人何处弄琵琶。羌笛落梅花。看历历江山如画,石壁上、返照横斜。竟日品题风月,归来指点桑麻。

这是词人于入春时节与友人登山游玩时所作,“贳酒是生涯”可看出词人的洒脱与旷达,带上刚赊来的酒,有三两好友一同登山玩赏,远离官场世俗的喧嚣,远处传来悠悠的琵琶声,风吹梅花缓缓飘落,词人与好友一同“看历历江山如画”,吟赏烟霞,“竟日品题风月,归来指点桑麻”可看出词人的山水情志完全脱离外界官场功名,而是悠游山水,过着平静自然的生活,表现潇洒自在、性情适畅的自我,追求清赏快意的人生趣味,体现山林隐逸的人生情怀。词人隐居不仕,置身于山林之中,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沉寂,他清高淡泊,在山姿水态中,著书立说,与友人谈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饮酒品茶,寻觅人生的乐趣与价值。

三、写景艺术

山水词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既有纯粹的物质性和地理性空间,又有词人的想象和情感所塑造的审美空间,时空感可以被视作山水词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文学创作是作家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故其产品有‘心灵镜像之称。然而,任何精神活动与心理流程都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与外在关系而独立生发和存续,创作主体心理品质与精神特征既随时而变,也因地而异,外在时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文本的特殊价值。”[7]《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8]刘勰在论述艺术创作思维时,空间被其视为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探究夏树芳山水词的写景特点时,切不可忽略其词作与外部空间审美的密切关系。

(一)空间审美

夏树芳山水词的写景从空间上来说,有两个特点:其一,地方美景园林化。园林既是士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又是他们表现情趣和风雅的载体,悠游山水,自得其乐。晚明时期,园林是士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以园林为题材的词作越来越多。在这种追求山林趣味的审美意识下,进一步扩大便成为对地方自然美景的领赏,这在他的《西湖十景》和《澄江八景》組词中表现明显。将地方美景园林化。由此可见当时优美的园林景色,契合了明代士人追求山林之乐的情趣。如夏树芳“西湖十景”中的《南柯子·麴院风荷》:

菡萏凉风入,微香矗翠裾。采莲歌唱画桥西。不减若耶人在藕花居。   麴院斜阳好,翻空湿露奇。碧荷迟罢再衔杯。知是馆娃飞屧佩环归。

这首词写的是麴院风荷的景点,它本身并不是园林,但是词人在这里将园林这个词扩大化,将对地方美景的领赏园林化。“菡萏”、“凉风”、“麴院”、“碧荷”“采莲”这几个词将麴院风荷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处就如同词人自家园林,除了美景的赞美,还表达了词人内心对西湖山水的热爱之情。

其二,远景与近景相结合,辅之以点面结合。山水词所描绘出来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意境,词人在自然中所观照的山川万象,皆是自然之道的表现,在夏树芳的西湖词和澄江词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和风貌得到了更加自然的体现,充分展示了词人从容超脱、清高淡泊的审美情趣与精神气质。在《西湖十景》词和《澄江八景》词中,词人从远景与近景相结合的观察视角出发,辅之以点面结合的手法,将西湖十景和澄江八景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再通过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等手法表现出来。如“西湖十景”词中的《虞美人·断桥残雪》:

翩翩六出风前舞。半似银台雨。掷筇天畔跨长虹。胜有冰花玉屑照晴空。   观梅欲访孤山客。鹤映松间石。月明湖水浸瑶光。恍对藐姑仙子坐云房。

这首词写的是西湖的断桥残雪,第一句便是描写了漫天雪花纷飞的情景,给人一种阔大的空间感,“翩翩”写的是雪花的姿态,“风前舞”则用拟人的手法展现出雪花的可爱迷人。雪花纷纷像极了银台的雨,“掷”和“跨”这两个动词写出了雪落断桥的美景,胜过了晴空下的冰花玉屑。词的上阙写了断桥残雪的景色,下阙记事写景且抒情,词人为了赏梅,打算去拜访隐居孤山的友人,此时已是夜晚,词人借着月光走路,鹤映松石、夜月湖光,幽静清冷的景色仿佛使词人置身于仙境,“恍对藐姑仙子坐云房”,词人恍惚间以为正在与仙子对坐。该词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将断桥残雪图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审美趣味。

宗炳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也极其强调空间审美的重要性,“且大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峭素以远映,则昆、闻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9]从此处也可看出空间与审美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山水画的创作和山水词的创作在空间审美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夏树芳的山水词,是在描写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加入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感情色彩,这就使词作的创作空间融入了特殊的艺术审美效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独特的审美空间。

(二)时间变化

夏树芳山水词创作中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明确的意象表明时间或者直接写时间。例如在《渡江云·游北固》中,“晴岚登北固,斗绝高峰,三面芙蓉惰。”以明确的意象“芙蓉”表明词人当时游北固的时间正值夏季。在《风入松·新正十日携友登山》中,无论是词的题序还是词的内容“入春何事最堪誇。贳酒是生涯。胜游蜡屐邀新社,朅来携手同车。报道春光至也。”都直接点名了该词的创作时间是新正十日。又如《虞美人·夏日邀轸余石郡侯登君山》,这首词也是在题序中明确地说了词人是在夏日邀友人登山的,这就使山水词的写景更具有形象性和针对性。

其二是时间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回环往复式的结构。在他的山水词作中,可以发现,词人往往由眼前的景,回忆到过去的某个事或物,最后又转而回到当下,时间结构上往往具有跳跃性,这就使山水词作的虚景和实景相结合,增加了山水词写景的审美内涵。如《渡江云·游北固》:

晴岚登北固,斗绝高峰,三面芙蓉惰。凭栏奓壮观,远近青螺,荏苒波光互。楼名多景,云雾满目当窗墮。最称奇,天外蒲牢,接响遥瓜步。   稽古。三国雄图,六朝胜事,豪杰真堪诉。总付却、万里江流,百川烟雾。还策仗、仙都海狱,更携酒、招提甘露。便凌风,咫尺呼通帝座。

北固山作为镇江三山名胜之一,此地由于三国故事而名传千古。这首词记录的是词人游赏北固山的感受,开篇即是“晴岚登北固,斗绝高峰,三面芙蓉惰”,交代了词人登山的天气和北固山的陡峭壮阔,这样的开头在气势上显得更为平稳,像是将自己的领赏体验娓娓道来。词人以平静的语调,记录自己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看到北固山的壮观景色。词人凭栏远眺,看到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站在多景楼上,可看到云雾缭绕,这其中使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北固山高耸陡峭,词人站在多景楼上,眼前呈现的是秀丽的山河风貌,此为实景,是现时的事物,转而便由此时的景联想到三国旧事,“稽古。三国雄图,六朝胜事,豪杰真堪诉。总付却、万里江流,百川烟雾。”词人此时不禁感慨伤怀,时光一去不还。最后,时间再次被拉回现实中,“还策仗、仙都海狱,更携酒、招提甘露。便凌风,咫尺呼通帝座。”“策仗”、“携酒”写出了词人的潇洒恣意,这正是晚明山人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跳跃性回环往复式的时间结构才将该词的写景艺术又推上一层楼,使之更具有艺术魅力。

四、形式体制

在夏树芳的29首山水词作中,可以看到其绝大部分都是以组词形式呈现,并且大量运用了不同的词牌,在词调选择上也是以小令为主。其山水词作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笔者将从其山水词的主要形式、所用词牌、词调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究。

这些山水词,在形式方面,主要采用组词形式。最典型的便如他的组词《西湖十景》和《澄江八景》。词人以组词的形式将西湖和澄江的几个景点加以创作发挥,这虽非独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夏树芳山水词在形式上所追求的特色。比如《西湖十景》,词人以西湖的十处景点名为题,体现出词人对西湖风光的喜爱,表达了山水意趣,也增添了词作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体现山林隱逸的人生情怀,他清高淡泊,在山姿水态中,寻觅人生的乐趣与价值。

夏树芳山水词所用的词牌数量较多,词人善用不同词的格式,体现出其一定的词学功底,以山水景物为表现对象,山水词同样也是音乐文学,词体的很多特征是由词调决定的。“词之为调,有六百六十余,其体则一千一百八十有奇”,不同的词调,从篇幅来看,有长有短,从句式来看,奇偶不一,从韵位来看,或密或疏,多样繁复的词体形式使夏树芳山水词的章法结构更加灵活多变。由其具体山水词创作可见,词人擅于用小令的形式来创作山水词。

夏树芳用篇幅短小的小令来描绘山水,就如同一幅山水画中的一片小的景色,它不但不适于表现浩荡磅礴的大江大河,而且也不适于表现气势壮阔的高山峻岭,它只适合截取一小段山水进行描绘。因此在夏树芳的山水小令中,其章法结构往往是画面组合式的,即将焦点集中于一二小景,如《菩萨蛮·雷锋夕照》:

小蓬莱在雷锋院。极目烟巒何变化。返照夕阳红。光含窣堵中。      渔舟多唱晚。萧鼓中流远。灯火夜深远。蒲团月正圆。

词人用小令的形式来写西湖十景中的一景,正是因为小令特殊的篇幅体制,词作在描写山水时,以雷锋夕照、渔舟唱晚为焦点来写,用鲜明突出的艺术形象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结语

晚明山人夏树芳的山水词是其题材多样的词作中的一种,在其笔下,其山水词创作体现了夏树芳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山林悠闲的生活趣味,呈现出远离喧嚣的旷达自适,其耽乐山水的情志和山林隐逸的人生情怀处处流露在其具体作品中。虽然目前对其山水词的研究还未关注,但其价值仍是值得探究的,本文将其放置在明词演进的大背景中,探讨其山水词的思想意蕴及表现技巧,分析词中的写景艺术,并通过考察山水词的形式体制的特点,揭示夏树芳山水词的独特魅力,从中也可窥探出晚明独特时代的山人群体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生存境遇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注释:

[1]李姿娴:《夏树芳生平及其著作考》,《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2015年第30期,第53-72页。

[2]杨德生,李中林:《江阴历代吟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3]昝圣骞:《明代词人生卒年考七则》,《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2期,第97页。

[4]余意:《明代词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06页。.

[5]《江阴县志》,第1834页。

[6]李姿娴:《夏树芳生平及其著作考》,《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2015年第30期,第53-72页。

[7]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8](梁)刘勰著,王志彬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20页。

[9]沈子丞编:《画山水序》,《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参考文献:

[1]张仲谋.明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余意.明代词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张仲谋.明代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李姿娴.夏树芳生平及其著作考[J].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2015(30).

[7]昝圣骞.明代词人生卒年考七则[J].中国韵文学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