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人和屈原

2020-03-17 09:25尚志会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拉斐尔屈原艺术家

摘  要:拉斐尔·克拉泽尔在《屈原与艺术家》中探讨了屈原形象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变化,从中分析了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的关系。屈原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文人和社会现实中扮演重要的情感表达的角色。

关键词:拉斐尔·克拉泽尔;屈原;艺术家

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汉族,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1

拉斐尔·克拉泽尔《屈原与艺术家》探讨了屈原形象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揭示出知识分子借屈原图像所企图表达的心理诉求。屈原的形象在历史中逐渐丰富:反抗、失落、爱国等,在绘画发展中,艺术家逐渐关注到屈原,以屈原及其诗歌为内容的文人画逐渐增多,这些画作体现了画家对社会现实的回应。

拉斐尔·克拉泽尔谈到了以下画家:李公林、陈洪绶、方人定、关山月、傅抱石、黄永玉、范曾、程十发等。笔者略将文中提及作家及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古代画家:李公林、陈洪绶;(2)近代画家:方人定、关山月、傅抱石、黄永玉;(3)新文人画家:范曾、程十发。

人物画衰微的宋元时期,屈原图像却逐渐兴起。宋代李公麟的屈原图像是一个端庄典雅的屈原,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和后世所见的屈原像并不相同。但李公麟以屈原及其作品为创作体裁,开创了屈原画的创作传统。元代屈原画创作是沉寂的,人们面对屈原多强调其文学方面的才能。明清随着楚辞学蓬勃兴盛,屈原画创作又进入一个新高潮。尤其是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屈原画像产生了新变。以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为代表,图画中展现了屈原生命的最后时刻:“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失意落寞的文人形象。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文人感到彷徨迷茫,在进与退的抉择在失去方向。这种迷茫彷徨,正是明清两代文人“痴情总归幻梦”的内心反映。

文学艺术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会对时代问题做出回答。伴随社会变革,屈原再次登上当代历史舞台,形象再次改变。20世纪的屈原研究,“爱国性”“人民性”“进步性”的被发掘出来。方人定和关山月的屈原图像无一例外都展示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性,以表达知识分子呼唤光明未来的心声。屈原当选“人类文化四大巨人”时,傅抱石画作进一步强化其爱国性。发掘屈原忠贞不二的品质,并在和平年代热情弘扬,显示了知识分子对统治者的自觉拥护,对新生政权的生动赞扬。其后,社会迎来了特殊时代,彼时的屈原又复显落寞。黄永玉画作展现了屈原的悲惨遭际,来回应这十年记忆。这种借他人酒杯抒自己怀抱的做法,一直从屈原画创作伊始持续到今。

之后,屈原形象再次得到新兴。以范曾和程十发为代表新文人画家,为屈原图像增添了新元素。彼时的艺术家们,满怀着新时代的希望,在画作中突显了屈原的独立不迁、高贵的人格节操,是一个敢于同黑暗作斗争的形象。彼时的屈原,俨然是一个战士,同悲惨的现实作斗争。这也显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的态度:抗争与觉醒。

文章启示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屈原的形象与社会现实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首先来自于屈原自身具的独特魅力。他有着一种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反抗的精神。屈原的遭际,是后世知识分子普遍遭遇的。他的独特遭际为后世所同情,高洁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在人生的浮沉中,文人会自觉得向历史的源头追溯,效法屈原(这种做法,又与屈原效法彭咸相似)。在不同时期人们会重点发掘屈原的某一品质,于失意时与屈原同飘零,于黑暗时与屈原共抗争,于希望时与屈原同求索。

从知识分子自身来看,他们面对社会现实的心理是矛盾的,尤其是不公正的社会。知识分子不可能也不能完全独善其身。汉代大赋的创作家们,他们是一批宫廷文人,赋作中歌颂盛世是必须的。但出于内心的良知,他们又不得不对弊政予以讽谏。汉大赋“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模式,正是文人内心心理矛盾的体现。屈原形象的流变,也同样体现了知识分子面对政治忠诚与道德操守时的矛盾。画作不只是一种纯艺术的表达,是一种“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有为之作,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近代社会,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

屈原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这个符号,或许也可以是陶渊明,也可以是杜甫。而事实,通过陶渊明与杜甫的被发现,我们看到这种符号是后世文人为自己所寻找的一个精神寄托。晋宋之交,陶渊明的退与隐带有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后世文人失意時,会回望到陶渊明闲情高逸,去美化陶渊明并效法他以追求心灵的澄明之境。同样杜甫在唐代并未见得多么耀眼。经历过社会易代的文人,发现了历史上同样遭受过“国破山河在”的杜甫,杜甫的人民性、爱国性便被显现了出来。

拉斐尔·克拉泽尔《屈原与艺术家》选取屈原和艺术家为说明对象,意在表达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自己方式去回应社会。知识分子这种因声求气,寻找异代知音的做法,仍将继续。

注释:

拉斐尔·克拉泽尔《屈原与艺术家》一文载于《澳大利亚华人事务杂志》,第24期(1990年7月),第25-50页。

猜你喜欢
拉斐尔屈原艺术家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永恒的恬静少年:拉斐尔
拉斐尔 下
拉斐尔 上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