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语言的语法特征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2020-03-17 09:25闫嘉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闫嘉慧

摘  要:本文以热门综艺《中餐厅》为语料来源,形成约22976字的小型语料库,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弹幕语言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碎片化、语法内部结构简单多样、词类混用与语序变异。在从话语权争夺、社会认同需求和主流文化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弹幕语法特点的社会文化动因之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弹幕语言;语法特征;文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近年来,随着弹幕技术的快速发展,弹幕语言也在各种视频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本文将截取热门综艺《中餐厅》第三季第4期的弹幕作为语料,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弹幕语言的语法特征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一、弹幕语言的语法特征

(一)语法碎片化

在对比弹幕和短评时发现,虽然两者的数量相同,但字数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弹幕3379字,仅占总字数的14.7%。进一步计算弹幕与短评的平均长度,可以得到表1如下:

如表1所示,弹幕的平均长度为16.89字,远低于普通的网络短评。

人们希望以最简洁的文字、最简单的语法结构将最丰富的内容、最明确的意义表达出来,而这与语言经济原则要求不谋而合[1]。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从传统语法束缚中挣脱出来,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弹幕语言则充分发挥了简约性。弹幕语言的发送具有即时性,往往是针对某一时刻的视频内容进行评论,人们在发送时面临着时间压力,所以不会经过深思熟虑,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此基础上愈加突显出了弹幕语言的语法碎片化特征。

(二)词语内部结构简单多样

与弹幕句式的碎片化一样,弹幕词的内部结构也有着“精简”的特点。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词云是人们处理海量信息的有效工具,利用它对收集的语料文本进行分析,得到557个关键词。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内部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高频词大部分均属于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基本结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弹幕词的内部结构难以确定,这是因为他们来自某一特定句子的缩写形式,其中一些随意的缩写造成词语内部结构怪异。这些“词语”充分展现了弹幕族追求网络语言精简的心理特征。

(三)词类混用与语序变异

在语法方面,弹幕语言中还有诸多词类混用与语序变异的现象存在。以“好评小凯”中的“好评”一词为例,其本是名词,但在此处却为动词,用作“给小凯好评”;又如,“我撤先”的常规语序应为“我先撤”,但因为方言语法的影响,导致语序变异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由于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因素,因而经常可见词类混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指代不明、语序变异等现象出现在弹幕语言中。例如“日常传说”,“日常”表示的是平日里常见的意思,而“传说”则是指不常见的事物,两者本是相对的概念,但在弹幕中被组合到了一起,这种搭配显然会使不了解视频内容的人不知所云。

二、弹幕语法特点的社会文化成因

(一)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争夺

站在语言经济学层面上来说,由掌握经济权利的群体控制了社会话语权,且其也对语言的发展走向起决定性作用。虽然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为“80后”“90后”群体,但其在社会经济链中的地位均不高,属于新生政治和文化力量。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缺少话语权。因此当这些年轻人面对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压力时,为满足精神上放松的需求,会渴望颠覆权威,试图用自己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诉求,以此争夺话语权,例如弹幕族通过改变语法结构实现语言的创造[2]。弹幕语言的发送为他们提供了平台,使他们的愿望成为了可能。

(二)使用群体的社会认同需求

弹幕语言的使用群体均具有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心理诉求。语言经济学认为,使用相同或相似语言类型的人,其价值观也非常接近,正因为人类共有的趋同心理,所以让弹幕语言的凝聚能力不断增强。弹幕语言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言语交际工具,使用群体要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才能彼此合作,以达到交际目的[3]。

如在作为本篇语料来源的《中餐厅》中,每当黄晓明发表“霸道总裁”言论时,往往就会有网友通过弹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到其他人。通过弹幕交换信息,就好像许多知己在聊天,增加了相互对认同的渴望。

(三)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融入

弹幕语言一方面在主流文化周围游离,另一方面又积极靠拢于主流文化。

一方面,弹幕语言的使用具有自由性,弹幕族在发送弹幕的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守语法规范,这是与主流语言文化相违背的。但由于弹幕使用者多集中在25岁以下,虽然拥有一定的群体数量,对主流大众的影响仍然有限。与此同时,大部分弹幕语言中的吐槽恶搞多是对视频中的不合理之处予以调侃,主要是出于娱乐目的。这里“恶搞”中的“恶”并非是邪恶,其意思是“超出常规,十分夸张”。

另一方面,弹幕语言使用者的母语为汉语,他们还是遵循着汉语思维在创造和使用弹幕语。源自不同国家、不同语系的外语词被符合汉语语法的构词法融入汉语,这在体现汉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网络的互动性、创造性的同时,更表现出弹幕语言向主流文化的靠拢。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C].北京:商务印书馆.

[2]李海红.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特点及传播机制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53-155.

[3]周舟.传播视域下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D].重庆:西南大学,20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