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用

2020-03-18 01:17关秀云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美学

关秀云

摘    要: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和发展的摇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的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研究和探索江南园林的美学特点,梳理江南园林美学和乡村景观的特征,将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去,在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江南园林美学的特征分析,分别从“道法自然”“建筑美”造园思想的应用和空间的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方面着手,在继承江南园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为现代乡村景观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江南园林;美学;乡村景观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乡镇的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环境设施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多的是选择“建新村”,而不是“改旧村”,这就导致了原有的村落文化丢失,而且许多建筑的风格也趋同化,失去了地域特色。

江南园林作为园林设计中的杰出代表,集中反映了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置身园林中,就能感受到亭台楼阁、一草一木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学韵味,体会到东方园林极致的美,以及在青瓦白墙之后耐人寻味的园林美学。在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挖掘与剖析中国传统的园林精华所在,去寻找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并将中国的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乡村景观建设中去。

1   园林的起源与美学表现

1.1   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殷商时期出现的囿,在当时的甲骨文当中,就已经有了园、圃、囿的说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士”阶层地位上升,形成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丰富,“囿”向“苑”转变。秦汉时期,秦始皇大肆兴建离宫别苑,为后来的皇家园林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案例。到东汉和西汉时期,随着士人隐逸文化的萌芽和兴起,园中景点、建筑物等已经出现诗情画意,园林逐渐精细,私家园林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受两汉的影响,山水画开始影响园林的造园方式,从纯粹的追求表现自然山水之美,逐渐过渡到追求山水园林的意境之美。明清时期的园林体系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大都出自明清两朝。

1.2   江南园林的美学表现

江南园林的设计重在空间构思,妙在情趣意境,园林中的每一处景都耐人寻味。江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纷繁多样的花木,这些造园要素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成功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诗画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它既拥有自然山水的美,又有诗情画意的美。

1.2.1  意境美。在中国传统的造園活动中,往往是汲取诗画的“虚”境来实现意境美,追求“神思”和“韵味”。中国传统山水画,寥寥数笔就能将自然山水的意趣和心境跃然于尺幅之间,将自然的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园林,则是将二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转换成三维的立体空间。以画意取素材,再现中国山水画论中所论至“长短综错、疏密相间”“起伏相间,有断有续”“虚实相间,有隐有现”等意境之美。[1]

1.2.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江南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山水之美的再现,要求创作者在精神上与自然同化。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学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境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石和植物等造园元素的运用,营造出鬼斧神工而又不显人工痕迹的山水园林,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如苏州拙政园,大部分的建筑和景点都是围绕水域营建的,而文徵明在《拙政园记》是这样描述拙政园的:“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由此可以看出,拙政园的营造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对其稍加设计而成的。

1.2.3  建筑与自然和谐之美。江南地区自造园活动伊始,就很注重建筑与山水花木的关系。《园冶》中曾提到的“高方欲就亭台,底凹可开池沼”,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白墙青瓦,搭配几株艳丽的海棠,给人一种轻快明亮之感;绿水青山,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在植物配置方面没有过多的修饰,仅2株海棠,一丛翠竹。从听雨轩沿着长廊向北走,便寻得一处素静小巧的院落,静中有变,使得小院景致更为精致雅静。

2   乡村景观的特征与变迁

2.1   乡村景观的特征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而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在结构上,区别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的建筑密度更低,自然环境所占比重更大;在功能上,乡村景观具有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能力,村民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通过新一轮的农事活动重新利用起来,达到生态的稳定。

2.2   乡村景观的变迁

自远古时期祖先沿河建立群落,与自然建立关系起,就有了关于群落文明的记载,包括人类文脉、气候迹象的变迁和群落的自然演替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片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群落。

依据乡村政策、生产力等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乡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建设——改造——破坏——恢复与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6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百废待兴;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乡村美化运动盛行;1966 年十年文革时期,“大跃进”等运动的展开,动荡的时局对当时的乡村建设造成了影响,1978 年改革开放,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迫切需求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2005年市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2018年公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   江南传统园林美学在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张家骥先生在 《中国造园论》 一书中,将“园林”定义为“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2]广义的乡村景观是指非城市人口聚居的,山水自然形成的环境,具有高度自然的精神境界。从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与乡村景观是一脉相承的,崇尚自然,取材自然,只不过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的情思外在表现,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碰撞,而乡村景观更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更为朴素,也更平易近人。

3.1   造园思想的运用

3.1.1  “道法自然”。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一直遵循“道法自然”的艺术法则。在道家思想中,大自然有其内在规律性,有“道”之人必须要在变化无常的自然界静心体验,以感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3]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乡村原有自然环境和规律,减少人工干预,把对原有地形和原有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例如在植物造景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遵循原有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在保持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上,丰富植物种类和层次。

3.1.2  建筑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带来了好的一面,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4]

在乡村建筑环境的建设中,应该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的地域性文化和生态环境,找到传承与发展的平衡点,深入挖掘并将村落原有的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在新农村规划中应实现地域性文化特色。

3.2  空间处理艺术的应用

3.2.1  虚与实。江南的传统园林,很多都是通过虚实的空间营造,使其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纵深感与神秘感。一般来说,“虚”与“实”是相对的,然而江南传统园林的魅力就在于能够通过景物的搭配,营造出“虚实相间”“藏露统一”的空间境界。例如在园林中的水与周边环境,水成了“虚”的,建筑、山石、花木成了“实”的,营造出一种“形有尽而意无穷”空间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可以通过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的虚实空间处理手法,例如在水边种植一些带有彩叶或者开花的乔灌木,配置一些石头等,水中的倒影和岸边的植物山石,相映成趣。既要重视水体的表现,又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除此之外,水边建筑周围的植物营造也要注意层次感和空间感,让观赏者既能够感受到大片水域带来的平静舒适,又不至于太单调。

3.2.2  疏与密。疏密关系的处理,对于园林空间层次的营造很重要,如果园林要素过于密集,就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造成紧张感;而过于稀疏,则显得空间平淡无味。只有疏密关系处理得当,才能形成节奏和韵律。将建筑、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进行合理布置,力求做到疏密有致。例如需要借景的时候,要保证空间能相互渗透,在选择植物时,要选择树冠低于视线或者是树干高于视线的植物,而且树不宜栽得过密,较为高大的植物的色彩也不宜太过丰富,以免引起视觉感官的不适。总的来说,植物比其它的造园要素更加灵活,一丛竹,两行行道树就能营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层次。

3.2.3  藏与露。欲露先藏,是江南园林常用的一种造景手法,不管是“藏”还是“露”,目的都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找一种平衡的统一。例如园路,很多都是蜿蜒曲折的,在园路两边种植绿化,或孤植或组团,通过对植物的组合搭配,使空间时隐时现,吸引着人们向前探索。又例如镂空的景墙,在起到分隔空间、阻挡视线的同时,观赏者又能透过镂空的花纹窥见一二。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隐喻的手法来展现,例如水元素的运用,通过将水的颜色和波浪线等符号应用到乡村景观去,水所蕴含的“上善若水”的品质,通过这种不经意的展现,往往能给观赏者带来惊喜。

4   结语

园林是令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环境,其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置身其中,能讓人悦目怡心。江南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手法独具匠心,是新时代的园林设计师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范,通过挖掘出乡村景观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让乡村景观展现出独有的韵味和魅力。当代的乡村环境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宜居性和游憩性是相通的,为传承提供了可能。(收稿:2019-09-23)

参考文献:

[1] 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2] 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3] 徐欣欣.道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曾钰诚.谁的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筑变迁的观察和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9(3).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