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综合改革研究背景下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2020-03-18 08:57李桂平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摘 要】目前,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省正在推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多能协调发展的能源结构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本文在通过梳理山西省能源结构现状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将能源供给革命与转型发展、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低碳、创新技术驱动与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能源体制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四个结合的能源结构改革思路,拟定了建立起能源供给系统转变体系、能源消费体系、能源技术体系、能源体制革新体系以及建立能源体制革新等五大体系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四方面的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 能源结构现状问题;能源结构改革思路;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1-0065-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山西省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在推动能源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煤为主能源供给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

山西省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能源供给中的比例依然偏小。其中,山西新能源资源不仅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还包括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发电。但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在山西省新能源中的比重超过90%,而垃圾发电和地热发电没有得到充分得重视。截止2018年底,山西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88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2170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和水力发电分别达到1040万千瓦、860万千瓦、40万千瓦和220万千瓦。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山西省“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尚未改变。山西省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煤炭的调出量大于本省的消费量,电力生产能力也大于本省的电力消纳能力。山西省具有巨大的能源外送潜力,本省的能源产业发展,也较大程度依赖于省外的能源市场需求。

(二)山西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煤炭在山西省能源消费中处于绝对主导得地位,其所占比重长期维持在80%以上;山西省得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国的10%左右,单位面积耗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冬季燃煤散烧问题尤为严重。

山西省的煤炭、发电、炼钢、炼焦、化工、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均是能源消费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占工业产值的40%左右。同时,这些产业消耗了山西省的主要煤炭资源,尤其是发电、炼焦、炼钢及煤化工等四大耗能产业消耗煤炭产量的88.6%。

(三)对GDP贡献值无以替代

2019年6月份,山西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8782万吨,同比增长9.8%,增幅较上月增加2.2个百分点;环比增加304.9万吨,增长3.60%。煤炭工业占总工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占到工业产值的40%左右。山西省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

二、山西省能源结构固化的原因分析

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地區的政府和企业丧失了创新意识,只围绕着煤炭行业大做文章,缺乏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步形成了“靠煤吃煤”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和求稳为上意识。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行业一枝独秀,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制造业对山西省经济推动力不足,由于前期投入缓慢,山西省的制造业大幅度落后沿海地区,山西省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

能源开发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持续开发的长效机制。

三、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的措施

(一)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应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智能的能源供给系统转变体系

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以满足提升其综合效率的目标,对电力系统调峰能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等加强建设、实施提升工程、推动集成优化,实现多能互补、供需协调。

因地制宜推广煤层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再生能源发电、地热能供暖制冷等供能模式,加强热、电、气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依托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等晋北地区风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晋北风电基地建设;利用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煤层气等资源组合优势,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工程建设运行。

2.建立高效清洁的能源消费体系

积极构建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可以从社会消费、产业结构、替代工程建设等角度进行。在节约有先的原则下,实现现有社会用能模式向节能高效、清洁低碳发展,加强引导约束,使不合理能源消费得到抑制、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得到提升。保证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原则下,更好的管理发-输-用各环节,尤其是用户侧的能源管理,积极利用相关智能电网技术提高城镇消费中新能源消费的比重。

3.推动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

加强在顶层设计、机制体制、专项工程等全方位推动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推进能源科技研发向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发展,实现技术竞争力转化为经济竞争力;依托大型骨干能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将能源领域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得到落实;推进落实能源创新鼓励机制,加大能源领域专利、技术、标准创新支持力度,研究设立能源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支持能源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自主投入开展能源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能源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能源技术创新环境,建立健全能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机制。

4.建立市场驱动的能源体制革新体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能源作为一种资源也离不开市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极为重要。健全市场竞争性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市场推出机制,由市场机制决定能源的投资主体,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同时发展电力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为解决电力市场补贴缺口和政策与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须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健全能源商品现货交易,开展煤层气现货交易,探索形成市场认可的基准价格。用好国家同意山西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突破性政策,与国内期货交易所合作,建设有影响力的全国能源交易市场。

5.建立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

山西省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实现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山西省在国家乃至国际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成熟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基础,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创造的国际环境,利用“一带一路”等政策积极与沿线国家、世界煤炭大国在多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继续挖掘交往密切友城的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加强交流频率较低的友城往来,畅通交流渠道,增强友城活力。主动采取措施,激活交流渠道,充实交往内容,促进暂时停滞的友城开展交流。主动加强友好合作伙伴的联系,寻求合作方向,积极对接项目,加快结好进程;加强能源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国际合作,深化合作水平,促进重点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序开展境外电网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应遵循合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能源供给革命与转型发展有机结合

积极倡导能源革命,合理调控煤炭、火电、煤化工、煤层气等产能建设,主动破除“煤炭依赖”。顺应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以高效清洁、绿色低碳为理念,从根本上改变粗放落后的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优势,确定装备制造业、材料加工与合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向,强化倒逼机制,立足于山西省当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较为优势的能源,因地制宜,在合适的市县推动新能源试点工程的进行,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2.坚持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低碳有机结合

坚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大力发展清洁绿色非化石能源并举,开展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发展煤基产业,以应对逐年上升的能源消费趋势[5];坚持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并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促进能源供给的低碳清洁化,提高绿色环保的能源的消费。

3.坚持创新技术驱动与能源结构优化有机结合

重视国内的能源现状及问题,注重发挥山西省煤化工的内在潜力和煤机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制造上的优势,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继续扩大能源对外开放,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能源问题,扩大能源生产革命与消费革命的发展,积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达成共享合作新机遇,推动能源新建设。山西省应逐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扩大风电、光热发电试点的建设,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以此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4.坚持能源体制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能源体制变革必须以大力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然而山西省作为资源富集区,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枝独秀,全省经济中煤炭占比过大,造成了各方面过度依赖煤炭经济的社会氛围,致使各级管理部门服务意识普遍淡漠、等靠要思想盛行,行政效率过于低下,这是山西省社会经济应煤而兴、应煤而衰的主要原因。山西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制体系”势在必行。

(三)山西省能源结构优化的保障措施

1.形成求实创新的社会整体意识

山西省应充分发动高校学生及老师、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中,鼓励这些创新群体与中小企业合作,将科技及智力资源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形成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建立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举措

加大新兴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通过示范点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能源产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相关政策,尤其以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产业为主。简化办税流程,严格执行首办负责制与现实办结制。通过与本省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扶持。

3.建立完善的能源綜改服务保障

大力发展能源技术咨询服务,加强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的产业建立不同类型的服务中心,区域的维护和发展都围绕服务中心来做,形成良好的服务布局,促进能源产业完备的能源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

4.建设良好的能源综改制度环境

山西省能源治理能力建设重在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按新要求下放项目审批权,创新项目管理向服务型改革,政府作用以引导为主,即项目由政府引导实施论证可行之后,实际运行过程由市场机制决定,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投资主体[6];切实落实政企分开政策,分清政府责任和企业责任,政府部门承担起管网规划、系统接入、运行调度、标准制定等职能,或由第三方机构承担,同时强化政府对能源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及做出相关战略决策的能力;结合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健全行业监管体系,利用国家能源大数据研究平台,科学及时的对相关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来提高政府分析和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淑芬,贾文静.山西驱动以煤系能源创新为重点的路径探析[J].前进,2019(10):50-51.

[2]乔永胜.当好全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J].前进,2019(7):50.

[3]王雅秋,李桂平.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经济问题,2020(1):95-102.

[4]胡志中.山西开启由“黑”变“绿”能源革命[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5):4-6.

[5]宋子龙,史星际.能源革命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35-37.

[6]张建民.中国能源革命战略与政策取向:以山西省为例[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