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的取材

2020-03-20 03:48茆昱欧阳陈露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梁实秋艺术风格散文

茆昱 欧阳陈露

摘    要: 梁实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以散文称誉文坛。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日常琐细,却往往内蕴深厚,值得玩味。在《西雅图杂记》中,他的取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自然景物及名胜古迹、中西饮食文化、美国社会问题。研究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的取材,不仅有利于我们分析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前后变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入解读和把握梁实秋散文提供思路。

关键词: 梁实秋    西雅图杂记    散文    取材    艺术风格

梁实秋作为学贯中西的散文大家,学术界对其散文的研究高潮迭起,其中专著研究出现得极少(《梁实秋——传统的复归》徐静波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多以论文为主。论文研究视角多集中于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方面,(《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张彩霞,时代文学2007;《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崔冠,陕西教育2009),但其散文的取材却常常被忽视。因此,本文拟以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的取材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取材研究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梁实秋散文。

取材是作家散文创作的首要环节,可以说,散文的艺术魅力一半源于取材,作家取材的眼光和角度是造成作家散文创作风格各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梁实秋散文向来被歸于闲适平淡一类,究其原因,多半是源于散文的取材。他常常有意回避那些尖锐的、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题材,而下笔于起居饮食、经历见闻。因而,他的散文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看似独立于时代问题之外,却蕴含诸多人生道理;固乏斗士的阳刚,却是犀利深刻与温柔敦厚兼备。虽不像鲁迅先生的文章那般附着着浓郁的抗争救世的气息,越亦有忧世之怀。

在梁实秋的一众作品中,《西雅图杂记》的艺术价值往往为学界所忽略,这些作品虽不及雅舍系列经典,但其中依旧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尤其,于取材一道,他下笔于旅途琐事,实则“寄意于微”,看似随意的记叙中却包藏着深刻的意味。《西雅图杂记》的取材大致归为以下三类:

1.自然景物及名胜古迹

梁实秋认为散文的创作要追求自然的文调,主张“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像一泓清水那样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因此,梁实秋在写景时,仍沿袭着一贯平淡简洁的风格,并不重各种艺术手法堆砌出来的精美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他的散文中多是避免那种华丽文字夸饰的。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给人一种亲切的简雅美。如他写山杜鹃或红或白,或粉红,或淡紫,令人观之即心情舒畅;他又谈斯诺夸密瀑和尼古拉瀑布,素练曳曳,气势不凡。他散文中的文字很有文白融合之妙。他常在白话基础上运用文言的辞藻和句式,使文章既有白话的浅白晓畅,又有文言的精简文雅。如《斯诺夸密瀑》中,他写鱼池之景,道“但见小鱼唼唼,大鱼喋喋,密密麻麻,鱼鳞杂沓,满坑满谷”,登山游览时,他又写“仅见路左一片公园,绿草如茵,莳花甚多。拾级而上,逶迤而行,到了终点看见有亭翼然,亭中有碑”,“没有争喧橦豗之声,荡涤峰崖之态,只是自高注下如曳素练”,令人读之,便感受到几分雅致。梁实秋关于自然景物的写景创作显然与同时期的另外一位散文家朱自清不同。朱自清在创作《欧游杂记》时,常常选择运用精炼新鲜的比喻,把读者引入特定环境。如《威尼斯》这篇文章的开头,他便连用三个比喻:“直贯全城的大运河是城里的大街,四百十八条大河道是城里的小胡同,轮船则是城里的公共汽车”以此激发读者兴趣,将读者真正引进威尼斯,给人以跟前一亮的惊艳之感。他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和情感,如“罗马废墟中那带着当日尘土的破墙,如今‘寂寞地陷在大坑里”。这“寂寞”二字使断墙残壁仿佛也有了自己的情感,让人不禁感慨它是否在为罗马曾经的辉煌强盛而激昂?是否为如今的衰败颓落而嗟叹?这些艺术手法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所没有的,这些浓烈的情感也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所摒弃的。比之朱自清散文的精美,梁实秋的写景散文单篇看来尚显雅致,而多篇观来便有几分过于平淡了。

在《西雅图杂记》中,梁实秋还选取了美国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描摹,如自由女神像、福德故居、帝国大厦、华盛顿首府、国立美术陈列馆、白宫等。同样,他并不如何大力铺陈它们的华美,或者写自己观游美景的激动喜悦,而是习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对于建筑物的外观描写,他常常选用简单的数字铺排,使人读来很有几份说明文的感觉。表面看来,他只是随意介绍了一些美国著名的景点,但其中却别有一番匠心。他描写这些景物,既有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惊叹,又有对美国所谓城市文明建设的真实面貌的描摹。他并不避于对那些非美非善的事物进行描绘,如《到纽约去》中他揭露摩天大厦旁,贫民窟、垃圾场错落在一起,感叹美国有其光荣面,也有其黑暗面;在《帝国大厦》这篇散文中,他既对帝国大厦的高耸惊呼奇迹,又对这种无限扩张的“狂妄”表示忧心。他认识到没有指导的、没有限制的知识与技术的追求,对人类可能弊大于利;他写大都会美术馆外,公园大而脏,青少年放浪形骸,流浪汉也踟蹰其间,环境卫生污不可言。如此将艺术与工业社会的丑恶鲜明地放在一起碰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梁实秋的散文里,没有美化,亦没有刻意地抹黑,他将自己的情感隐于高度的节制力之下,只是将他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的形式直白地表达出来,该美则美,若丑即丑。比起其他作家笔下的优美,他则更多了几分真实。这一点,与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的些许描写有几分类似。他们都赞美西方文明的灿烂辉煌,但是绝不掩饰西方社会的黑暗丑恶。朱自清在《威尼斯》这篇文章中,写下了这座“海中的城”的美丽风景及那古老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揭露了在这美丽之下,还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以卖唱为生的“颤着酽酽的歌喉的男男女女”;在堂皇富丽的伦敦大街上,也有着“穿着像刚从垃圾里出来似的”乞丐。相较而言,朱自清的描写重点落实在欧洲各国的文化、美景、风俗、人情等的对比,比之梁实秋的取材,更广大博杂,但也少了些具体深刻。梁实秋的取材,看似立足于美国,却是从美国的这些社会现象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隐患,其中的思想容量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他展示的城市文明建设的弊端,还是科技高速发展的隐忧,都是很具有警醒性的。

在《哈佛的嬉皮少年》这篇文章中,他对美国流行的“嬉皮”艺术予以否定,他认为青少年的这种放浪形骸,长发蓄须,鹑衣百结,徒袭嬉皮之皮毛,恐怕只是惹人厌的人中渣滓而已。四十年后哈佛重游,校园里的乌烟瘴气,更是令他感叹人事已非。他指出反抗传统的思想是文明发展中常有的,有心人对症下药自是好,無心人消极隐遁,也不失为洁身自好,但假披嬉皮外衣的随心所欲却是绝对不可提倡的。这篇散文中,对于有些人消极隐遁,也不失为洁身自好的君子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其中也隐约流露出梁实秋对自己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的一种申辩与言志。当然不谈政治,并不代表梁实秋便真的对国事一概不论。参观“安德孙”号驱逐舰时,他想起我国国防工业的停滞,感到心绪如麻:《超级市场》一篇,他反思关于全盘西化的问题,认为其并不可行,如此等等,都可见其忧国之思。

梁实秋的一些文章中对妇女问题也有着思考。在美国时看到美国人过母亲节,他提到,母亲在母亲节这一天可以被“纵容”休息。他先是点出了“纵容”这个词,接着写道:“一年当中只被这样的纵容一天,真是怪可怜的。”母亲躺在床上也未必能心静,只有“一点点满足,象征性的满足”。在他看来,母亲节只是一种形式,对妇女而言并未真正有意义,甚至这种虚假的形式化还打乱了日常的生活。他写道:“美国有母亲节,没有祖母节。祖母么,让她坐在门前阳台上的摇椅上,或是公园的木凳上,晒晒太阳算了。外婆么,她只适合做漫画家挖苦讽刺的资料!”母亲可以过节,但父母的母亲却没有过节的权利,让人觉得无比讽刺,这更加辛辣地点明了所谓的母亲节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妇女的艰辛并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重视。在纪游散文中提到妇女问题,梁实秋不是独家。二十世纪另一位作家李大钊在《自然与人生》中写道:“也有那薄命的女子,受尽了家庭痛苦,尝尽了孤零况味。满怀的哀怨,没有诉处,没有人能替她说出。……乡村里吹笛游街的瞽者,不只是妇女们运命占卜者,实在是她们的痛苦同情者,悲哀弹奏者了。”文中流露出对妇女苦难命运的深深同情和感喟。相较而言,梁实秋并没有如李大钊这般显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以一贯的犀利中带些幽默讽刺的话语讲述这个问题,让读者自行体会对错。梁实秋的另一篇文章《由厨房说到妇女解放》,从标题来看,对妇女问题的指向更加明确。他提到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的妇女运动尚停留在高喊“走出厨房”的阶段。在《中国妇女》中,他提出“刀砧之事,不分男女”,认为女子也可走出厨房,做更开心或更有益的工作。他对美国男女双方共同分担家务的看法表示支持,或者女人工作由男人走进厨房也未尝不可。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他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很前卫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为何选这几部分来谈,其实也不难猜测。首先,是对自然景物及名胜古迹的描摹。《西雅图杂记》本身作为一部游记集,旅游途中的所见之景必然是主体。梁实秋在取材时,悉心选取了美国的风景名胜进行描写,如斯诺夸密瀑和尼古拉瀑布,又再如白宫、帝国大厦。其次是谈饮食文化。梁实秋的父亲是一位美食家,梁母也是烹饪一道的高手,梁实秋自小便受着家庭的熏陶,于饮食一道颇有心得。他不仅爱“吃”,更善于谈“吃”,关于饮食的散文便创作了数十篇。在美国旅游时,对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自然免不了有几分探讨之心。最后,是对美国部分社会问题的言说。梁实秋虽然避政治不谈,但他仍然有极强的问题意识。他在旅游过程中犀利地发现了当时美国存在的各种弊端,在“做点学问”时,将这些问题展露出来,而这些问题成了他创作散文的灵感源泉。总体而论,从思想价值方面来看,第三部分的取材无疑是这部散文集的精华所在。

纵观《西雅图杂记》中的诸篇散文,都呈现出闲适平淡、文雅简练的特色,闲适平淡大抵是因为文中写的多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琐事,文雅简练在于梁实秋在创作时总是主张把“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定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该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他认为“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此外,《西雅图杂记》还充盈着作者随缘享受生活的精神品质,作者不是不能洞察社会,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只是这种关注与洞察有一定的距离感。梁实秋的散文风格更多受其随缘逍遥的人生追求的影响,散文主要是一些闲情逸致的描写,难以发挥多大的教化作用,更多的是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对梁实秋《西雅图杂记》取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前后变化,更能为全面深入解读梁实秋的散文提供必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实秋.西雅图杂记.梁实秋文集(卷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M].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3]“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朱自清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学慧.梁实秋散文风格摭谈[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5-96.

[5]雷蕾.漫谈梁实秋散文小品的艺术特色[J].岳阳大学学报,1999,12(2):51-53.

[6]丁文庆.梁实秋散文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15.

[7]傅德岷.论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底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4(6):92-96.

指导老师:顾金春

猜你喜欢
梁实秋艺术风格散文
梁实秋谈付出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没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