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都》看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0-03-20 03:48魏文文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废都知识分子

魏文文

摘    要: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 《废都》    知识分子    文化乡愁

一、知识分子面临的不同处境

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知识分子是一个从未缺席的群体。正如陈思和先生所言:“二十世纪以来,学术文化裂为三分天下: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形态和保存于中国民间社会的民间文化形态。”①知识分子在与主流意识形态或对抗,或共谋的历程中,始终竭力充当民众的思想文化导师。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多以启蒙者、革命者和受难者的形象出现,无论启蒙、革命的效果如何,知识分子的形象总是显得崇高而令人敬畏。随着“文革”的结束,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商业经济大潮迅速兴起,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分子群体受到冲击。因此,或是顺应市场经济,或是坚守传统的精神文化传统,或是走向民间,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不同选择。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像《废都》里的知识分子形象那样,让人难以接受。

《废都》讲述了古老的西京城里文化名人、作家庄之蝶走向堕落、颓废,乃至最终出走的人生历程,以他为中心,写了西京城里乌烟瘴气的文化圈乱象,刻画了几个与庄之蝶一样迷失自我的文人形象。在贾平凹的笔下,庄之蝶是一个被名利所裹挟,丧失了创作灵感的作家,在庄之蝶的周围,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男人和女人,大多数却是想要借着庄之蝶的身份谋取自己的利益。妻子牛月清贤良淑德,为庄之蝶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着借庄之蝶名气创立的种种产业,却不能走进他的精神世界,相反总是让庄之蝶觉得俗气和无趣;有着美艳外表的情人们虽然让庄之蝶能够得到暂时的欢愉,但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妇人不能完全懂得他内心的孤独与压抑,因此庄之蝶对周围一切都感到厌烦和压抑,而能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到平静与快乐的只有那些充满了古老传统文化气息的物件,譬如古埙、古董、古玩、古老的哀乐,作品不止一次地写到庄之蝶对于这些老旧物品的迷恋,这绝不是偶然,笔者更愿意将贾平凹先生的这些描写归为八十年代末以来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表现。

二、文化乡愁

“文化乡愁”这一概念,最早由台湾地區作家白先勇提出。他把文化意义上的乡愁称为“文化乡愁”,并解释道:“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但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和,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想得厉害。”②可见,文化乡愁建立在地缘乡愁之上,又超越了地缘乡愁包括的一切人事,它所眷恋与怀念的是本民族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这种乡愁是抽象而深厚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形之中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方式。贾平凹的《废都》表现的文化乡愁正是如此,在无形之中影响着迷失在市场化浪潮中的知识分子们内心深处幽微难明的情感,它表现在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上,但自身意义又远远超越物件本身,成为寄寓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

在作品《废都》中,作为四大名人之一的庄之蝶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既无缘由地厌烦周围的一切,尤其是名利带给他的压抑和苦恼,又不愿意成为名利的仆役,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名利带给自己的光环。与此同时,以作家的身份而声名显赫的庄之蝶,在整部作品当中并未让读者看到有任何作品问世,总在寻求灵感,寻找新刺激,却写不出任何东西,写出来的无非是些假情书、假论文,所作所为无非是些偷情代笔之类的苟且之事,他唯一清醒的地方在于他明了自己的处境,却无所适从。正是这样一个名不符实的知识分子,引发了我们对于八十年代末以来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思索。

不同于陈思和笔下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义无反顾,贾平凹在《废都》中所写的知识分子面临的抉择及生存状态、思想状态更复杂,与当下的社会现实更接近。庄之蝶与西京城里其他几位文化名人一样,都在市场经济的裹挟中成为名利场上的佼佼者,启蒙的责任与士大夫的理想在经济至上的年代都变得不太现实,这也是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曾经热衷于启蒙、热心于指点江山的知识分子放下了与自身身份相应的责任,呈现出了集体失语的状况,转而在名利场上寻求存在感,但是这种转向付出了惨烈的代价,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走向了颓废,无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片刻的栖息。《废都》里的庄之蝶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当中仿佛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代表。在庄之蝶的生活中,妻子牛月清似乎事事都为他计划得很周到,事事皆为他着想,但是他无法理解妻子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甚至不屑于妻子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生活方式,与庄之蝶有着性爱纠葛的女人们与其说是他在如同死水一般的婚姻生活中寻求的新刺激,不如说是他精神流浪过程中一个又一个临时栖息地。但是贾平凹笔下的知识分子还不至于步入绝境,他写出了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可以选择的另一条道路,即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这也是作品中庄之蝶、周敏等人身上体现的文化乡愁的意义所在。

三、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

走向边缘位置的知识分子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继续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成了八十年代末以来知识分子面临的一大难题。回首过去的几十年,由传统的士大夫转向现代型的知识分子的历程,似乎就是一个不断与本民族文化传统脱离的过程,因此他们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才会容易迷失自我,容易走向颓废与失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归到民族文化传统,在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中寻求力量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在贾平凹的笔下,《废都》当中显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化为了一股浓郁的文化乡愁,始终在知识分子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作品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名利与女人之间不断徘徊的庄之蝶总是能够被一种哀怨悠长的声音所打动,这就是作品中提到的哀乐和埙发出来的声音。庄之蝶只有在听到哀乐和周敏用埙吹奏出来的声音时,内心才会有所触动,思想才会像知识分子一般深邃,才会暂时放下牵绊自己的一切,陷入一种悲伤、一种哀悼、一种沉思,此刻的庄之蝶才是一个真正拥有灵魂的庄之蝶。正如作品中所写的,哀乐是用于葬礼的音乐,没有人会觉得它好听,但是庄之蝶却百听不厌。联系庄之蝶的人生际遇不难发现,庄之蝶喜欢哀乐的原因在于它用古朴忧郁的声音演奏出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可望而不可即的宁静,这一心灵上的宁静状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似乎成为一种奢求。

喜欢站在古城墙上借吹埙抒发失意情感的周敏也是作品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他和庄之蝶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是从乡下进入城市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庄之蝶是周敏想要到达的未来,而周敏却是庄之蝶回不去的过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能够产生共鸣。周敏每每在现实当中怀才不遇时就会吹奏起在工地上捡到的埙,埙声弥漫在西京城的上空,不仅宣泄着自己的失意,而且安抚着庄之蝶们的灵魂。庄之蝶是这样描述自己听到埙声的感觉的:“可你闭上眼慢慢体会这意境,就会觉得犹如置身于洪荒之中,有一群怨鬼呜咽,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步入了黑黝黝的古松林中,听见了一颗露珠沿着枝条慢慢滑动,后来欲掉不掉,突然就坠下去碎了,你感到了一种恐惧,一种神秘,又抑不住地涌动出要探个究竟的热情;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了一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眼光透过树枝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线……”③在周敏的埙声里,庄之蝶听出的是一种想要回去又找不到归路、无处可安放的绝望与孤独,这正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联系文中庄之蝶等文人们的嗜古心理,可以推断出庄之蝶想要回归的极有可能是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旧的埙声和文玩古董是知识分子也是所有人文化乡愁的载体,在现实社會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贾平凹借《废都》中的一群知识分子悲剧的人生经历写出了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堕落与颓废。在表达出自身对知识分子群体生存际遇的关切与忧虑的同时,可以说努力为他们寻求新的出路。作为“废都”的西京城,其糜烂颓废之处并不在于自身文化的保守与落后,恰恰是外来商业文明的过度侵略,使知识分子群体连同西京城的一切都在朝着物质与享乐的方向发展,因此才会有作品中的四大名人一般只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知识分子。正如作品里面写到的一头“哲学牛”一样,它由农村进入城市,失去了滋养它的沃土之后,也遭遇了被城市文明搜刮殆尽的命运,真正能够滋养庄之蝶们的沃土究竟在哪里?贾平凹将其指向了民族文化传统。他拨开了笼罩在这些知识分子眼前的商业迷雾,也重新估量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想要直接将八十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与五四之前的知识分子文化传统相结合,重建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与责任感,使迷失在商业时代的那些知识分子找回自我。

四、结语

读完《废都》,了解一些知识分子在当代的生存状态,通过作品中随处显现的文化乡愁,虽然能够为这些知识分子在当代仍然有路可走感到安慰,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面对八十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从民族文化传统当中寻求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所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应该看到,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一定如同想象中一般美好,积累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也有糟粕。再者,现代化的进程已然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在两者的张力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仅仅把两者放在二元对立的位置上,一味地批判商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偏执地想要借助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站稳脚跟,那么显然过于理想化。

注释:

①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J].上海文学,1994(1).

②白先勇.台北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

③贾平凹.废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废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种海峰.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乡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9).

[4]李敬泽.庄之蝶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9(5)

[5]郭惠芳.逃逸与隐遁——论《废都》、《白夜》、《土门》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1998(6).

猜你喜欢
废都知识分子
《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
陕军东征,殊途同归——浅论《白鹿原》与《废都》
救经济?南非要 “废都”
《废都》之修辞学解读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