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20 03:48吴雨洁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互文性初中语文

吴雨洁

摘    要: 互文作为一种拓宽阅读面、活跃思维的阅读方法,与当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不谋而合的,小说作为一种互文本大量存在的文本形式,其文本的互文性教学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能有效呈现。本文旨在通过互文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教学条件分析、模式设想和注意事项这几个环节,对初中语文小说的互文性教学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缺乏文学理论支持的初中小说教学梳理一些有效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互文性    初中语文    小说教学

一、互文性的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

互文性是伴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诞生的文本理论,最初它的概念界定是:“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互文性理念被引入中国,之后互文性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吸收西方关于它的最新理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尽力中国化。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用典式的借鉴,到结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广义、狭义互文性的分别出现,再到现而今社会历史、语言主体、意识形态等被纳入互文性理念中,本文谈及的互文性理念特指涵盖内容相对广泛的广义互文。

二、互文性能够运用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条件分析

(一)互文性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互文性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是互文性能够成功借鉴入初中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下广义互文性中,它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相似文本之间的单纯模仿与被模仿、引用与被引用。如今的互文性已经进一步拓宽覆盖到诸如:小说作者与背景的文字介绍、各方社会评价、话语系统、作品研究等。过去分离的种种,都可以重新组合构成原作品的互文本,组织互文教学。以上这些与当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不谋而合的。

(二)小说本身的互文本。

小说是一种互文本广泛存在的文学样式,这种互文不仅包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还包括话语体系、社会历史意识及故事模式等的互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作品互文。以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中涉及的鲁迅和契诃夫两位作家的作品为例:鲁迅年轻时就曾表示契诃夫是他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在这之后,他又说:“与其看雨果的书,宁可看高尔基、契诃夫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有这样几类特点:“1.饱受欺辱的社会最底层;2.见风使舵的小官员;3.庸俗堕落的小市民。”当梳理了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时,不难发现对其中的第一点和第三点,鲁迅都很好地进行了继承。

其次,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互文。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初中生必读名著——《水浒传》中,就包括对《史记》里经典细节、杂剧章法的化用与借用,以及与《金瓶梅》所发生的并行互文,并通过二者相互点化或戏拟某些经典故事对社会现实进行反讽。

再次,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的互文,在此又要提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在这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中有这样一类人: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白光》中的陈士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有的是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败类,如《肥皂》里的四铭;还有的是封建礼教的绝对破坏者和反抗者,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或者《药》里的夏瑜。他们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其互文性存在于广义的现代文本下,他們都是封建科举的必然产物。

(三)信息时代给小说互文性教学带来的契机。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给予教学者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超级互文本空间,教学者们完全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交互得到各种互文本资源,甚至更直接,学到一些成熟的教学想法和教学设计。在对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的吸收和筛选后,全新的、个性化的互文性教学更容易产生。

三、初中小说互文性教学模式设想

(一)“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主题式阅读教学。

说到“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其实是巴尔特等人的观点,观点中互文不再是某一具体文本的借用,指的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类互文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主题式阅读,或者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主题式阅读是包含于互文性阅读之中的。不仅如此,还是进行初中小说互文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课文为例,该单元文章包括《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四篇里既有小说,又有散文、信天游,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民俗民风”。

王荣生先生曾把我们的课文教学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大类,基于该理念,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它们揉在一起做成单元式的互文性阅读教学,主题为:多彩中华民俗赏。或许有人会质疑不同文体教学重点会不一样,譬如小说应该多关注人物、情节、思想,散文主要应该重在赏析和体悟句子,信天游则更看重对文本整体的审美欣赏,因此结合起来教学可能不理想。其实这一点很好解决,因为我们正好可以把不同文学形式课文的不同关注点作为教学用件,让学生亲自对比不同文学形式是如何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主题的,在这之后还可以来一个大讨论,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形式的表达,谈谈自己的理由。

以上教学在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通过互文性的主题式阅读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在极具主体性的课堂学习中清楚归纳所学,并对这样的学习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二)建构一个新文本,与指定文本互文。

曾经参加鲁迅研究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当代中学教师讲鲁迅,必须讲出鲁迅作品的当代意义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如何讲出当代意义呢?在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建构,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文本,因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和心理原理,而且把小说主人公从小说中的年代拉到当代社会,更符合当下,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互文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