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思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3-20 03:48温杰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思想政治教育

温杰

摘    要: 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微思政”模式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依托“微思政”的优势,建立一支能够主动发声、善于发声的“微思政”队伍,丰富和完善思政微作品,建设一个充滿情感符合学生语态的思政交流微平台,打造“微思政”,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 移动互联    “微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社会,移动网络普及,智能手机使用率高。据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大学生对移动信息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同时面临新问题。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众多思政工作者进行思考和探索[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必须对原来课堂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当信息化移动化生活学习模式逐步融入高校学生中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冲击,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降低,需要再次思考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微思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微思政”在时代要求下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学者前期对“微思政”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马丽晨(2017)从“微思政”的传播媒介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把“微思政”分为四种[2]。王建军(2017)认为“微思政”是以互联网自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用地位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3]。“微思政”在移动互联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和传播思政产品,采用广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微语态对学生进行碎片化系列化持续化的教育方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微思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新鲜活力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微思政”的理念内涵

“微思政”的主要特点即“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宣讲的“大思政”模式,其主要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类移动媒介为代表的微平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创作,制作出简短又富有内涵的思政内容,采用一种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微思政”需要对素材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对吸引高校学生的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社会舆论焦点等内容不断整合,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鼓励与引导学生与教师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

(二)“微思政”需要拓宽传播渠道方式。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爆发式的特点,集中式轮番式覆盖式传播,这种互联网模式往往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微思政”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加工和传播,鼓励学生关注转发转载评论,让学生在阅读评论中产生心灵的冲击,以此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目的。

(三)“微思政”需要具有互联网的语态。“微思政”对高校学生的吸引,不仅仅是其有丰富的信息载体,更主要的是其有符合学生的亲和力语态。“微思政”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再创作,将传统课堂教学语态逐步转换为学生在移动互联时代采用的网络语态,采用师生平等的交流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二、“微思政”所具有的独特特点

“微思政”具有时代性。“微思政”的发展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形成的。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行为及思维习惯。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一起成长,对互联网有着独特的认识,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各项技术,对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有着很强的理解和领悟力,与互联网的融入程度超过任何一个年龄段的群体。因此,“微思政”就有了发展壮大的土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

“微思政”具有交互性。互联网时代弥补了信息单一化传播的缺陷,移动互联时代尤其把信息交互摆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一信息灌输,与学生的互动往往局限于课堂等固定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的实效性。“微思政”注重的是利用一个微平台,通过双向平等互动的方式,将原有单一的信息传递转换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发布自己关注的诸如热点事件、精品活动等话题或课堂书本内容,并辅以有效的背景链接、深度解析、热点评论等,通过平台推送到学生的移动媒介上,让学生在课外重温所学内容,了解通过互联网无限扩大,传统的课堂空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利用微平台,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传递给教师,师生间通过文字、语音、微表情等方式进行互动,将原有的课堂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师生平等交流方式,从被动式吸收转变为主动式汲取,甚至还能产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将师生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大大提升教育成效。

“微思政”具有亲和性。在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传播已经逐步演变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微思政”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微思政”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方式和渠道。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创作,通过丰富的图片、音频、动画、小视频等多种信息格式进行传播,新媒体与“微思政”的结合,是对现有思想政治教学的一种突破性变革。在传统思政载体对学生的亲和力、吸引力不断减弱的情况下,利用“微思政”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从整体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发挥[3]。

“微思政”具有即时性。与传统思想政治的润物细无声相比较,“微思政”的教育模式可以看作暴风骤雨式,尤其面对热点事件时,“微思政”的主动出击,可以有效占领舆情制高点,将危机事件全面掌控在可控范围之内,甚至可以化解于无形,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微思政”由于作用时间短,效果保持较为有限,“微思政”围绕国家大事、热点新闻、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内容虽然能够快速传播,覆盖面较大,但是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始终处于碎片化和爆炸式传播阶段,导致“微思政”的教学效果存在时效短、深度浅、持久性短的弱点。这就需要整合“微思政”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建立起一套系列化、持续化和模块化的传播机制。

三、“微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一)建设和壮大“微思政”队伍。“微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思政队伍,通过营造全校思政育人的宣传氛围,建立起思政教师、团学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网络信息中心人员、学生党员骨干、学生社团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理论宣讲的引领力,以传统的思想政治课题教学为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思政微课,将思政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强化教学效果。另外,高校辅导员是一支培育“微思政”的重要力量,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把一些发生在校园内学生身边的故事,通过加工制作,形成一系列微作品,很好地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骨干、学生社团往往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创作,他们的微作能够起到快速传播的效果,但是大部分作品以恶搞、低俗为主,存在示范性弱的缺点,需要对学生微作品进行再次提炼加工,做好审查,加强示范和引领。

(二)丰富和完善微作品。“微思政”的核心成果是微作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微作品内容上,因此丰富微作品是传播和宣传“微思政”重要的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制作微作品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实现:第一,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将思政微作品融入课程教学中。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往往存在一定的时空偏差,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自己创作搜集的思政微作品,思政教师同步进行点评并与学生交流,就可以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第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微产品体系。例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摄影、微电影、主题展览等线上线下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微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第三,围绕校园热点产生微作品,例如学生所关注的校园动态、学习适应、情感交流、校园安全、体育文化等鲜活的内容形成的微文、微视频等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即时性和传播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挖掘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一定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建立互动微平台。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递途径日益增多,“微思政”必须同时建立宣传平台。例如以徐川为代表等思政工作者们通过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思政文章,也有一些教育者开同直播平台,与学生进行微交流,点击浏览量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上万甚至更多,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移动互联的交互性,使“微思政”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宣传阵地,更多地体现在思政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07-109.

[2]马丽晨,张东晓.“微思政”优势及其作用发挥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53-56.

[3]王建军.“微思政”: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35-36.

[4]刘燕平.高校“微思政”如何推進[J].人民论坛,2017(25):130-131.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SJSZ43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编号C-c/2018/01/09)、常熟理工学院2018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思想政治教育
新西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