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之历史嬗变与时代启示

2020-03-20 03:48孙雪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孙雪

摘    要: “教学相长”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我国教育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社会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教学相长”一词的思想起源和历史嬗变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相长”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反映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教学主体关系,并得出时代启示,探析其在教师成长和师生关系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 教学相长    历史嬗变    时代启示    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379)“教学相长”原指教师对学生的“教”和教师自身的“学”两种行为的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后随时代变化,依次出现“师束生长”“生抑师长”“师生共长”等不同的含义。怎样正确把握“教学相长”的多重内涵,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生的和谐共处,成为教育界的永恒话题。

一、“教学相长”之思想起源

在“教学相长”于《学记》正式提出以前,“教”和“学”二者的关系就已经有了雏形。《尚书·说命下》:“惟斅学半,念终始典于学,阙德修罔觉。”[2](426)斅,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终始常念学,则其德之脩,无能自觉[3](174)。“教人然后知困,知困必将自强。唯教人乃是学之半,言其功半于学也”[3](174)。此句强调“学”是教育的本质,“斅”(xiào,教导)作为“学”的一部分,意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自身不足并做进一步学习,在教导他人的同时,增长知识与道德,提升自身修养。

“教”和“学”的相互关系在《论语》一书中有所体现。《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4](29)学生子夏学习《诗经》时遇到不解之处而向老师请教,老师孔子仅从其中三句诗的表意进行简单阐述,子夏对基础答案做出了进一步引申:“仁之后方为礼。”孔子对此反受启发,师生二人就“礼”与“仁”的辩证关系展开深入讨论,相互切磋,共同增长学识,提升道德。《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75)孔子认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教化他人,对其本身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将“教”与“学”并提,主张“学诲并重”之思想,即教师不仅要尽诲人的职责,还要主动学习,进一步阐明“教”与“学”间的辩证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正式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相长”之历史嬗变

随着历史演变,“教学相长”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和师生关系,依次出现“教师‘教与教师‘学的“师束生长”分离阶段、“学生‘效与学生‘学”的“生抑师长”转折阶段和“教师‘教、学与学生‘效、学”的“师生共长”互助阶段。

(一)教师“教”与教师“学”

此阶段为“师束生长”分离阶段,教育的发展主要为了满足思想专制统治的需求,强调教师的自身发展与绝对权威,师生关系严格。“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5](55)。教师作为“教学相长”的行为主体,以“教”促“学”,通过“教人”和“自学”两种途径,提高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此阶段的“教学相长”容易导致教学模式和领域固化,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维持教育秩序的稳定性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1.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启迪学生,还可以在其独特见解中反受启发,拓展专业视域。秦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试图教化百姓。汉代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受统治者重视后,全社会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局面,借此维护统治。明清时期通过推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人才选拔方式,将文化教育作为国家政治的附庸物,统治者预先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构建框架,将其置于发展的被动地位,教师在既定范围内教学,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

2.教育表现

教育为政治服务。春秋戰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教育依次经历了“私学兴,官学衰”“官学由衰转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发展阶段。秦朝社会由奴隶制过渡为封建制,为巩固统治、实现思想专制,统治者尊崇法家思想,实行吏师制和禁私学令,为求学者规定了既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汉代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教化百姓”为主要手段,创建太学,兴办各种官学,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主客体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存在依附性,将教师的所言所行视为思想和行动指南,主体意识淡薄。“师道尊严”,教师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不能辩证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其仅作为“教导”与“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客体,以“填鸭式”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被视为年长教师向年轻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活动。“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较而不称师,谓之倍(背)”[6](173)。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绝对的信任和依赖,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思想自由。

(二)学生“效”与学生“学”

此阶段为“生抑师长”转折阶段,将学生看作成长的“人”,尊重兴趣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倡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刘秀峰(2013)指出:“教学相长”中的“教学”指的是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学习者一方面自学,另一方面“效师”“效友”而学[7](14-17,22)。“学”和“教”各得其益、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1.时代背景

近代起,西方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原有学术观点与之碰撞和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思想解放。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掀起了启蒙教育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应势而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实用知识,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教育。要素主义、进步主义等思想被相继引入,最终确立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从学生个体出发,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凭借独特的理论见解,“学生中心”迅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教学相长”的含义由此转折。

2.教育表现

以学生为中心。現代教育流派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倡活动教学,教师应更多地将“教”和“学”的主体地位转让给学生,并从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生制兴起于十八世纪的英国,由教师先向个别学生(导生)施教,再由这些导生将知识教授给其他更多的学生[8](111-113)。后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变为生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特质的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但“学生中心论”在理解和实践方面往往存在误差,将教师视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工具”并给予学生绝对自由,阻碍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忽视。教师由权威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辅助者,主要任务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大量含有奉献意义的词如“春蚕”“蜡烛”“人梯”等被界定为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看到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却忽视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以促进个体专业化的“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时代特征、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一旦自身发展受到忽视,便容易导致教师丧失职业信仰,甚至出现倦怠心理,阻碍教师现代化发展。

(三)教师“教、学”与学生“效、学”

此阶段为“师生共长”互助阶段,“学”由教师“自学”或学生“效学”转为教师与学生“互学”,“教”也由教师“独教”演化为师生间“互教”,提倡教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82)的求学精神,否定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绝对自由,逐步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时代背景

科学主义为现代教育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加之终身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末,教育界重新反思关于“人”的教育:教师的发展因缺乏学生的主动配合带有个体性,学生的发展因受制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存在机械性[9](120-123)。“只重生长”既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又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在保证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专业发展,“教学相长”表现出更强的时代性与灵活性。

2.教育表现

和谐的师生关系。该阶段平衡了师生关系,由关注单方面发展转而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垄断者或学生的发展服务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启发,“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0](14)。除教学任务外,教师不断学习,包括自学和向学生学,促进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确定主体性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发展。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积极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主动欣赏学生的独特个性,师生双方真诚对话、共同提高。

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被动灌输或活动游戏的单一方式,而是遵循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检验、发展和更新已有认知;学生可提前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知识探索与兴趣培养,教师再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学生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认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自由全面成长,由此实现“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相长”之时代启示

“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现在中国学校中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11](3365)。深刻挖掘“教学相长”含义的历史嬗变,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分析“教学相长”的时代启示,有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适应时代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做到学而不厌、学思并重,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12](397-398)?教师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如参加讲座培训、观摩优秀教师案例、自学等,时刻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做到“日日新”。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学习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准确掌握教学最佳时机和教育变革趋势,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形成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将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欣赏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其次,教师要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智慧,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知识灌输,从生理和心理上真正为学生“减负”。最后,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既要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促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通过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组织教学活动、维持活动秩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主动吸收者,有利于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教师“主导”不等于“支配”,学生“主体”也不是“放纵”,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授学生以“渔”,促使其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知识的检验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教学相长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