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

2020-03-20 03:48李康海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

李康海

摘    要: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当前创新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专题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将辅导员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打通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课程渠道、教师化渠道、绩效评价渠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辅导员    工作课程化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学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一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落实者。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迎合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要求,是当前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各高校在具体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难题,即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课程性、教学性如何体现,也就是如何实现辅导员真正走上课堂、走上讲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辅导员课程化没有实质性的支撑平台:高校辅导员课程化的开展基本依托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作用在于布置与实施具体工作,并非課堂教学的形式。辅导员能够发挥的阵地只有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多在晚上进行,而且几乎几个班合在一起,从环境、时间和气氛来说,不适合实施专题教学。班会主导下的专题教学实质性并未得到体现,主题班会套上了课程化三个字,导致课程化教学流于形式。

二是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若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则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课程内容没有连贯性、课程难以继续等。辅导员工作内容有阶段性、时效性,例如评奖评优等阶段性的工作,若专题教育提早则没有效果,晚了又过了时效。很多政策与标准时常会有新的变化,在进行专题教育时辅导员提前制定的课件、教案等资料要重新修订,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和重复性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要解决这一问题,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高校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改革的过程中,以课程化、教学化为主要核心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落实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立足本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探索。

二、文素质教育课程建构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平台建构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标准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的角色,发挥教育的功能,优化工作方式,增强工作效果”[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平台,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1.创建“人文素质与双创学院”,构建教学基础平台。2017年11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成立了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品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课程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从四个维度展开教学:以实体课、网课为主的人文知识教育,以专业文化、专业素质为主的职业文化教育,以校内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的人文素养教育,以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为主的人文实践教育。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哲史与文化、健康与美育、国防与职业、创新与创业,教研室下又各设两个课程组,课程组专门针对教研室的主要工作设定课程内容。

2.打通辅导员教师化渠道,实现专兼职教师接轨。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与学生工作部(处)合署办公独立教学,师资来源主要为全校二级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行专兼职教师并行的机制,学院具体负责日常教学的老师为专职教师,从全体副书记、辅导员中遴选优秀者担任兼职教师。每一位副书记和辅导员都有资格申请成为兼职教师,但为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开学初的试讲考核和教学能力鉴定,特殊课程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任教资格,如: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专题)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书,上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的辅导员必须拥有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兼职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录入教学任务,编排教学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辅导员真正走进课堂,课时和教学工作量与专业课教师基本一致。辅导员兼职教师制度,打通了辅导员教师化的渠道,满足了辅导员授课的需求,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为平台,以专兼职教师制度为保障,实现了辅导员真正走上讲台、走进课堂,从制度上、形式上实现了课程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体系支撑

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的课程从四个维度展开教学,在具体课程体系建设上主要为“实体课+网络课”的模式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在结合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上,优化了课程内容设置,形成了“4+2”的课程体系,“4”为四门实体课程,“2”为两个网络课程平台。四门实体课程如下:

1.开设“职业·人生”课程。该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须课,总学时为40个学时,学分为2.5个学分。课程对照辅导员工作专题的内容,分为“职业·人生Ⅰ”和“职业·人生Ⅱ”两个模块授课。其中,“职业·人生Ⅰ”在新生第1学期开设,主要针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的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个专题内容,授课内容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航空航天文化教育等。“职业·人生Ⅱ”为第6学期开设,主要针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的就业指导、就业帮扶这个专题内容,授课内容为:大学生求职知识、大学生求职礼仪、大学生求职法规等。以课程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求职教育。

2.开设“国防·安全”课程。该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须课,总学时为60个学时,学分为2个分。课程对照辅导员工作专题内容,分为军事理论教育与安全教育两个模块。课程为新生第一学期开设,主要针对新生军训、国防教育等专题展开,由学校保卫处和辅导员承担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军训一起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整体。安全教育部分,主要针对辅导员工作中的日常安全教育、疾病预防、内务卫生管理等专题内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开设“沟通·社会”课程。该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须课,总学时为40个学时,学分为2个学分,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中展开课程教学。课程对照辅导员工作专题内容,分为人际关系培养、沟通技巧学习和社会基本知识学习三个模块,着力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谈心谈话、沟通管理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会沟通、如何建立有效沟通,并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师生关系和异性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沟通·社会”课程有部分实践内容,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教育。

4.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该课程同样是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为2分,总学时为36学时,16为理论学时,16为实践学时,课程于第6学期开设。对照辅导员工作专题内容,课程分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部分,着力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创新项目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等内容,辅导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为学生当堂授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为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及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准备等提供帮助与辅导。四门实体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编印校本教材,每年学期初下发给上课学生和教师。

5.以两个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以智慧树和超星尔雅为两大基础平台,为全校学生精選87门必选网络课程,包括就业指导与技能开发、职业素质养成、创业管理等课程,网络课程学分为1—2学分,本专科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修完选定的课程才能按时毕业。“4+2”的课程体系模式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融合,为辅导员工作真正实现课程化、教学化提供了保证。图1所示: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化绩效考核

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就要有相应的考核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评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评体系。”[3]辅导员工作纳入课程教学之后,便以“双向考核”模式为主要考核方式。“双向考核”模式即以课程负责单位为主的纵向考核和以院系为主的横向考核,具体如下:

1.纵向考核体系。纵向考核体系的主要内容为教学的五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和课程创新。考核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考核内容,二是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对专兼职教师的定期考核与要求,开学初以集中备课、新课试讲、课件检查、随堂抽查等方式展开;期中以教学检查、学生问卷调查、随堂听课等方式展开,期末以课程成绩核查、课程资料归档与整理等方式进行。纵向考核的五方面内容如图2所示:

2.横向考核体系。横向考核体系是对四门实体课程以外的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横向考核与评价的主体为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辅导员所在院系、辅导员自评和学生评价四个评价主体,通过学工部(处)、辅导员所在院系、辅导员自评和学生评价几个环节,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推进情况进行评价。各主体评价百分比如图3所示:

通过横纵向相结合的“双向考核”模式的推行,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教学和日常专题工作的考核,从而客观、科学地评价辅导员在工作课程化过程中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工作水平,为学校人事管理和辅导员的晋升提供参考。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构模式下的课程化发展

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平台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解决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工作无课程、有内容无平台的难题,打通了辅导员教师化的渠道,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推进做出了探索。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任重道远,当前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需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解决课程内容融与分的关系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范围涵盖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容,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除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要求外,还要兼顾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容。在专题性、板块性的教育内容上,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专题能够很契合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在大学生资助教育、学生党员教育、班级管理等相对特殊的专题方面,则很难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只能以主题班会的方式开展。因此,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时,必须厘清什么专题可以融、什么专题必须分的问题。才能实现课程内容清晰,保证课程教学顺利实施。

(二)解决课程评价体系与绩效考核的关系问题

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立足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评价,解决辅导员作为兼职教师在课程方面的一些评价问题,为辅导员端正授课态度、提高授课水平、提高教学技巧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辅导员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要解决课程评价与绩效考核的关系,绩效考核为学校人事部门的考核,课程评价为教务部门的考核,辅导员成为兼职教师之后,评价便与这两种评价有了关联。如何厘清课程评价与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课程评价能否作为辅导员年终考核的依据,课程评价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例为多少,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影响辅导员的积极性,导致两个评价体系之间的冲突。这是当前以人文素质课程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要解决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辅导员打通了教师化的渠道,符合授课条件的辅导员能够成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兼职教师,融合了辅导员工作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能够让辅导员通过课程教学、课堂教育和网络课程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辅导。但辅导员有特殊性,因此在教师发展、教师考核和培训教育等方面既要有所区别又要重点照顾。对特别优秀的辅导员兼职教师,可以递交转为专职教师的申请,学校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和学工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转为专职教师身份。在承担课程方面,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皆公平地享有承担教研室主任、课程组组长的竞选资格,对承担教研室主任、课程组组长的辅导员兼职教师,在评奖评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等方面都应有倾斜。如此,才能真正打通辅导员教师化的通道,调动辅导员推进课程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以人文素质教育与双创学院为平台,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专题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将辅导员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从平台保证、课程内容、教师化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着手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是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一项有益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义东.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第17条[Z].2017.09.

项目基金:2017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能力提升与绩效优化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研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LSZ029)。

猜你喜欢
辅导员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思考
如何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