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0-03-20 03:48梁磊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新媒体

梁磊

摘    要: 大数据的信息工业革命使人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静态传达范畴,而是利用更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光电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跨边界或自定边界的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在该环境下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把当下的科技环境融入教育及课程改革中。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应融入新媒体语境,这是一种创新与挑战,也是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新媒体    视觉传达设计    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信息传达和交流方式越来越丰富、多维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更广泛,视觉、听觉、触觉等智能模拟环境下信息的传达都属于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范畴。若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还是采用二维空间中对文字和图形等平面要素编排的视觉信息传达方式开设课程,势必和当下的社会环境不符合。未来的学科可能越来越模糊,跨界越来越平常,连“专业”或者“学科”都未必适用。视觉传达专业要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艺术审美、科技素养、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则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教育系统,这就引发了设计教育改革的命题。

一、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过度重视艺术审美而忽视技艺,从1903年晚清的“癸卯学制”到民国开设的图案系,图案教育得到了发展,但人为地将设计与工艺制作割裂开来,出现了艺术设计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工艺、手工、图案统一到工艺美术教育中,以满足轻工业需要为基础,开设染织、陶瓷、装潢、工业等专业,并且提出“三点四化”的设计理论思想。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大增,促使“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转化,各类师范、综合类院校分别设置了设计系。1998年教育部将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工艺美术专业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原属工艺美术范畴的诸如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设计等七个专业方向都统一在这个专业里。这个名称的改变,是概念的转变和范畴的扩大,教学模式由原来的“绘画+图案+工艺美术创作”转变为“绘画+构成+设计专业课”。其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是在传统装潢、装饰类教育基础上转型发展起来的,以二维平面作为主流设计范畴。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目录,视觉传达设计成为新增的艺术学下独立的一个专业,开启崭新的更明确的发展阶段。据笔者调查,在设计学类专业中有90%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尝试开设新的专业方向或课程适应发展,保持专业的活力。目前许多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还一直延续装潢或平面设计视觉技能训练,平面设计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教学主体,教学改革缺乏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科内容的研究与拓展。一些专业类院校开始尝试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多种设计载体、熟悉空间设计方法、掌握视听互动媒体的设计应用。

二、新媒体语境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语境是当下以虚拟性传播形态为主要表现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一种融合的关系状态。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变化影响了社会环境的变迁,虽然我们还在使用图形和文字等,但语境不同,传播方式和使用方法有了变化。

1.新媒体语境的特征

今天的大众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切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与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获取信息不再是传统单向输出媒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渐渐成了主流传播平台。这种传播方式使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使大众文化与大众习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内涵,新媒体的语境也具有了创新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虽然还是传者—媒介—受者的传播关系,但传播的速度、传播的方向性和传播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在利用新媒介时,既要注意时代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又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处理,大众传媒的视角需要更新,要体现新时代的文化特征。

2.新媒体语境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装潢设计和平面设计是基于二维的传播方式存在的,用静态图形、文字传达信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向三维、四维转换成为可能,传播的环境和需求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优势。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速和流量问题得到解决,四维的传播方式比二维和三维有了更多的市场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更好地利用四维传播是一个最需要解决的课题。传统的媒介报纸、杂志、户外等在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要素方面都要弱于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信息传播的形态跟随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成了主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视觉传达设计的工具从二维的纸笔转变为计算机、软件、手机APP等虚拟设计手段,但同时带来了弊端,由纸媒时代的深阅读到新媒体语境的浅阅读。新媒体的设计不能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应多注重内容和内涵的设计,意在大众的交互式的体验感。新媒体语境是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成的一个和其他视觉媒介相融合的新的设计领域。

3.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给视觉传达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只考虑艺术学、美学相关设计,作品的价值量就会大大降低。如何在原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融合其他課程,保持学科的活力,把视觉设计与媒体应用技术完美结合,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①。我们可以把相应的课程例如大数据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融入视觉设计课程中,发挥媒体在视觉传达中的综合作用,以创新作为发展中的必要条件。不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走向何处,我们都应该把满足并服务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作为目标,让学生适应发展,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拓宽视觉传达的视野。还应该注意到虽然新媒体技术有很多优势,但不能顾此失彼,过于依赖新媒介技术而使设计思想内涵缺失,过于重视媒体技术应用忽视美学理念的构建。

三、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图案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历程,社会需求导致名称的改变,国外由平面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是媒介的改变,所以是两个语境,不在一个思维层面。

1.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与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应避免同一性,不同的院校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在培养目标和思路上不尽相同,相同的是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专业特点还要结合新媒体的语境,无论是专业性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高职院校都要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和大众传播的媒介,在课程中加强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跨媒介信息传达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在整合各类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信息传达设计方法的创新素质。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理论:“教育中应实现的全部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对应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视觉传达设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体系。相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我们应该培养能够从事艺术、设计等方面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尽可能向学生传授未来设计师所需的知识,进行必需的技能和媒介引导训练,增加开设课程的数量,满足不同学生自我构建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需要。

2.根据新媒体语境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依靠媒体进行传播,在专业教学中应该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应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在原有的能力结构基础上增强适应新媒体语境的专业技能。不仅是软件的学习,还应该是一个创新的体系,使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建设的稳定性。

公共基础课是指各个专业统一学习的课程,也叫通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国家统一要求基本无差别,这里不过多阐述,选修课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视觉传达设计当前的输出方式不只是静态,很多采用动态或者多维甚至互动的方式,这就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一些常规的软件课程。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外,还可以增加Photoshop和CorelDRAW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开设一些计算机编程课程为以后互动模式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是对以后学习专业知识进行铺垫的基础课程。在这部分进行课程优化时需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现在一些综合性院校过多地强化美术基础的课程,例如在大一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素描和色彩课,目的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对基本色彩的认知。但在新媒体语境下用一年时间弥补高中美术基础的不足显得有点顾此失彼,建议缩短相应的课程,增加思维性训练,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不能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第二,国内传统的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但一些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知,盲目地填色块、折纸,忽略在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国外早已抛弃这种说法,称之为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和视觉语言。而且这些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密切结合,使学生一方面强化设计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弥补绘画能力不强的不足。

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的课程。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类课程大多衔接不够好,课程相对独立,课程之间缺乏过渡,在专业核心课中注意和基础课程的衔接。在大三阶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考虑采取导师工作制,根据导师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导师选择一些科研性和实践性强的科研题目或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系统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基础。也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课题的开发相结合,抛弃以往的平均化教学方式,选择一些较为优秀的师生参与到课题的开发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当以此作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一定要强化学生利用新媒体传达信息的能力。

3.整合设计教育资源提高专业实践效果

视觉传达专业发展30多年来,大多数院校都是按照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大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在课程设置中差别不大。新语境模式下很多高校增加了新媒体课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视传教育的个性发展问题。第一,不同的高校设置不一样的专业目标,因为在类别上有美术学院、综合类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职业院校,这些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专业设置应该有所差别。第二,利用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形成特色。特色形成有探索和沉淀的过程,要让资源发挥作用,并结合地域文化需求和项目进行实践。让资源最大化、最优化与合理化,让资源与特色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第三,和当前高科技下的人工智能和新的材料工艺结合,视觉传达以传递信息为主,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最前沿的技术和大众乐意接受的媒体进行优化、设计、传播。现代科技与新材料的使用,使设计的价值和品质不断提升,设计时尚化给予人们更多的视觉与产品体验。通过智能输出,我们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探索未来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新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从艺术学和传播学角度定义已经不太适合,应该把传播学、美学、管理学和新媒体相结合,对视觉传达进行重新整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动媒体等新技术,利用媒介传播的优势,使信息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有效,为将来的视觉传达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中杨.新增长点带动视觉传达设计朝新目标迈进[J].设计,2019(20).

[2]燕林飞.新媒體设计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校教学思考[J].文艺生活,2016(11).

[3]王宇.信息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6.

[4]刘海婷.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趋势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5]朱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J].文化学刊,2008(13).

课题:校级教研课题: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2018-YBXM-007)。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新媒体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