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2020-03-20 03:48龚诗昆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

龚诗昆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立足历史,通过屈辱史、抗争史和图强史的讲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坚定学生的爱国意志。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纲要”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爱国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也是思政课的首要目标。爱国主义的内涵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历史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2006年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主要学习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而艰苦探索的历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度,如何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纲要课”的首要目标。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事关民族振兴,发展长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民族复兴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纲要”课的课程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特别是学习近现代史,要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是国家高速发展和平繁荣的时代,是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新时代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纲要”课以独特的历史性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准确把握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1.通过讲授屈辱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近代中国屈辱挨打,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世界史上罕见。

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最残酷的侵略压迫,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丢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5个法国,8个德国,12个英国;被掠夺了13多亿两白银,白银用火车皮来装,以60吨计要1083个车皮,连接起来就是20多公里。列强的军队在中国横行霸道,杀人放火,仅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为世界之最。

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对中国人民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

政治上,日本对沦陷区实行直接或间接的殖民统治,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日本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强占耕地、掠夺矿业资源,把沦陷区变成工业农业资源产地。滥发纸币,掠夺金银,大肆增加各种苛捐杂税,掳掠中国青壮男子做劳工。军事上,发动大小战争百余起,对中国百姓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沦陷区,被杀戮的中国军民达到318万人,被焚烧的房屋达1952万间。更惨无人道的是,日本实行细菌战、毒气战。从1940年下半年起,关东军731部队开始将带有霍乱、伤寒、鼠疫等病菌的炸弹投掷在中国东北华北等区域,造成大量中国居民死亡。731部队甚至对中国军民实行“活体解剖”。文化上,日本按照“以华制华”的政策和“思想战”的方针在沦陷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对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极为深重的灾难。讲授日本侵华暴行的意义在于通过史实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大学生深刻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通过讲授抗争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史,又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进行了无数次的抗争与探索,展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不甘亡国、力挽狂澜的斗志和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贯穿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整个过程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面对列强侵略、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伟大的中国人民总会挺身而出,坚定地担负起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重任。从虎门销烟到三元里人民抗英,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从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到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抗日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救亡图存是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的爱国主义支撑的民族抗争,使任何帝国主义都不能灭亡中国,而且永远不能灭亡中国。毛主席在全面抗战前夕的困难时期曾明确提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太多平凡而伟大的爱国主义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课本中有大学生已经熟知的关天培、邓世昌、刘永福、左宗棠、孙中山等,也有需要老师结合地域历史挖掘的爱国主义人士。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源,讲好爱国故事,传达爱国主义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讲授图强史,坚定大学生的爱国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把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变成一个初步兴盛繁荣的新中国,把一个主权不独立遭受深重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成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吓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外交上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军事上抗美援朝、中越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铁拳保卫国家的主權和领土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多点发力,重点推动,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革力度之大、效果之显著前所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现代中国谱写了一部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光辉历史。

通过讲述图强史,纵向对比近代和现代,学生深切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砥砺前行就没有今天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爱党和爱国、爱民族应该是统一的,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大学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应该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爱国意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和地方红色资源结合,创建实践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课外实践中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直观感受和情绪体验。“纲要”课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创建实践基地,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要结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纲要”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博物馆。特别是纪念馆有着非常丰富的史料,有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书信等,有助于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能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生动的历史,使爱国主义教育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更加形象生动震撼,大大强化“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南京有着非常丰富的近现代历史资源。学生可以到金陵制造局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总统府直观感受曾经是“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到江东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梅园新村深刻认识当年中共支持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的史料及追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课外实践教学加深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使二者互相补充,进一步强化“纲要”课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把一个极度羸弱的旧中国逐渐改造成为繁荣昌盛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民族历史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也是“纲要”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让大学生学习、了解这段历史,培养树立与这个时代有同心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Z].2018.9.10.

[2]姚雪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6):332-333.

[3]陈发水,王倩,张玲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入学生团队参与式教学的思考——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7(1):232-239.

[4]冯晓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新探[J].理论观察,2018(5):119-121.

猜你喜欢
教学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开展新途径,创造多元化
数学教学多角度,激发学生参与度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