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效率

2020-03-20 03:48耿丽华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耿丽华

摘    要: 近年来,高考试题更多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的趋向和导向。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决胜高考的关键。本文从建立时空联系、强化概念教学、巧用高考真题和加强阅读、关注热点四个方面探索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中央集权制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发行,使中学历史教学进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标3.0时代”。2018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已经开始融入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试大纲到课程标准、指导纲领的转变,深刻地影响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方向。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更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老套路式的“背景、内容、影响”复习法和题海战术复习法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在复习课中不断融入和落实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历史素养。

一、建立时空横纵联系

全国二卷的41题聚焦新材料、新情境,要求学生进行中西对比,必然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时空感。时空观念在新版历史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的本质特征,在考试评价中被划分为不同要求的四个层次。时空观念的建立既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时空观念的要求,又契合历史学科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被称作历史的“灵魂”。因此,时空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把握高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的时空观念。

秦朝实现了六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建立起来。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基于本课的学习主旨,需要在三方面建立起时空联系。

1.由于学生在新课时进行的是专题史教学,知识多呈碎片化,通史观念不强。因此,首先要明确秦朝在中国历史中所处的时段和地位,也就是要梳理清楚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

2.本课复习的重点是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这一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背景、过程、影响进行全面综述。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成于秦汉,经两汉隋唐不断发展完善,宋元明清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不断强化且日益僵化的趋势。

3.时空观念的建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因此,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何以在秦汉形成,这两千年当中有何发展变化,从局部和整体看对中国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要让学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以整体的眼光认识历史,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需要,并最终取代西周奴隶制贵族政治,建立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二、强化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教学会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在一轮复习中概念是否理解到位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中有明显的倾向,侧重于考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更要重视相关概念教学,确保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

1.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反映[1]。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更要探寻其所反映的本质和内涵。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把国家一切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的手里,形成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即皇权。君主专制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中央管理地方,地方受命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理清概念间的联系,应该引导学生探寻概念反映的历史事物间所产生的因果、从属等关系。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可以分开来理解,但二者不能完全对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主要调节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通过另设机构、多设宰相等方式不断削弱相权,使皇帝独揽中央各种权力;中央集权主要指地方权力被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同时,“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也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有力地保障了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而其合称,主要用于秦以后至清的封建王朝统治,以突出体现、强调中国古代统一的中原王朝在强化统治上的状况和特点。古代的“王朝国家”既有公性又有私性。国家管理公众民众事物,有其公的一面,王朝政权建立又由私性家族或集团掌控,因而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之位及其他相关权利、利益由私性家族世代占有,体现为王朝的“家天下”特征,这是其私的一面。秦以后的封建王朝私有性大大减弱,各姓王朝的更替改姓較频繁,迫使历姓王朝皇帝强化皇权专制、巩固皇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以消除地方反乱、纂夺中央皇位的潜在威胁。纵然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不断走向僵化,成为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桎梏,终于被历史摈弃,但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契机倡导建立“四个自信”,其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的政治文明是中国繁荣强大的基础,是中国历史绵延两千多年的重要保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才会形成新的整体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与其他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秦朝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大政治政治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将这些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作比较,可与希腊的民主制度做比较,也可与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做比较,这些概念的对比需要具体的材料做支撑。因此,本课特选择近几年的几道高考题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三、巧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为我们展现了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学历史一轮复习和教学的方向标。历史教师多会利用历年真题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基于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点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内涵,本课特选择了与此主题有关的几道高考真题以辅助教学。

天津卷文综历史25题考查了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群臣议定由宰相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最后要求学生判断这一制度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学生在C、D徘徊,认为这样做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但实际则不然。皇帝设置朝议制度在于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职能,避免决策的失误。

不论朝议的结果怎样,最后都需要皇帝裁决,可见军国大权总揽于皇帝手中。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在秦至清两千多年的中国帝制社会中,无论是中央官僚制度,还是郡县官僚制度,都由皇帝任免,都是皇权的派生物,职能在于保障皇权控制社会的绝对性。官僚体制运作中的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在制度设计上有着某种合理成分,但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障皇权体制的正常运转,不存在任何限制皇帝权力的制度化规定。

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蕴含的家国同治的理念也是考试的重点。通过列举九卿的职责考查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即丞相主政,行使国家行政权;太尉主兵;御史大夫(副丞相)司刑法监察。九卿分掌各种具体事务,负责宗庙礼祭、宫门守卫、刑狱、财政、警卫、管理宫室等。西周以降,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贵族政治,家国同构,因此管家就是治国。原是低级家臣或奴仆的宰相,管的事原来就是贵族的家事,如伙食、衣服、车马、看门、守卫、迎宾等[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还存在。

在本题中,九卿由皇帝的宗族内侍机构转为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其职责主要服务于皇帝个人,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材料强调九卿中各国职位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A项排除。材料提及九卿的具体职责均是围绕皇帝个人及家事展开,表明九卿是为皇帝私家服务,“家”与“国”同治,B项正确。“分层管理”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D项是郡县制实施的意义,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

在复习中,笔者选取了一道关于秦朝官僚政治运行的题目。秦朝对国有财物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行政次序逐级申报。

通过这道题明确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概念和区别,进一步认识秦朝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本质特征。先期的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掌握政权。各级统治者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世卿世禄,形成贵族政治。秦朝建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按月领取俸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按期考核。秦汉以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选拔、考核、任免官吏的制度体系,官僚依法通过文书运行履行职责、执行政务。

本题中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统计且逐级上报,体现出官僚的活动与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这是官僚政治形成的表现。同时,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上报,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四、加强阅读、关注热点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问教师是否都具备这些素养,并反映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笔者认为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深度阅读,提高核心素养,形成教育教学的胜任力。例如平时可以持续阅读通史系列的史书和论著,也可对教学点进行专题或重点阅读,如在进行希腊、罗马法教学时,可以重点阅读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周枏《罗马法原论》,扩大知识面,不至于受限于课本。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时,可重点关注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周劲松《五四运动》等。同时,学界前辈为我们所作的指导教学类书籍值得学习和借鉴,如沈为慧、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系列丛书,如要对高考和试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参见《刘芃考试文集》和《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胡军哲历史教育教学探索》,相信这些都会对历史教学有很大裨益。

另外,学生不会学习历史、成绩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面狭窄,导致知识面太小,阅读能力弱。因此,笔者在讲题之前,都会将重难点题目涉及的文章原文下载下来,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摘录。例如,在比较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罗斯福新政时,给他们选了三篇文章,包括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杨雯《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潘晓霞《温和通胀的期待——1935年法币政策的出台》。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系统阅读,师生在这方面能够深入理解,远比停留在原题要收获得多。

高考試题的的设置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真正体现了导向教学、映照现实的高考立场。因此,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不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还是高考导向的意义,都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将能力训练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品格教育深度融合。2019年,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和建国七十周年,这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深化历史理解,而且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契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2019年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除此之外,一些时政热点如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是高考着重关注的地方。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要围绕这些关键词,从史学角度出发寻找新材料,命制新问题。同时,还要围绕一些时政热点,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科学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J].文史哲,2009(1).

猜你喜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精选 精讲 精析
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论高三历史科备考的学法指导及学法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