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旅美纪行的跨文化研究

2020-03-22 09:34葛文峰

葛文峰

吕碧城旅美纪行的跨文化研究

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吕碧城是近代著名的皖籍文学家,她旅居欧美10余年,以游记文学闻名民国文坛。吕碧城的海外之行始于美国,先后两次旅美而创作的纪行文学奠定了其欧美游记文学的基础。她以跨文化的视角、“亲和”的态度,感知美国社会风物与文化,又能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剖析。吕碧城笔下的美国,充满异域情调,又被中国文化关照。吕碧城的旅美纪行是东方中国与西方美国文化互鉴中的镜像,也是近代中国海外游记文学中跨文化书写的经典。

吕碧城;旅美;纪行;跨文化

吕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原名贤锡,字遁夫,又字圣因、明因,皈依佛门后号宝莲居士。除办刊编报、投身教育、倡导护生以外,吕碧城以南社女词人闻名,工于文学创作,有《晓珠词》《信芳词》《雪绘词》等词集传世,另有《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散文集,以记其域外行踪。吕氏资产颇丰,终生未嫁,言行前卫、时尚,加之才华横溢,一生经历波折起伏而丰富斑斓,而有“民国才女”“民国第一奇女子”之誉。关键词“才女”与“奇女子”,实指吕碧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内走向海外的文化身份嬗变轨迹。

对于吕碧城的欧美旅行,已有著述中多为简略记载。诸如若干工具书中的相关内容如下:《中国妇女名人录》(1988)记云:“(吕碧城)1918年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后再次周游世界……1939年由瑞士回香港定居。”[1]99《二十世纪中国诗人词典》(2006)记曰:“(吕碧城)旅居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欧洲移居香港至病逝。”[2]122只有《新安人物志》一书略有举例:“(吕碧城)中年开始周游欧美,登伦敦堡,泛舟建泥湖,踏访罗马古城,观瞻旧金山,吟唱之余还有不少著述。……可谓融贯中西、通博古今。”[3]166文中“吟唱”是吕碧城的海外新词,而“不少著述”则是她的游记散文。然而,吕碧城的域外周游,先“美”而后“欧”,吕氏以跨文化视野中的美国纪行书写开始,继而奠定了其海外游记文学创作的基础。

一、1920-1922:吕碧城初到美国的跨文化纪行

吕碧城原计划于1918年赴美游历,不幸身染时疫,治疗、修养数月。直至1920年,她的赴美计划方才成行。是年9月登船,历时一个月,抵达美国旧金山。1921年,游学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美术,辅修英语。1922年4月,由加拿大启程,途径日本横滨回国。

吕碧城将在美国的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游美杂谈》五则,连载于《地学杂志》和《申报》。初次抵美的吕碧城对于美国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尤其对迥异于中国的美国习俗颇感兴趣。她的游记中记录了美国人喜饮冰水、服饰打扮、节日等情况。她一方面对异域风情充满新奇之感,另一方面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加以评析。

赤膊妇女可见于晚餐会,跳舞场等,轻绡一幅,仅束其胸,背膊几乎全袒,显其玉雪,如《洛神赋》所谓“皓质呈露”,非若吾国之车夫苦力,赤膊如酱鸭也。日间街衢往来之妇女,衣裙极短小,袖不蔽肘,裙仅及膝,自矜时式,似欠雅观,殆文极而野欤。[4]88

吕碧城在摩登都市上海经商,资产丰饶,她着装打扮极为时尚新潮,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裕阶层的衣着近似。当看到美国妇女“赤膊”于公共场所时,她仍旧感到诧异。在民国初期的中国,女性服饰保守,没有“背膊几乎全袒”的现象。吕碧城将美国女性“赤膊露背”的情形与中国的车夫苦力进行类比,更引用曹植《洛神赋》诗句“(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比喻她们的“显其玉雪”,略显吕氏的戏谑之意。对于美国女性日常穿着短裙出行,吕碧城更是直接进行批评,斥其不甚雅观,有碍观瞻。尽管吕碧城在国内以前卫的女权主义者身份而闻名,但是在对待女性衣装举止方面,仍持有传统的文化思想。这体现了吕碧城在文化思维方面不可能与中国旧时代完全割裂,进行彻底的革命[5]147-166。

第一次到美国的吕碧城,对于美国的自然风光多为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没有留下太多印记。相反,美国的社会文化成为她极度关注并深刻思考的内容。吕氏毕生倡导女权,殚精竭虑地追求人类权利平等。1920年代初期的美国,其社会思想的文明程度高,尤其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美国学龄儿童免费入学公立学校,部分大学“亦可自由入学,其教育普及之盛,为世界冠”[4]85。吕碧城洞察到当时的美国对于婚姻立法的进步性,保障妇女权益。比如严禁重婚,违者依法论罪。两相比照,她反思中国法律对待婚姻问题的荒谬:“吾国现行法律,亦禁重婚,但妻妾不以重婚论。……此等滑稽法律,不堪为外人道。”[4]85因为妾室地位低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妻”,故而娶妾在中国不被认定为重婚。在观察到美国女性群体内部权力平等的吕碧城眼中,将女性社会地位以妻、妾进行等级划分的作法极为荒诞不经。吕碧城也指出,在美国旅馆等公共场所,男女有别的社会禁忌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中国。

美国法治完备与公民自觉也让吕碧城看到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她记述了美国汽车驾驶礼让行人与上海交通的肆意违章,感叹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交通“盖华人之生命贱,仅可蹂躏之耳”[4]90。又提醒环球旅行者进入美国,当注意公共卫生,譬如随地吐痰的不雅行为,如果发生在纽约的地铁中,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罚洋五百,或监禁一年,或罚款与禁锢并行。”[4]90她还发现美国社会的文明还体现在市民均衣冠整洁,即使是道路行人也衣装正式,罕见衣装不整之人。公共场所也不见人群的高声喧哗,保持安静的氛围。反观祖国,吕碧城不仅一一针砭时弊:“回忆故国,每值暑季,贩夫走卒,多赤膊跣足。……(此间街市)不若祖国之市声,杂以喧哗也。……至于法律保障之严密,则非局外人所能详述云云。”[4]90-91

吕碧城在美出行旅游,经常依赖商业旅行社,一因各种招揽游客的车船便利,二因有导游陪同,讲解详尽。某日,吕氏随旅行团游历各海港,见现代化铁桥雄伟壮丽而感叹美国强大的财力。又因此触及20年前的“庚子之变”故国备受欺凌的伤心往事:“兵舰六艘,英法美各二,直驶扬子江。……悉冲毁之(江中民船甚多),破裂声及啼哭声一时并作,情景甚惨。”[4]92

吕碧城对美国的感知中肯而客观,既认识到美国进步发达的一面,也发现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情形。她清晰地观察到黑人在美国社会备受歧视的窘境。不仅火奴鲁鲁博物馆展示有黑人的模型,即使在大都市纽约,黑人的生活更为困苦。依照美国法律,“如黑人往餐馆,而馆中不纳者,按律罚洋五十元,可知法律平等”[4]93,但是现实社会中,黑人遭歧视比比皆是。吕碧城在哥伦比亚大学餐厅,亲历白人学生宁可站立等待座位、而不与黑人同桌进餐的事实。吕碧城自嘲,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念若面色再加深一层,则殆矣”[4]93,会遭遇同黑人一样的不公平待遇。她还发现,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也遭到不公正对待。同为亚洲人,印度人加入美国籍较为容易,“但中国、日本、高丽之人,无论诞生于美境或居住满五年后,均不得入籍,其格于黄白之种界耶?”[4]94吕氏推断,在加入美国国籍方面中国人所受到的区别对待,其原因为中国人奉行“多妻主义”。

首次旅美的吕碧城也经历了疾病的困扰,在美游历曾因病耽搁,而宅居旅馆休养。期间,她以日记体的方式,记下了《纽约病中七日》,也成为她域外游记中特殊的一笔。从1921年7月9日至15日,病中的吕碧城在日记中除了记述若干他乡日常琐事之外,读书看报是她的主要消遣方式。饶有趣味的是,身在海外的吕碧城,仍然阅读中国报刊,关注祖国的消息。《礼拜六》盛行于民国早期,在海外华人社会也颇为流行。身在美国的吕碧城手中有《礼拜六》多册,以便阅读。从《礼拜六》第122期的吕碧城《美洲通讯》可知:“病中辍学,蒙赠之《礼拜六》多卷。前因恐伤目力,阅未竟而束之高阁者,乃复取而读之,益触乡思、病榻无聊、凄绝家国身世之感。”[6]26-27患病第一日的吕碧城写道:

七月九日,病了。晚间睡的很早,就是不能睡的着,于是把床上的电灯开开,拿几本《礼拜六》闲看。那插画里面有《宋园鬼影》一幅,看着可怕,毛发都竖起来。可是我想这是摄影的人故弄手术也,不足信。[7]26

只身一人的吕碧城百无聊赖,加之身体抱恙,只有翻阅消闲杂志《礼拜六》打发时光。她所言的《宋园鬼影》是当年《礼拜六》第106期的插图《宋园外之怪影》。图下注释曰:“三月二十四号,有娄王二君,游于宋园附近。丐其友摄一影。翌日,晒视则车旁多一影。似一曳裙之妇,或以为鬼,姑存之。”[8]3实指春游诸君摄影中惊现幻影一事,“或以为鬼”,为吸引读者的举措。《礼拜六》第111期仍刊文《宋园鬼影记》,对此事经过进行描述详记,文末甚至总结:“今春偶游野外,得摄鬼影一帧。以亲历有据,爰濡笔识之。俾世之好灵魂学者,共研究焉。”[9]52-53

于消闲之外,吕碧城对祖国局势多有关注,7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

这天晚上,接到由中国寄来的报纸,拆开看看,国事几乎糟的不可救药,纷乱如麻。我看看都烦厌了。……看见寄来的报纸,才又想起来,我年来旅居繁华世界,别人猜我酒绿灯红,乐不思蜀了,谁能知道我家国的隐痛,已是疼心刻骨呢?……他日出(国)门一步,遇见外人,才知道我国的地位,在世界上卑微到何等!感触有多深!诸公固然自己身受不到的。……我这话真可谓流涕陈词,言尽于此了。提起国家事的事来,来日大难,我这支笔也不能再往下写去了。[7]35-36

在亲自接触到美国的自然景观之后,吕碧城对美国的经济、社会发达情形也感触极深。反观祖国的战乱纷争与故步自封,吕碧城内心“已是疼心刻骨”。尽管她依靠自己经商所得而周游海外各国,生活奢靡,以致被纽约上流社会呼之“东方公主”,但是她对故国的担忧与痛心,在游记中也多有流露。

1922年4月,吕碧城由加拿大转道日本横滨回国。时值英国王子华尔士访问横滨,英日外交场面宏大,盛况空前。吕碧城借机游览,感慨外事活动中的横滨“重阙排云,华灯夺月……气象严贵,恍见东方古代文明,令人生异感”[7]37。虽然吕碧城对于日本的古老文明持有敬意,但是对当时中日微妙关系的日本社会,并无好感。尤其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备受列强掠夺,日本以所谓“二十一条”压迫中国。在1921年底至1922年年初的华盛顿会议上,美日角力,重置远东国际秩序。中国提出的中日“二十一条”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中日矛盾依旧突出[10]115-118。在这种情况下,横滨某少年仰慕吕碧城而主动留下名刺(名片),以便日后联络。吕碧城对他并无好感,遂在登船返舱时,将名刺投掷海中,默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余某某,不友其雠。”[7]38出手吕碧城意料,二年之后,她梦魇之中,收到该横滨邂逅少年送来她遗留在日本的行李箱。在梦中,吕碧城的母亲因此严厉斥责她,并将箱中物品“一一掷于地,一物一詈”,家人对此也是“或努其唇,或嗤以鼻。鄙夷之情,有甚于语者”[7]38!由此可见,横滨邂逅某少年虽然仅为吕碧城美国旅行返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在“国仇”的影响下,却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心绪平复之后的吕碧城对此事慨然回忆道:“嗟乎!人事沧桑,瞬息万变,而余当日以国雠为芥蒂,殆犹未参佛氏戒嗔之旨欤?”[7]38

二、1926-1927:吕碧城再到美国的跨文化纪行

1926年9月,吕碧城启程赴美,再抵旧金山。1927年初,从旧金山赴纽约,途中过洛杉矶,观动物园、好莱坞。然后去亚利桑那州大峡谷。2月,由纽约乘奥林匹克号赴欧,抵达巴黎。3月《欧美漫游录》草成,以美国见闻开篇。在短序中,作者称:“予此行只身重洋,脩然遐往。自亚而美而欧,计时周岁,绕地球一匝。见闻所及,录为此记。”[11]31

甫抵旧金山,吕碧城便慕名前往参观以千年古树闻名世界的“穆尔国家森林纪念地”(Muir Woods National Monument),并作《三千年之古树》。吕碧城乘车前往途中,发现司机为女性,兼为导游,甚至邀请她协助驾车。吕碧城以“予曩曾驾车肇祸”拒绝,回想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掌握驾车技术的并不多见,而“彼邦(美国)女子皆谙驾驶之技矣”[11]32-33。在目的地,吕碧城亲眼所见世界上最古老的红杉树“总统先生”,目前树龄已有3200余年,即吕碧城口中的“三千年之古树”:

其树又名红林Red Woods,因其内质色绛,外观仍绿也,树干挺矗,高拏云表。博物家察其皴纹,即核知其寿。根多十余株,珠联作圜形,径口约百余尺,其巨可知。殆原干已朽化,嫩条所茁,皆成巨材。[11]32-33

吕碧城在上海时,经常出入影院,观看美国电影。借旅美之机,她造访世界电影中心之地好莱坞。好莱坞的美景令她流连忘返,并加以详实记录,她自叹“恨吾笔不克曲状其美,但无好阿之辞,皆纪实耳”[11]35-39。吕碧城在游记中记录了许多著名影星的住宅,涉及到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罗克(Harold Lioyd)、柯根(Jakie Cogan)、巴莱难格丽(Pola Negri)、爱琳·立舒(Irene Rich)、范朋克(Dougias Fairbanks)、范伦铁瑙(Rudolph Valentino)等当红明星。譬如她笔下的爱琳·立舒住宅“白屋偏张绿色窗棂,幽倩娟雅,不似演‘少奶奶之扇子’(Lady Windemer’s Fan)时之骚辣也”[11]35-39。立舒主演的英文电影《少奶奶的扇子》上映于1925年,由吕碧城陈述可知,她在参观立舒住宅时距该片公映不过一年有余。而且,立舒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给吕碧城留下“骚辣”的印象,而其住宅则幽倩娟雅,表现出吕氏对立舒高超演技的肯定。

吕碧城又游至亚利桑那州的“大坎宁”(Grand Canyou),即今日的大峡谷国家公园,给她留下了“该处风景奇丽,而名最著”的印象。山顶的旅馆外部朴质而内部设施精美,尤其是房屋的建筑均取材于当地,栋梁全为松树原木,不加雕饰,古朴自然。这让参观至此的吕碧城顿觉“画意诗情,悉资游兴”。屋内悬挂灯笼,与窗外山顶积雪相映射,又有东西两壁配有长枪古剑、羚鹿犄角,人文情趣与自然事物融于一室。吕碧城感慨“镕侠情美感于一炉,极其能事矣”[11]40-41。吕碧城目之所及,“大坎宁”山峦形势独特,多为方形、三角或六角形,类似人工筑造。她登上某山中平坦之地,乘车小憩,又做便利之游。至崎岖山路,又有当地人出租骡马,供游人骑行,别有兴致。吕碧城不禁感叹:“嗟乎!予不乘马,已十年矣。曩客京华,尝揽辔于颐和园南苑等处,然亦只能驰骋于辇道。矧久习偷懒,安能再试于险巇万仞之间,惟望洋而叹耳。”[11]40-41回想自己曾经策马驰骋于京郊的经历,而今置身美国的“大坎宁”山中,却无勇气再次放马山峦,吕碧城的失落之情露于笔端。在“大坎宁”,吕碧城还观看了“美利坚土人”——红种人的舞蹈表演。“美利坚土人”即印第安人,对于他们“丧其全境而奴于白种”的历史,吕碧城深感遗憾与同情。她发现印第安人肤发与中国人极为相似,又有当时的科学报道称美洲印第安人即来自东亚的中国人,吕碧城“今观此益信矣,而予重有感焉”[11]44。

吕碧城游山之后因所购火车票有误,辗转三日方才抵达芝加哥,再赴纽约。然而这两处名城非吕氏首次过访,“皆旧游之地,雪鸿重印,不无眷恋,然俗冗无足记述,姑于此记从略焉”[11]45。

1927年2月22日,吕碧城从纽约港启程,乘坐“奥玲匹克”(Olympic)邮轮赴欧。邮轮航行在大西洋途中,吕碧城曾做一梦,梦中美国影星范伦铁瑙持名片拜谒吕氏:

风浪激簸,竟夕不能成寐,仅曚眯一霎,忽睹一欣秀之影,闪入舱中,则范伦铁瑙也。手持名刺谒予,其片较普通式略大而方,纸作浅蓝色,印以深蓝墨胶之字。凸起有光。于姓名之上,列小字一行,为音乐教师。[11]47-48

足见吕碧城游览好莱坞时,参观范伦铁瑙住宅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结束了美国之旅的吕碧城开始了长达6年之久的旅欧生涯。旅欧期间,在英国伦敦的吕碧城从报纸上获悉范伦铁瑙病逝之后迁葬的消息,颇为感慨,遂填词《金缕曲》,以记其事:“曩予舟渡大西洋,曾梦范氏乞诔,今赋此阕寄慨,兼偿夙诺焉。”[12]112-113下阕词云:

征轺曾访鸣珂里,黯余春、碧桃零落,绮窗深闭。旧梦凄迷无寻处,消息翠禽重递,算吟债、今番堪抵。记取仙槎西来夜,荐灵风、倦枕惊涛里。残酒醒,绛灯炧。[12]112-113

范伦铁瑙因主演《四骑士》(1922)而蜚声世界影坛,成为女性观众追捧的国际影星。吕碧城以理性的态度评论“范氏以艺术成名,世人多慕其美。然貌亦寻常,美国中不乏其俦”[11]38。一年前,吕碧城在好莱坞参观范伦铁瑙旧宅,感叹其“古朴而郁闷,宜居者之不寿”[11]38。此番于英国再获范氏迁葬消息,联想到大西洋邮轮中梦见范氏“拜谒”,吕碧城思绪难平,填《金缕曲》一词唱吟,以词代诔,悼念亡灵,以便堪抵范氏“梦谒乞诔”之“吟债”。

旅居欧洲的吕碧城,又追忆当年旅美情形。具备深厚国学功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的吕碧城,并没有被异域文化所“劫持”,她始终坚持中外文化互鉴的跨文化视野,“所有西方的一切,都会在她(吕碧城)的心里、词中被东方古典文化诠释”[13]139-143。吕氏在纽约时,曾与凌楫民于隆冬出游,参观纽约港口“自由神铜像”,即自由女神像。1928年,时居瑞士的吕碧城补作《金缕曲》一词,以纪往事。词曰:

值得黄金范。指沧溟、神光离合,大千瞻遍。一点华灯高擎处,十狱九渊同灿。是我佛慈航舣岸。絷凤羁龙缘何事,任天空海阔随舒卷。苍霭渺,碧波远。

衔沙精卫空存愿,遍人间、绿愁红悴,东风难管。筚路艰辛须求己,莫待五丁挥斩。浑未许、春光偷赚。花满西洲开天府,算当时、多少头颅换。铭座右,此殷鉴[12]105。

女词人热情激昂地赞美了自由女神。上阕歌颂它的离合神光普照世间,乃至地狱黄泉,将自由赐予一切生灵。下阕转而强调自由的获得,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与争取。吕碧城善于援引中国古诗词名句、化用中国典故,以刻画西方事物。这种“跨文化的地景重构是用相似性的替代或是‘灵活对等’来完成”[14]23-39。在词中,“神光离合”出自曹植《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一句,指隐约可见的自由女神像。“衔沙精卫”源自中国“精卫填海”神话传说,“五丁挥斩”出自《华阳国志·蜀志》“五丁力士移山”旧典。“西洲”指北美洲。吕碧城以“精卫”“五丁”矢志不移的艰辛喻指美国获取独立自由的曲折历史过程。该词风格豪放、内容以中喻西,是吕碧城早期海外新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吕碧城先后3次旅行海外,寓居欧洲时间最长,多达7年之久。然而,她最初踏出国门,最先给予她西方世界全新印象的主要是前后2次美国之行。初抵异域的吕碧城,对美国景物与风情充满好奇,留下了深刻的异域印象。虽然1920年代的中美政治、经济、文化差距巨大,但是吕碧城笔下美国形象的塑造颇为客观、公允,她以“亲善”的平等态度和跨文化视角书写作为异邦的美国[15]168-179。这也为吕碧城后续的海外游记散文与纪行诗词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1]薛维维.中国妇女名人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德和.二十世纪中国诗人词典[Z].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中共安徽省徽州地委宣传部.新安人物志[M].徽州:徽州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3.

[4]唐建兵.吕碧城文选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5]刘洁.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吕碧城文学创作的矛盾性之解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147-166.

[6]吕碧城.美洲通讯[J].礼拜六,1921(122):26-27.

[7]吕碧城.吕碧城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8]编者.宋园外之怪影[J].礼拜六,1921(106):3.

[9]蕙堂.宋园鬼影记[J].礼拜六,1921(111):52-53.

[10]王雁.门户开放与特殊利益:日美对华政策的冲突与调和——以华盛顿会议上的“二十一条”问题为中心[J].理论学刊,2007(8):115-118.

[11]吕碧城.欧美漫游录[M].台北:英属盖曼群岛商网路与书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3.

[12]吕碧城.吕碧城著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3]吕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对吕碧城旅居海外词的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139-143.

[14]吴盛青.把沧海桑田作艳吟:吕碧城海外词中的情欲空间和文化翻译[J].现代中文学刊,2016(6):23-39.

[15]花宏艳.吕碧城游记中的西方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5(1):168-179.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Travel Literature in America by Lü Bi-cheng

GE Wen-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Lü Bi-cheng is a great writer in modern China. She had travelled to the Occident for more than one decade with her overseas travel writing well-received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Republic of China. Lü’s travelling abroad begins in America, her travel literature in U.S.A lays foundation for her occidental writing, mainly based on her double visiting America. From the cross-cultural and compatible perspective, Lü Bi-cheng perceives and analyses American scenery and culture in terms of Chinese culture. Lü’s travel literature in America is the mirror-image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eastern China and western America, is the intercultural classics of overseas travel literature of modern China, too.

Lü Bi-cheng; travel in America; literature writing; cross-cultural

2020-06-1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国皖籍才女吕碧城的欧美游记文学研究”(AHSKQ2017D74)。

葛文峰(1981- ),男,山东莒南人,文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翻译学。

I206

A

1004-4310(2020)04-0080-05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