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泥土

2020-03-23 10:51许俊文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弟妹们曾祖父庄稼

○许俊文

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那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几十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残疾,他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种,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种,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棒槌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与土地厮守的人,一生究竟能用坏多少张犁耙?用折多少根扁担?能播种和收割多少茬庄稼?这些庄稼也不知道它们多少辈子才能陪伴我们走过一生。这些问题好像谁都不能回答。有人在这块土地上只种了三五茬、十几茬的庄稼就撒手走了,而有人种了五六十茬、七八十茬后还在继续播种和收割,也有人虽然坚持种下最后一茬庄稼,但还没有来得及收割,就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他的土地和庄稼。

我们与土地和庄稼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分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分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的陪伴,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仍有一些庄稼似乎舍不得一下子走得太远,它们留在泥土里的残根,抽出零零星星的青苗(庄稼人叫作“次青”)来,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于是牛羊们走了来,吃几口,叫一声,吃几口,又叫一声。时令在它们的叫声中渐渐地深了。

解读

“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接着读下去。”人对泥土有着永恒的依恋。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在泥土上劳作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四五次了,可“每次都没有兑现”,他们离不开土地。收割之后的土地“坦然无忧”,“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土地在完成一次从播种到收获的使命之后,感到欣慰与满足。

猜你喜欢
弟妹们曾祖父庄稼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关于成长
我的家庭
有一种感觉叫不舍
我的曾祖父
分糖果
规则比压制更有效,不要再强求你家老大谦让了
稻草人的爱情
黑暗之光
黑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