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自由

2020-03-23 10:42陈蔚文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衣物孩子

○陈蔚文

“妈,我们去逛商场吧,”儿子乎乎月考一结束便向我提出,“我要买自己喜欢的衣物。”大概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对衣物越来越有自己的眼光与想法。进入初中后,个头儿猛蹿了不少,读初二时,他身高已有173厘米,完全是个大男孩了。喜欢《中国新说唱》节目,喜欢街舞,喜欢包括日料在内的一切美食,喜欢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当然还喜欢酷帅的衣物。

“你的衣物我做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意愿去打扮他。对他的人生,包括着装,我只有建议权,接不接受还得他说了算。其间当然也有博弈。这过程中,我在一点儿一点儿说服自己——你忘了你在童年、少女时期是多么渴望新衣吗?你忘了母亲按她的意志非让你穿不喜欢的衣服时,你的难受劲吗?有审美眼光和爱美的愿望,原本是好事啊,为什么非要把它与其他美德对立起来?

我曾经在某小说中写过一段——

她的整个少女时代,是较为黯淡的。母亲在县卫生所工作,长年穿白色工作服,这为她极少买衣服提供了借口,她也不怎么给女儿买。吕美红一提要添衣,就会引来母亲一通喋喋。吕美红有限的衣服多半是女亲戚们淘汰的,高中时表姐给了件暗红色灯芯绒外套,挺好看的,只是一边肘部快磨破。吕美红剪了两块黑色圆布,用粗针脚的暗红明线缝上,旁人倒以为衣服是特意这么设计的。大概因为物资匮乏,她对衣服的心思绵延不绝,似乎要弥补从衣物中受到的伤害——她从没告诉母亲,中学阶段因穿得差,她不仅被女生奚落,还在一次校运会上被男生嘲笑。那次要求集体穿白衬衫黑裤子,她的白衬衫是用父亲的旧衣改的,男式衬衫领。黑裤子短了一截,吊在脚踝。

小说情节是虚构的,但多多少少有我及我那代人成长的影子,虽没有主人公这么凄惨,但母亲确实是不怎么给我们买新衣的。父母那代人,把勤俭朴素奉为最高美德,这不仅是囿于经济条件,更是出于一种观念:爱打扮不是件好事,会分散人们追求理想的精力,乃至会使人变得轻浮。

姐姐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从事城市规划以及景观园林设计等工作,我则从事文学创作。这些都是有关艺术的工作,但老实说,在成长中我们并未受到多少此方面教育,多是后来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自己补课。

乎乎小时,因为我对文艺的兴趣,故而在美育方面还较为注重。比如,和他一块儿看各种制作优秀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系列、《冰河世纪》系列、宫崎骏系列……还有那些非常有艺术气息的动画片,如《凯尔经的秘密》。水彩与壁画风格的镜像,连海盗杀进凯尔斯修道院的场景都很唯美,加上悠扬的爱尔兰配乐,整部动画片包含了梦、自然与诗性。在富有灵性的画面背后,兼有宗教与救赎的庄严——当然,对于当时5岁的乎乎来说,他暂时还不能领会,但片中灵逸的美与音乐他已完全能感受。当影片结束时,乎乎说:“我还想再听听这音乐!”

受这些点滴启发,美的种子就这样被播种在乎乎幼小的心里。这颗种子发芽、茁长,然后他对文具、衣物等也开始有了要求,且品位不俗,挑选的物品的确不错。

然而,我仍会受到儿时父母对我的影响,常对他施以“追逐物质”“心思不在学习上”的批评。但回头想,一个进入青春期后主体意识渐强的孩子,爱美之心萌发也是自然的啊。我自己也热衷美的事物,不是吗?为何就不允许他追求呢?

长久以来,美育是被忽略的。家长们都拼命致力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准确说,是成绩的起跑线上。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参加各种课外班和刷题上,美育上有的近乎空白。

教育家孙瑞雪说过一事:儿子同学给她讲了则无聊的冷笑话,并说自己还有很多这类笑话。她让这位同学看宫崎骏的经典动画《天空之城》,电影画面与意识都很美,但这孩子看一会儿就不想看了。

“那一刻我明白,他(儿子同学)的内在没有被唤起感觉,他体验不到精神生活的愉悦……如果孩子生命中关于精神的这部分是沉睡的,情感和精神的生命没有被唤醒,那么有些美好而滋养的东西他是无法感受的。”

美育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它是餐桌上摆放的好看餐具,是墙壁上悬挂的画,是周末的一场音乐会,是对花木鱼鸟的欣赏,也是一套搭配和谐的衣物。

曾经,家长们的信条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类的话语,艺术如果不能当作饭碗,那么它是无用的、虚无的。然而,今天这种观念早已被颠覆。教育部已正式发文全面支持艺术教育,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高考,重点放在音乐、舞蹈、美术等兴趣特长上。

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才华横溢、精通学术,也很难获得更丰富、更有趣味的人生。人生实在不是只有“事业”这件事。只有对美有着感知与热爱,内心世界才会更丰盈。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终生。”我希望乎乎朝着这个方向行进。

曾经乎乎提出要买一副自己喜欢的耳机,我说家里不是有好几副耳机了吗,有一副还是名牌的。他说他不喜欢,他想要一副自己喜欢的。

我和一位在高校工作的朋友聊起此事,她告诉我,她很支持乎乎的愿望。曾经,她和上初中的女儿在日本旅行,当时她建议女儿买一副音质很好的无线耳机和一个蓝牙音箱,可女儿觉得贵了,于是买了那个音箱和另一副头戴式耳机。

回国后,女儿颇后悔没买那副无线耳机,念叨了几次。这次暑假,她和先生带女儿去英国旅行,行程购物单中重要的一件就是那副2000 多元的耳机。

“一副好耳机可以传出好的音质,让旋律变得更动人,还能减少对听力的损坏,我觉得挺值的。”朋友说。女儿热爱美术,在购买画具方面朋友一样不吝付出,理由是差的颜料有可能造成污染,在画纸、画布上的表现力也会打折扣。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不希望女儿用劣质颜料和画笔去亲近艺术。

朋友其实在湖畔小城长大,儿时的家境并不好,但她一直记得她父亲借钱买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那时正热播《射雕英雄传》之类的电视剧,孩子们常要去一户离得有点儿路的人家看。于是父亲借钱买了电视机。

这个举动对她影响深远,印证了“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她成了母亲后,延续着父亲的做法——支持孩子们的爱好,尽其所能地提供条件,让他们的身心成长不因物质而受压抑。

“消费”或许是代际差异中最明显的标志,它包含着消费观的差异。而如何消费又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

审美有一个发展过程——“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这一代家长中的一部分人可以“感知美”,一小部分人可以“欣赏美”,而极少数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很多家长本身对审美的认识粗浅,就更别提重视孩子的“美学教育”。甚至在孩子表现出对“美”的追求的时候,家长会说孩子“臭美”或者“心思不用在读书上,看你今后有什么出息!”之类的话。

其实,出息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不是与美的抵牾甚至对抗。一个具有好的品位的人,在他日后人生的许多选择中,这种品位都会参与进来,包括择业、择偶等等。而一个从小匮乏感严重的人,可能会被蝇头小利所收服。

“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得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心理专家李雪说。

这段话对我的影响也较大,我的父母便是那种不愿痛快给孩子消费的,这与他们成长的艰难有关,这种艰难养成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在经济条件富足以后,他们仍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克勤克俭地过日子。他们自己不擅于消费,也拒绝儿女为他们过多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习惯使他们失去了挺多体尝人生丰富与精彩的机会。

李雪还说:“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消费是需要学习的。从父母的观念与影响下走出,去正确地消费,也不给孩子传递制约和沉重感。

“妈,我想试下这件。”考试完的当晚,我带乎乎去商场。在五楼的运动品牌区,他指着那些品牌给我看,如数家珍,包括我从没听过的一些牌子。

他看中一件带鹰翅图案的黑色卫衣。老实说,我觉得这件卫衣太潮了。我说了看法,乎乎说:“妈,我们年轻人就喜欢这种时尚啊!”

我想,再坚持己见,未免显得像固执的老年人。我建议他再去看看阿迪达斯专柜,若没有合适的再来买这件。

乎乎同意了。

在我的童年、少女时期,父母是很少就衣物征求我的意见的。大人买什么,我就穿什么,哪能挑三拣四。而我不愿延续他们的做法。“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地去评判”,我希望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不被压制。

在阿迪达斯专柜,我建议乎乎试一件式样简洁、黑色连帽的外套。他穿上,果然很帅。经过考虑,他决定放弃那件潮牌圆领卫衣,买这件价格相当的阿迪达斯外套。

愉快地结束购衣。买了些面包和小零食,我们边聊边返程。这个秋天的夜晚如此普通,又如此温馨。

我想起我和父母几乎没有一起逛街购衣的经历,这未免是种遗憾。

但并非说,孩子的物质欲望要百分之百满足。这取决于父母的经济能力和意愿。心理专家说,有能力也愿意满足,无妨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对孩子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父母诚实,孩子即使得不到很多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原因,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自己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

我和乎乎约定,不反对他买喜欢的品牌,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等,但规定购买的额度,比如一年的置装费是2500 元,让他在这个范围内自行选择,添置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帽。

当然,我希望他对美的追求不限于衣物,而应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包括精神方面。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世上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追寻其奥秘、领略其魅力的事物。同时,物质与精神之美并不相互抵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们完全可以和谐共生,为人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钱会应所需而流动,没有匮乏感的成长为人提供了一种醉心于精神世界的自由!

猜你喜欢
衣物孩子
保暖的衣物
动脑筋,仔细看
女人衣物寄存公司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衣柜大变身教你衣物遁形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