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

2020-03-23 10:48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沈安澜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面人手艺人面团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沈安澜

临近过年时,秦淮河畔的繁华街道更显热闹,连掠过街道的寒风都感受到了喜庆的氛围,呼呼地欢笑着,每一寸土地上都挤满了聒噪的人,每个角落里都上演着喧闹的故事。

灯笼高挂,大旗招展。

打着中国风的招牌,路边摊上印着招财猫图样的手机壳正卖得火热,小贩眼中透着精明与喜悦;剪纸像面皮似的挂在竹竿上兜售,造型简单,任人挑选。文化与技艺的蛟龙曾在这里穿行,如今却藏进了地缝中。我慢慢地走,眼前只剩一片吉祥的红色。

在这弥漫着过年气息的闹市里,我又想起了那个身影。

又是一年举家团圆的时候。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老一辈坐在沙发上聊天,声音洪亮,小孩子也不消停,满屋子乱窜……

门铃突然响了,我去应门。眼前出现了一个身穿黑色夹克衫的老人,他瘦得像根竹竿,满头白发,脸颊凹陷,不见一丝血色,佝偻着的身子背着一个木箱。“走错了……”我刚开口。母亲急忙走上前:“呀,您来啦!快请进。”老人抬脚准备进门,发现自己鞋面的灰土,又战战兢兢地缩了回去。母亲给他拿了鞋套:“请进吧。”他方才进屋。他走过的地方,空气中都留下了一股酸面团的气味。客厅里的人立刻静了下来,满脸疑惑地看着老人。

我看着老人的箱子愣神儿,抬眼瞬间,正巧与他对视。他那眼睛里布着交错的血丝,灰黑的瞳孔中透露出一些期待。

他把箱子放在地上,从里面掏出一个大面团,小心翼翼地问:“喜不喜欢面人啊?”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又问了一遍,声音小了一点儿。一时心血来潮,我点点头。老人变戏法似的从箱子里拿出各种颜色的面团,其他孩子看到五彩缤纷的面团,也好奇地聚过来。老人的指尖轻盈敏捷,可落在面团上的每一个动作,又是那么踏实。平淡无奇的面团经过老人一番摆弄,化为一条金色猛龙,仰望苍穹,蓄势待发,仿佛试图冲破云霄。孩子们感受到金龙的气势,伸长脖子想一探究竟。老人张嘴就来:“做咱们这一行的,讲究几个动作,搓、捏、挑、画,一步都不能落下……”技巧很多,大到面人的五官比例,小到竹签的拿捏角度,这门传统手艺,从汉代兴起,一直传到今日,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老人教完了,可我们手笨,吭哧吭哧地胡捏,老人又挨个儿指导。

大家都不肯放弃,好似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牵引着,沉浸在一种不同寻常的喜悦之中。直到母亲吆喝一声“吃饭了”,我们方才停手。

老人吃完饭,道了谢,恭恭敬敬地走出了门。出门时他回头,很有精神地说:“捏好的面人要放在阴暗处,不要暴晒,否则面团会掉下来的。”说完,他才下了楼,在楼道一个转弯,就不见身影了。

奶奶问话了:“这大过年的,为什么请个陌生人来家里呀?”母亲回应道:“爷爷是个捏面人的高手,六七十岁的人了,孤身一人挺可怜的,过年请他到家里来吃顿好的。唉!现在的手艺人,生活是越来越艰难了……”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时至今日,秦淮河畔熙熙攘攘,画舫中的点点灯光,好像撒在河面上的星星。民俗博物馆前聚集着一群人,我一瞧,竟望见了那个手艺人!他一袭黑色长衫,红光满面,嘴角微扬,宽大的手掌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得很,捏着小小的面团,再用竹签轻轻一挑,顷刻间,一个亭亭玉立的嫦娥便跃然于指尖,正是“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众人惊异,赞叹连连,甚至争抢着与这位大师合影,还有人在一边左右端详,探究这面人的捏法。

在大师身旁,立着这样一块牌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忙活间隙,老人抬起头,用灰黑色的眼睛扫视了一圈,笑着说:“现在,走手艺这条路,可是走对咯。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是我们将其传承下去的支柱啊……”说着说着,老人的笑容愈发灿烂。

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不会因为手艺人老去而消逝。我始终相信,这条传奇的匠人之路,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看到老人的舞台搭起来了,文化与技艺的蛟龙,腾飞于舞台之上。

点评

文章主要讲的是“我”与一位手艺人相遇的经历。这位手艺人先是受到冷落,后来受到欢迎,促成这种变化的是国家和社会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文章注重气氛的烘托和人物的刻画,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细节生动,比如老人进屋时因为担心自己鞋子不干净而“战战兢兢地缩了回去”。这种细节在表现出手艺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同时,也反映了手艺人的高贵品性。(张照生)

猜你喜欢
面人手艺人面团
面团小蛇
A new beginning
跟踪导练(二)(3)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孙空空 捏面人
猫面团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举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