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月儿圆 赏灯狂欢“闹元宵”
——元宵节民间习俗文化综述

2020-03-23 01:07
工会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闹元宵正月十五习俗

前言:

春节刚过不久,在大地回春的正月十五夜晚,我们又度过了代表团圆吉祥、喜庆欢乐的元宵佳节。元宵节不仅是中国春节里最后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民间性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有固定时间指向的第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都备受中国人的重视。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十五的汤圆甜又甜,十五的鞭炮响响响,点着烟花把歌唱,十五的灯笼亮亮亮,拿着火烛把迷想。”这首流行于江南的 《十五元宵》民谣,道出了元宵节欢乐的气氛。

那么,元宵节到底是怎样一个节日?它又具有哪些内涵和现实意义呢?

正月十五上元日 月圆之夜寄团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春灯节或灯节。

关于 “元宵节”节名的来历,在当今民俗界主要有如下解释:传统中国把农历一月称为 “正月”,正月也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 “夜”也为 “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抬头望明月,低头是故乡”,民间社会和文人墨客为寓意家人团圆、寄托乡愁,所以给这个美妙的正月十五命名为 “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寄予欢聚团圆、追求吉祥、倡导喜庆的 “吃宵观灯”习俗为主。千百年来,从元宵节节俗发展至今,形成了 “扭秧歌、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赏花灯、品元宵、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历史走到今天,在漫长的节俗发展中,当今的中国民间春节,则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把吉祥大年往往当成春节起始,而把团圆元宵节当作春节的收尾。中国民间春节一般由 “过小年、过大年 (除夕)、送年、过十五 (元宵节)、送十五”组成主要节俗。其中,各地民间也夹杂许多小节,中国民间习惯重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习俗,有 “正月十五没出年”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中国大年作为 “吉祥节”,而正月十五月圆时刻的元宵节则是 “祥和节”。所以,从一定意义看,元宵节也是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据考究,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武帝时,“太一神” (即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创建 “太初历”时,也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在汉文帝时,便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那么,元宵节的节俗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元宵节的起源和由来问题,目前说法各异,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纪念说。传说汉文帝时是为纪念 “平吕”而设立的节日。说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发动政变,史称 “诸吕之乱”。齐王刘襄于正月十五彻底平定后,刘邦之子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迎来太平盛世,文帝便把平息 “诸吕之乱”日,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二是起源于中国祭祀习俗 “上辛日”。中国古代正月上旬有祭祀传统,规定农历每月的第一个祭祀日为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第一个辛日为上辛日。其中每年正月的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唐代杜佑 《通典·礼序》里说: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致敬鬼神,蜡为田祭。”是为吉礼之一。在 《礼记》里也规定郊于建子月,用辛。另据分析,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 “太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到了清朝,清沿古制,每年正月上辛日也于南郊举行祈谷以求丰收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如国家有丧事等,则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于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举行。

三是来自宗教之说。其一,来自道教: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 “上元节”。根据中国道教文化,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其二,来自佛教:考究认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月圆这一天 “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 “元宵”民间习俗。

四是来自民间传说。其一为 “天帝的女儿”的传说。传说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有一只神鸟迷路而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偷驾祥云到人间传递消息,人间便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骗过天帝,避免天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纪念这日子。此外,还有“青龙”的传说与 “东方朔”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与中国年的起源传说大同小异,都是借此传播正义、讴歌善良、鞭挞邪恶,以此传述元宵节的起源。

五是来自宫廷文化。说是建隆元年的元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上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宋太祖惊喜问身旁大臣李昉: “人物比五代如何?”李昉即答: “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赵匡胤顿欢便即下令,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正月十五上元节之事这个法定节日就在两宋成为惯例。

对于以上五种对于 “元宵节”起源的观点,是否科学可信,笔者也很难准确判定。但笔者认为,从历史、科学和社会人类学民俗角度看,元宵节的起源,或许是在正月里众多民间纪念、祭祀、宗教、纪年、历法、庆典等综合因素与民间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在长期的节俗发展中,彼此兼容、融合后,经过文人墨客的二步精雕推动下,通过长期社会生活习俗的积累而形成今日的元宵节。从观察节俗和名称解字,笔者认为,其主要来源因素:一是脱离不了元月和月中之因;二是脱离不了宵夜之古解;三是脱离不了圆月之寄托。从元宵节的食品看,汤圆也好,元宵也罢,形状圆形,与圆月寓意相同。元既是头、首、始之意,又同 “圆”,而元与圆又同音,这与正月十五月儿圆的寓意是一致的。可见,在一元复始,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正月十五,以 “扭秧歌、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赏花灯、品元宵、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形式,过一个喜庆祥和、追求团圆美好一年开始的元宵节,以迎接大地回春,寄托心愿,这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佳节习俗多 赏灯狂欢闹元宵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据考究,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到明代过节习俗更是超长,一般自正月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送十五的夜里才落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百戏”内容,但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资料考究,在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便有点灯敬佛的做法,也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形成了元宵赏灯习俗。到了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而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 《隋书·柳彧传》里记载: “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 “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隋书·音乐志》这样描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代刘肃 《大唐新语》记载: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在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到了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并发展成为宋代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宋代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可见,自隋、唐、宋以来,元宵节赏灯盛极一时。

从元宵节诞生发展至今,综合来讲,节日习俗有两个特点,形式上一个 “闹”字,内容上一个 “多”字。

“闹”字,表现出元宵节活动的喜庆热闹和欢乐;“多”字反映出元宵节活动的丰富多彩。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汤圆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叫 “元宝” 。元宵即 “汤圆”,是以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越来越多。

一是闹花灯和猜灯谜。闹花灯,即节日期间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其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在山西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 “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传统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耍龙灯和舞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 《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 《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三是踩高跷和舞狮子。元宵节期间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 《列子·说符》篇: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而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划旱船、扭秧歌、舞中幡、耍大刀等元宵民间艺术花会活动。

四是元宵节期间还有 “祭门祭户、走百病、逐鼠”等民间习俗。祭门祭户,即古代有 “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而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 “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此外,元宵节期间还有送灯习俗。也称 “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 “灯”与 “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在我国西南一些地区,元宵节期间还举办 “火把节”。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伴随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吃汤圆、观灯赏月、猜灯谜,举办游园会、民间花会等传统习俗仍在延续。

赋予时代内涵 丰富节日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已成为中国最富有魅力的中华民间传统节日之一。2017年中央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 “深入开展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而今的元宵节民间活动,在传承优秀的传统习俗同时,也赋予了许多时代节日内涵,让古老的元宵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气息。

从中华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和名称看,元宵节期间的民间习俗,都在表达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团圆、和谐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这就是元宵节的主元素和宗旨。它是中华吉祥节日春节过后,又一个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追求团圆、祥和和喜庆为主题的吉祥文化的传统民间节日,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和传承的佳节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等,许多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都具有它永恒的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反映我们这个民族追求 “吉祥、团圆、和谐”的美好愿望,具有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德、自强不息、爱乡爱国、和谐共生的节日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民间节日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不仅能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也可以寓休于闲、寓学于游、寓教于乐,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愿景、人生理想,更透露着一种文化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的元宵节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时代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节日属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本身具有多元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元宵节习俗在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走向了今日元宵节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节日趋势。

猜你喜欢
闹元宵正月十五习俗
闹元宵
闹元宵
正月十五夜
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找不同
莆田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