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析

2020-03-23 05:58赵清辉
经营者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对策

摘 要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思路和突破口。近年来,各行各业纷纷引入内部控制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深入推进建设实践,时至今日,其建设成果异彩纷呈。但整体建设水平尚无法与国际比肩,依然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甚至无法切实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对策,以期为现代企业强化内部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产型企业 内部控制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高压环境,很多生产型企业盈利空间逐渐缩小,生存发展空间也受到严重制约,从而激发了企业的危机意识,倒逼企业调整经营管理规划,寻求新突破以提升竞争力。基于此,很多生产型企业顺势而为,引入内部控制理念,实施内部控制建设,以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实现提升增效。然而,作为综合性、系统化工程,内部控制建设知易行难,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导致其实效性难以提升,也无法切实为生产型企业提升增效提供内驱力,使得很多企业陷入泥淖,一筹莫展。当务之急,客观梳理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作出对策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二、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一)专注于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建设尚未得到深化

现阶段,很多生产型企业多专注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期建立一套完美的制度范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部控制建设从制度入手毋庸置疑,但制度制定只是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起始点,其本质是梳理企业原有流程,在内部控制规范指导下实现流程再造,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现阶段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工作重点偏离的问题,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导致其内控建设流于形式,停滞不前,无法实现纵深推进,遑论内控效果。

(二)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建设受阻

绝大部分生产型企业属于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居于产业链中游,依存于上下游企业,其行业竞争性风险和行业依赖性风险较大,极易受市场和产品更替频率的影响,且面临较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总之,生产型企业自身具备风险因素多,风险系数高,风险管控难度大。但同时,很多生产型企业尤其是小微型生产企业,对风险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其风险识别、预测、分析和防范能力相对薄弱,通常身处风险漩涡而不自知,在市场博弈中如履薄冰。这使得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两大控制因素短板(即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即使在内控建设的其他环节取得亮眼成绩,其整体建设水平依然无法得到切实提升。

(三)现有信息化水平与内部控制建设需求不匹配

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涉及采购、生产和销售三大主要模块,且基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依存度较高。因此,生产型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可自动形成一個复杂的信息网络,经营管理本身对企业信息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内部控制建设是基于企业实际,实现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这意味着内控建设将对企业现有信息网络进行梳理、整合、重塑,并对企业信息的采集规模、信息处理效率、信息结果应用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生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显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建设的高标准,致使企业内控建设的信息技术支撑相对薄弱。

(四)监督评价不力,内部控制建设水平难以提升

现阶段,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尚且属于矢量化流程,整体流程设计相对粗放,且缺少必要的监督评价环节,导致其内部控制建设无法形成良性闭路循环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停滞不前,内控水平难以提升。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生产型企业无法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汇报、查缺补漏及调整改进,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风险因素和问题未能得到提前预测和预防,而是被累计于流程终端,进行“事后处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处理方式使很多问题错失了最佳处理时机,无形中降低了内控建设效率。

三、生产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调整内部控制建设重点,纵深推进内部控制建设落地

生产型企业目前应该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由制度制定移位到内部控制落地执行上,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建设深化,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效性。要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和优化,为内部控制建设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优化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时调整并扭转组织结构的冗员、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实现纵向垂直授权与横向分权制衡,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明晰岗位职权划分,避免无用作业,增强企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优化沟通机制,增强各部门及具体成员的合作意识与全局思维,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等等。还应该将内部控制理念内化为企业文化,将内控思维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总之,应通过完善内控环境,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顺利推进,使其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实效。

(二)加强风险评估,保障内部控制建设安全有效实施

生产型企业应加强风险评估,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应着手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并搭建集风险预测、识别、分析、预防为一体的,且具备实时监测功能的风险评估系统。要对企业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加大其风险管控力度,同时增设市场经营和行业风险管理系统,扩大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范围。并打通各系统之间的对接口径,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系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交换,自动实现风险因素的初步识别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将三项风险管理系统分别与新建立的综合型风险评估系统对接,通过综合评估系统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细化评估和二次归集,从而为内部风险控制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最终提升内部控制整体效率。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撑

生产型企业应继续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撑。要围绕企业的组织架构搭建信息沟通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中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实现信息高效传递、沟通和反馈,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对称;同时,要保证企业的行业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信息能实时流入企业的信息中心,通过信息中心智能化传递、反馈到相应的部门或层级,切实提升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效率。此外,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促进信息系统升级,使之能切实负载并高效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四)强化监督评价机制,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生产型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弥补内部控制建设的缺失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建设流程完整,使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趋于体系化,从而充分发挥其内控作用。企业应该在内部控制的基础流程中增设监督评价环节,以准确评估内控的有效性,并及时反馈内部控制过程中的缺陷和疏漏,给予改进建议,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内控流程的完善,使内部控制建设形成良性闭路循环体系,加强内控结果反馈和应用,从而实现内部控制水平螺旋式提升。同时,企业应建立单独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实时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精细化监管,将内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里,避免问题沉积,给内部控制建设带来更大的阻碍。

四、结语

生产型企业基于行业特征,自身风险因素较多,管理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要素缺乏精准掌握,导致其内部控制建设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因此,生产型企业应该基于控制要素,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依据内部控制规范要求,重塑内部控制的主干,完善内部控制的体系框架,有的放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实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从而助力企业突破困境,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作者单位为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作者简介:赵清辉(1985—),女,四川成都人,学士,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及涉税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文萍.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9(10):240-241.

[2] 李新年.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21):58-59.

[3] 王硕.对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8(06):48-49.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如何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实施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