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乡愁与相融”的突围战

2020-03-23 13:35陈萍
戏剧之家 2020年7期

陈萍

【摘 要】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因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经济文化交流几乎隔绝,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一脉同根的文化,从此海峡两岸,天涯海角,形同陌路。时光荏苒,这一湾海峡,终究割不断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在“一带一路”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下,本文拟聚焦两岸电影共同体的构想问题。

【关键词】两岸;电影共同体;突围战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090-01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式进步都是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成果,“经济共同体”的创建都包含有“文化共同体”的演化和发展。单从电影方面看,两岸电影人或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美学思想、创作理念的相互渗透、碰撞与融合,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由“乡愁”阶段向“相融”阶段的转移,“两岸电影共同体”的实体化建设再次成为了华人电影界共同企盼的心声。

一、电影人寻求共同的文化身份

因为有半个多世纪各自处于不同的环境,两岸文化也形成了各自特点,所反映在各自的电影语境的表现上就显得尤为突出:延续千年但在台湾得以传承的中华文化、1949年从上海转移到香港的海派文化、台湾本体与日本融合的日据文化、香港本体与英国融合的港英文化、澳门本土文化,再加上曾经被割裂,不断被修复的大陆中华文化,都在较长的同一阶段形成了“寻求新的文化身份”的追求,而这种不谋而合的创作背景与情愫,也终归让诸多的文化脉络都因“乡愁”而聚到了一起。

在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两岸三地电影机构和电影人都发现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政治逐渐放松、政策逐渐放宽的前提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开始出现一批融合三地电影资源的“华语大片”,像《英雄》《十面埋伏》《十月围城》《黄金时代》等。但是,华语电影繁荣合作的背后,却仍隐藏着忧患,这也是导致被寄予厚望且叫好又叫座的诸多“华语大片”,在国际市场反响平平:它既缺少一个共同的理念,更缺少一个贯彻其理念的核心,而归根结底是对于自身以及对方的身份认同。就像好莱坞电影诠释的是一个美国梦,而中国电影却表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梦”。

两岸三地合拍片以一种产业竞合的形式烛照至作为文化包容意义层面上的华语电影,而这一产业-文化的基本路径,恰恰是在新世纪后中国国家形象、共同民族和共同历史认同构建的典型样态。因此,要创作真正属于东方形象、东方声音、东方味道的大片,就不可能依靠某一个地区派出个别“匠人”进行单打独斗,“两岸电影共同体”,这是华人电影对于“大中华电影”理念的一次全面提升,更是实现东方电影突围的首要策略。

二、电影产业融合共同的资源优势

两岸电影人在以共同文化身份为本体,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多元一体、丰富特色的文化,这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而在此基础上,能把各自的优势资源捏合在一起,并达到最大化,融化为共同体的产业,则无异于为其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华语电影大片”是体现“两岸电影共同体”所衍生的电影产业融合共同资源优势的最显著表现。首先在资本运作方面,囊括了大中华地区在内的国际化融资;其次,电影主创更是涵盖了两岸三地华人电影精英,如导演有香港的徐克、吴宇森、陈可辛等,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台湾的李安、侯孝贤、朱延平等,而除此之外的演员资源更是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更为重要的是,发行将不再限于两岸三地市场,而是亚洲、美洲及其他海外市场变为同等重要。

另一方面,从硬件上看,世界电影的两大工业基地美国好莱坞(Hollywood)和印度宝莱坞(Bollywood)享誉全球,并因此在世界影坛树立地位,“建设全球华人自己的好莱坞”自然成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期望性口号。尽管建设中国“华莱坞”到目前仍处于一种大胆想象和局部试水阶段,但若能通过两岸电影共同体的融通、整合而加以建构,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电影联盟打造共同的艺术辉煌

正当两岸电影人,甚至亚洲电影人都踌躇满志、放眼天下,试图依靠雄厚资本大踏步进军国际市场的同时,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引发了“华人电影要团结,要联盟”的进一步讨论。

在今年的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初选名单里,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报名竞逐,3部华语电影皆在第一轮初选提名中落榜。严峻的现实再次为两岸三地电影人敲响了警钟:当我们沾沾自喜于台湾经验、香港技术、大陆资源协同运作并在大中华地区小有斩获,屡创票房奇迹时,国际电影学术界却并未打算给东方足够的面子,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华人电影需要走非常漫长的路。

从两岸电影人的“乡愁”到两岸电影共同体的“相融”,更加坚固大陆、香港、台湾的电影艺术与工业的“铁三角”关系,当然,两岸电影共同体的建构非一日之功, 它应该是一个随着实践和探索而逐步深化的历史范畴,需要一大批成功挖掘出华人电影符号的优秀影片综合体在大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认可,体现华人历史、华人传统、华人精神, 还需要拥有“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李道新. 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J].文学研究,2011.

[2]翟莉滢.包容性共同體——两岸三地合拍片三十年[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张鑫.浅谈“亚洲电影共同体”建构的符号意义[J].电影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