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意之对话:庄子“得意忘言”思想之浅说

2020-03-23 05:56赵萍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庄子桃花层面

摘  要:“得意忘言”是庄子重要的思想,所谓得意,实为得“道”;所谓忘言,强调不要执着于语言的刻意雕琢。庄子得意忘言思想表现出一个悟道之人的洒脱。

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

作者简介:赵萍(1979-),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1

“得意忘言”在庄子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夫之说:“庄子之书,一筌蹄耳。”[1]庄子在《外物》中以筌蹄为喻,详细阐释了“得意忘言”的内涵: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

庄子用荃蹄与鱼兔关系来比喻言意关系:荃是捕鱼的工具,蹄是捉兔的工具,人们运用荃蹄的目的在于捕鱼捉兔,而不是荃蹄本身,因此不必执着于工具,得到鱼兔便可忘记荃蹄;言意也是如此,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透过别人的语言通达言外之意,目的在于“达意”与“得意”,因此不必拘泥于作为工具的语言。这与孟子所说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3]的意思是相通的。

一、得意

所谓“得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得到语言所能传达的表层含义;第二个层面是得到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意,是言外之意,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而庄子所说的“得意”应当是指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悟“道”。这个区别很重要:

第一个层面的“意”是有形有名的,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是透过语言可以把握的。

第二个层面的“意”事实是指“意”之所随者“道”,而“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道”是无形无名的东西,不可见不可闻更不可言,一切可以诉诸感官而感知的言、意,都不是真正的“道”,庄子明确描述了“道”的虚无:“道不可言,言者非也。”[2]为了进一步说明“言——意——道”三者的关系,庄子在《秋水》中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

可见,庄子承认语言的基本功能,即表达事物的外在与梗概,这是“物之粗”;意是胜于言的,可以抵达物之精细处,这是“物之精”;然而“意”与“言”一样有其局限性,都无法抵达最高境界“道”,而“道”是不期精粗、深不可测的。可以这样总结言、意、道三者的关系:“道”在“意”外,“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更难达“道”。

那么这个虚无缥缈的“道”联系到文学是指什么呢?是文学审美的“虚境”:无言无意、神与物游、虚实相生。简单来说,是读者在欣赏一篇文学作品時,调动起已有知识经验、人生阅历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以崔护的诗歌《题都城南庄》为例说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两句,读者透过语音、平仄、节奏、意象获得“言”的审美,又通过“去年”与“今日”、“人面”与“桃花”的时空交错产生强烈的反差,“一个美貌含情、艳若桃花的少女映入眼帘,诗人欢愉之情溢于言表。”[4]读者也获得了表层的“意”的审美,体会到诗人的欢愉;后两句,桃花依然在风中含笑绽放,那位美貌少女却无影无踪,这种“重寻不遇”让读者产生深深的惆怅,这种情感体验依然是表层“意”的审美;如果读者没有止步于此,驰骋想象,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这首诗歌进行再创作,就会由实入虚,感悟到人生无常:也许不经意间会妙手偶得世间最美的事物,而当自己下定决心执着追求时却发现可遇而不可求。诗人讲的是自己的情感生活和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而读者悟到的是更多的意味,也许是命运、也许是人生,这便是“悟道”。此时读者已然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这便是“得意忘言”。

二、忘言

所谓“言”也应当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描述事物的“言”,是日常的语言;第二个层次是文字、音韵、修辞达到完美境界的“言”,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非日常的语言。庄子所谓的“忘言”是指忘记第二个层次的“言”,他强调不要执着于语言的刻意雕琢和玩味。

从读书的角度看,如果孜孜以求于语言的技巧,就会与“道”渐行渐远。而庄子厌恶一切手段和技巧,《知北游》讲了一个“忘言”的寓言:说的是一个名为“知”的人问道,先问无为谓,结果三问却不答,再问狂屈,狂屈说:“我知道,让我来告诉你吧。”但是将要说时又忘记想要说什么了。后来黄帝这样评价此事:无为谓不知不言,是真正得道的人;狂屈欲言,终于忘言,他接近道了,却没有真的得道。黄帝之所以称赞无为谓是真得道之人,因为所悟之道是不可言说的,语言无法巧夺天工,无为谓深知此理,其无知无言的样子正因为已经悟道。

这与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神似,诗人并非忘记如何说话,而是无法用足够完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突然悟到的人生真谛,这时,他发现与大多数人追求权力、财富、荣誉一样,用完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世俗所崇尚的东西?反过来看,既然心中已有真意,又何必拘泥于完美的语言形式呢?不如得意而忘言,表现出一个悟道之人的洒脱。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245.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772;620;45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15.

[4]黄河.庄子“言”、“意”关系的符号学分析与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J].曲靖师专学报,1997(3).

猜你喜欢
庄子桃花层面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庄子说》(二十二)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