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中的对比手法

2020-03-23 05:56张昕怡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奥赛罗人物性格对比

摘  要:《奥赛罗》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其出彩之处不仅是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人物间具有强烈的可比性。本文从奥赛罗自身性格的矛盾,卡西奥和奥赛罗不同的爱,以苔丝梦娜为代表的“善”和伊阿古为代表的“恶”的对比出发对《奥赛罗》的人物进一步分析,以观莎翁在人物塑造上的精细与巧妙。

关键词:奥赛罗;人物性格;对比

作者简介:张昕怡(1999-),女,汉,四川省成都市人,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师范)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

“四大悲剧”作为莎翁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一改前期的明朗乐观,他开始剖析权欲、剖析英雄。《奥赛罗》中他塑造了以奥赛罗为代表的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了他们与强大的邪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性斗争,以及英雄的毁灭与回归。

一、奥赛罗自身性格的矛盾性

奥赛罗的正直伟大、灵魂高尚贯穿了戏剧始终。

首先,他的本性上是个武夫,单纯天真,内心感性,充满了理想化的诗人气质。这种诗人气质也为他的性格赋予了激情,“人们无疑会发现奥瑟罗是莎剧人物中间最伟大的诗人。就连他最一般的日常语言也不乏诗意……”[1]

其次,他敢于直面冲突。无论是面对布拉班修的质问还是在公爵府议事厅面对诸多元老,他都十分坦荡,承认自己与苔丝梦娜的感情:“我带走了这位元老的女儿,这是真的。”即使在戏剧的最后一幕,他也直面自己的罪过,不伪饰不辩白:“我只请求你们在报告中如实反映这些不幸的事件,对我也要实事求是。”

奥赛罗的优点使他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关怀,莎剧学者G.W.奈特在《火轮》一书中说:“奥赛罗是一首诗,是一部多彩的、高贵的、和谐的音乐,是高贵人类的象征。”但是,越是极端的美越容易招引极端的恶,后期奥赛罗的转变是一切悲剧的爆发点。

“我要先观察才会怀疑……只要一证明了,那就连爱情和妒忌都一刀两断”,奥赛罗将军人的杀伐果断用在了爱情上,他相信证据,相信的却是伊阿古创造出的假证据。此时的诗人气质带给他的只剩下无限的夸张联想,他一看见草莓手绢在卡西奥手里就开始想象卡西奥是“如何用它擦胡子”,他带着确信妻子出轨的态度偷听卡西奥和伊阿古的谈话。这些都暴露出奥赛罗潜藏的性格特征:自大、莽撞以及缺乏理性。

奥赛罗前后期性格的对立是戏剧的悲剧性之一:与恶斗争时,善是如何被同化的。人是一切悲剧的主体,是善与恶的载体,而人究竟是走向上帝还是选择撒旦,则是悲剧关注的焦点。

二、卡西奥和奥赛罗不同的爱

卡西奥对苔丝梦娜的感情并没有直接地描写出来,但从卡西奥对待苔丝梦娜和碧恩嘉不同的态度上却可以看出来卡西奥的情感。面对碧恩嘉,卡西奥展现出的是一副浪荡公子哥的形象,他将碧恩嘉视作放浪的威尼斯女人,他不在乎碧恩嘉对他的痴迷,只享受肉体的欢愉,他从未想过承担责任,只是逢场作戏。但卡西奥对待苔丝梦娜却是节制和谨慎的,在伊阿古说粗话时,他会解释“你听到的是军人的粗话,不是文人的语言”;在求苔丝梦娜为自己说情时,他也尽可能小心翼翼,不做出出格的事情。卡西奥对待苔丝梦娜更多的是将她看作神圣的女神,高贵的夫人,不同于威尼斯女人的贞洁的化身。

奥赛罗对苔丝梦娜的感情在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我知道她爱上了一个经历过千难万险的男人,而我爱她却是因为她对一个历经磨难者的深刻同情”,苔丝梦娜爱上的是奥赛罗身上的故事,而奥赛罗爱的是苔丝梦娜对他的态度。奥赛罗将苔丝梦娜看作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对奥赛罗来说,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是他心灵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东西,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他要把它当作生命和荣誉一般来珍爱”,但他在这一段感情中却十分自卑,他介意“异乡人”的身份,所以他才会等到苔丝梦娜发出“喜欢”的信号时才给予回应,他才会不断强调自己的贵族血统和立下的战功。因此,他才会轻易得被伊阿古的谎言迷惑。

三、人文主义中“善”与“恶”的对立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长期压迫下,人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但人文主义打破了这种观念:在人文主义者看来,追求精神愉悦、欲望宣泄以及追名逐利,乃人之本性。于是,人文主义的“善”与“恶”从此衍生而来。

奥赛罗和苔丝梦娜代表的是人文主义“善”的一面:对于自由的追求是节制的;相反伊阿古代表的是人文主义“恶”的一面:欲望的过分放纵和私人情感的过度宣泄。

苔丝梦娜的“善”一方面表现在结婚前,她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不介意与奥赛罗的肤色之差,追随奥赛罗勇赴战场;另一方面在结婚后,她对于欲望的节制和身份的恪守:她是莎士比亚刻意要塑造的一个理想的、忠贞的“莎拉的女儿”,她严格按照基督教的妇女观,做一个完美的“圣经”女人,她不会违背奥赛罗的任何意愿,承受着奥赛罗猜忌下的野蛮怒火,就连最后死亡时也高声呼喊着“我没有罪,但却死了……愿夫君好。”

《奥赛罗》中丰富的人物群像展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众生相,人物间的对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莎翁对人物的观察和对事件的思考远远超出文本所能分析出的,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需要再探索。

注释:

[1]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张国强、朱涌协、周祖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39—142。

参考文献:

[1]徐稳根:《〈奥赛罗〉恶魔意象研究》,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4卷。

[2]刘莹:《试析〈奥赛罗〉中人物形象刻画》,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3卷。

[3]聶珍钊:《外国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奥赛罗人物性格对比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奥赛罗》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从文学理论角度看《奥赛罗》悲剧
论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