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疗队:青春出征,最美逆行

2020-03-23 06:07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3期
关键词:陈超隔离病房重症

郑晶心

2月13日下午,第七批江苏援鄂医疗队飞抵湖北。截至当日,江苏已累计派出2497名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他们与全国各地的驰援大军一道,决心拿下这场不能输的“战斗”。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骨干,潘纯、龙丹和陈超就是其中的三位。

医生潘纯:每天进入隔离病房,都是一场“战斗”

1月24日大年三十,潘纯接到通知,要为驰援武汉医疗救援做好准备。1月26日,接到指令的潘纯,火速从徐州老家赶回南京,乘坐13:38的高铁奔赴战“疫”第一线。

潘纯很年轻,出生于1982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他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潘纯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指令,他没有半点犹豫,家人也都非常支持他,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去吧,儿子,这是你的职责所在,早日归来!”

到达武汉第二天,潘纯就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工作。这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一。潘纯与来自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的张伟主任一起,共同负责五楼病区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工作。

每天早上8点不到,潘纯就从驻地赶到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查房、巡视患者、对重症患者进行呼吸系统评估、写医嘱……

每次进入病房,潘纯必须要从里到外,做好全方位的保护措施,防护衣和手套要穿戴两层,口罩、帽子、防护面具、鞋套等都要全副武装起来。如果在隔离病房进行医学操作,还要再加一层防护衣和手套。

很多人问潘纯:“每天面对那么多重症传染病患者,害怕吗?”潘纯总是坚定地回答:“当我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的时候,心里是不怕的!”他教人们以专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这次疫情,从而减轻恐慌情绪。

对于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是一项能够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治疗,是改善肺均一性手段的重要治疗措施,一般需要16个小时左右的俯卧位,然后再将患者翻身成为仰卧位,所以,潘纯每天的工作中有一项是为重症患者翻身。因为患者带有气管插管及各类引流管,翻身难度大,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为患者翻身,工作量比平常大很多。每个患者翻身都需要5位医护人员一起协助,遇到体重较大的患者,更是费劲。数个患者翻下来,真如一场战斗。当潘纯在病房里待上几小时出来时,后背常常都被汗水浸湿了。

潘纯每天只要一进入医院,就是停不下来的节奏,从隔离病房查看患者情况后,还要处理医嘱,与同事讨论疑难复杂患者的救治。晚上从病房回到驻地,还要继续通过微信群询问每名患者的情况,指导救治,遇到紧急情况,便要随时冲回医院。

“这是应该的,来到这里,就做好了24小时‘作战的准备。”潘纯如是说。

每天,在医院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深深激励着潘纯。

金银潭医院感染科有一位医生,他父亲也患上新冠肺炎住在本院。后来他的父亲因病情严重去世,同事们忍不住泪水纷飞,都劝他休息一下,他去水池边洗了一把脸,说:“我还有工作要做,我要把我的工作做完!”说完,他又走进隔离病房,照看其他病患。

对于潘纯来说,看到患者病情的改善是他感到最快乐的事情。2月6日上午,潘纯和张伟主任一起在隔离病房评估重症患者的情况。一名70多岁重症患者的情况出现明显好转,他们评估这名患者可以脱离有创呼吸机了,这让医护人员倍受鼓舞。这一天武汉是个大晴天,阳光非常好,潘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

信心来自患者病情的好转,也来自他们的信任。有一名年轻的患者,他的病程比较长,前期一直在接受无创呼吸支持治疗,但当他的病情恶化时,潘纯告诉他,他的情况需要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同时予以镇痛镇静处理,这种状态下,他将无法和家人联系。潘纯问他,要不要跟家人商量一下,或者再和家人说点什么,患者说:“不用了,就按你说的办吧,我同意你们做的任何治疗方案!”

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才能保证医生更好地施行治疗。潘纯觉得,患者的信任值得他和他的伙伴们全力以赴地奋斗。

打赢战“疫”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潘纯想起金银潭医院的夏主任跟他的一个约定:“等这场战‘疫结束,我带你去武汉的街头吃鸭脖子、热干面、豆皮……武汉的小吃太多、太好吃了!”

潘纯等着这个约定。

女护士龙丹:期待凯旋日,共赏春光美

1月25日,農历正月初一的深夜12点,龙丹踏上武汉的土地,看着空荡荡的街道,感受着头顶上空飘着的零星小雨,心头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在这里把病毒终结了,让人们可以快乐地走上街头!

龙丹更加年轻,她出生于199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009级护理80902班,毕业后成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是江苏援助武汉首批医疗队的成员之一。

“我当护士已有6年了,4年在重症监护病房,2年在呼吸科病房,经验比较丰富。武汉需要,我就站出来了!”可是,龙丹的孩子才19个月大,本来家里不希望她去。龙丹说,这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家人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可是他们觉得龙丹说得对,她有这个专业能力,武汉更需要她,他们为有这样一个女儿感到高兴和自豪。母亲对她说:“放心!家里的事不要担心,我们会把孩子带好的。”丈夫怀抱着孩子,注视着她乘坐的车辆离去,长久驻足。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龙丹就进入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开始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当时医院里的危重病房刚刚成立,如何划分区域、如何隔离、如何规范治疗流程,包括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隔离衣怎么穿、护目镜怎么消毒、口罩和帽子需要戴几层,这些都需要规范和培训,严格执行到位。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正常走路都比较费劲,更何况还要走来走去地干活。这样1小时的活动量,相当于平常数小时的活动量。在龙丹的眼里,哪里都有活儿,简单没法停下来。

在病房里,龙丹遇到一个三十多岁的患者,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总是问龙丹:“护士,我这个病会好吗?我还有孩子,还有老人,他们都等着我呢,我不能不回去。”

旁边的患者听到了,也跟着说:“是啊,这个病会好吗?我们不能不回去啊。”

龙丹听得出他们内心的担忧和害怕,就说:“不要害怕,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我们是从江苏来的,家里的亲人子女也在等着我们回家。你们放心,到时候我们肯定一起出去,一起回家!”

经过劝解,患者们的情绪开始好转,渐渐不再抱怨,变得乐观,积极配合龙丹,用浸泡过消毒液的小毛巾,擦床头护栏、柜子和柜子上的用具,学习自我防护。

后来龙丹再进病房,他们时常问龙丹:你多大啦?结婚了没?孩子多大了?……还拿手机拍下龙丹忙碌的身影,让来探望的家属送来水果。龙丹常因为他们的殷勤关心而眼睛发热,因为戴着护目镜,有点儿水汽就看不见了,所以她总是克制着泪水,但克制不了心尖儿的颤动。

来武汉工作至今,因为每天穿戴厚厚的防护装备,龙丹的脸上长满了痘痘,口罩带子勒出来的旧痕还没有消去,新的勒痕又产生了,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凹痕。每天,她只有晚间休息的时候才可以与家人视频一下,与咿呀学语的女儿逗几句嘴。

在工作中,龙丹与武汉当地的护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当从病房里传来铃声时,总有人抢着说:“你歇会儿,我去看看什么情况。”“我来,我来!”因为是特殊时期,大家无法在下班后相约相聚,但总在有活儿干的时候,就这么你争我抢的几句话,流露出深深的情谊,常令龙丹心里热热的。

男护士陈超:你们若安好,便是晴天

陈超同样是年轻的90后,和妻子黄怡蕾是江苏护理职业学院2008级同班同学。毕业后,黄怡蕾在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科担任护士,陈超则是淮安市肿瘤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唯一的男护士。

2019年,陈超进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专科班学习,中大医院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教授在上课时经常叮嘱学生要牢记南丁格尔的誓言,勇担重任。因此,疫情暴发时,陈超就想着上前线,支援武汉。他认为男护士在体力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ICU的患者需要翻身、拍背、俯卧位通气,对于体重较大的患者,男护士更能胜任;男护士没有例假,进入隔离病房,也减少了很多不便。在妻子的支持下,陈超向医院提交了援鄂申请书。

黄怡蕾工作的医院也被称为淮安市传染病医院,此时已成为淮安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妻子在发热门诊工作,陈超就做她的“后勤部长”,主动在家多做家务,陪4岁的女儿玩,尽可能减轻她的压力。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陈超如愿以偿地接到出征武汉的通知。到了该向父母告别的时候了,当晚在家,父亲一听陈超要去武汉抗“疫”一线,马上急了,满脸通红,拉开嗓门说:“我和你妈就你一个孩子,你若出了问题,我们今后怎么办?”

陈超把凳子向父亲身边挪了挪,对他说:“爸,当年你把我送到医校学习,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就是为了让我可以救死扶伤吗?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摆在第一位,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啊!”

父亲不作声了,母亲带着陈超的女儿坐在一边,也没开口。陈超能看出父母有多不舍,但最后他们还是同意了陈超的请求。

第二天,太阳还没有升起,陈超就踏上了奔赴武汉的征程。

之后,父母每天关注武汉天气,每天早上都要给陈超发一条信息:“今天要做好防护。”

陈超和妻子身处两地抗“疫”一线,共同的决心和信念,让两人的心连得更紧,感情更牢固了。

来到武汉,陈超进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工作。医护人员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如果不特别去看衣服上的名字,基本都分不出来谁是谁。但是没关系,在这里,大家都抱着同一个目标而来,互相之间不需要知道誰是谁,只要看到有需要,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来武汉工作至今,陈超除了自己医院一同援鄂的同事,其他的同事都不太熟悉,但又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陌生人。

从医院回到驻地,同事们一人一间房,互相之间不能串门,工作都是在微信群中讨论,开会是在开视频会议的APP上进行。有时候,在网络上听到某位同事发言的声音,陈超才会对应起来:噢,原来那天帮我一起给患者翻身的是他。

有一天,有一名上着无创呼吸机的患者觉得不舒服了,他没有喊陈超,直接一把扯下脸上的面罩,猛一阵咳嗽,而没有关闭的呼吸机还在呼呼地吹着风。当时陈超正在旁边忙,来不及避开,也不知他咳嗽的飞沫喷到了哪里。当时有一位同事想拉陈超,但没来得及。不过陈超相信自己防护严密,没有大碍,但他仍然感激同事拉他的那份心意。

陈超不怪患者,他们肯定是难受了。他给患者喂饭的时候,他们都是吃两口,就要戴上面罩呼吸两口,一顿饭常常要吃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但是他们都有着极强的生存欲望,听说陈超是从江苏来的,都非常高兴,一个劲地表示感谢,眼睛里都是希望的光。

陈超一天一天被这种光激励着,同时激励他的还有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他们是他看不见脸的同事,也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猜你喜欢
陈超隔离病房重症
移动式对讲机在新冠隔离病房中的应用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仁心仁术 大爱无疆
和我一起去广西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