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2020-03-23 05:57林莹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关

看着一个人清清朗朗的走到太阳底下,站定,然后开始回忆。或许无人喝彩,但却无人可以剥夺。

手边这一本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乡关何处》,就给我这样的感慨。在新华社“2012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排行榜中,野夫的这本书真是个异数。它不象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那样飘逸出尘,也不象解玺璋《梁启超传》那样波澜壮阔,更不象俞可平《敬畏民意》那样大家气象。它的全部心力都在写“小”——小地方升斗小民的如烟小事,但是它的独立之姿,清正之气,却让人心生庄严。

人的回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忽而温暖,忽而悲冷,大悟无言,大悲无泪。作者野夫的文字风格,颇有《史记》的凝练简达,看作者写刚强一生却命运多舛的母亲,写辛劳悲苦的外婆,写故交李如波的清直,寫畸人刘镇西的困顿,写好友苏家桥的散淡,都是大几千字写完一个人的生平,回忆细到极致,笔墨直透风骨,件件陈年旧事信手拈来,字字句句都遍遍捶打,直至壳落白出,掷地化做金石之声。每一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被那些鲜明的形象所吸引和感动之外,也不能不为作者峻刻凝练的文字击节赞叹。

翻着《乡关何处》,我总忍不住会想到章诒和先生的《往事并不如烟》。正因同是写人的散文集子,每每总拿二者相较。《往事并不如烟》在今日学界有着“文起当代之衰”的美誉,它写的更多的是聂绀弩的耿直狷介、潘素夫妇的恬淡冲退、储安平的先知先觉、康同璧母女的清贵高华,以一个目击者的感受和认识,去展现历史沧桑变幻中大知识分子们的种种往事。如果说《往事并不如烟》写的是阳春白雪,《乡关何处》则把全部的笔墨给了不进正史的下里巴人;如果说《往事并不如烟》写的是庙堂之高,《乡关何处》更多的写的是默默无闻的江湖之远。细读《乡关何处》,看着作者笔下的外婆、母亲、故交、好友、邻居,一个一个穷苦而困顿的人,在社会底层挣扎辗转,最终一个一个被抛出历史,湮没无闻。这样悲切的凄楚亲情,包涵忧愤的大悲悯,细细读来却没有丝毫小家子的怨气。当下多少公知在微博上涂脂抹粉的扮先知的时候,野夫却用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真实的再现了社会底层的记忆碎片,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成为当今尘世中的挽歌。

读完《乡关何处》,我真的对“文章憎命达”这一似乎千古不易的“真理”颇有微词。国人向来笃信“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历朝历代歌颂的也多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绝少有人反思,这样的灾难、苦厄、困顿,究竟会给当事人的人生造成了怎样的顿踣和伤痕。在如今钢铁森林覆盖的现代都市,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趋利,成功的标准也越来越单一,对人的评价也越来越实用。有用无用,好用不好用,有益无益,这些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功利思维,却越来越深的影响着许多人的三观,成为对人对事的考语。而“贫贱之交不可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我们民族的朴素的古典情怀也越来越被遗忘,甚至鄙夷。对弱者和弱势群体的哀矜和怜悯,有时候似乎连出声都显得底气不足。人们是否反思过,若是这样的灾难苦厄落在自己头上,你还会不会“壮思风飞,逸情云上”?

不要颂扬逆境,颂扬坎坷,颂扬磨难,颂扬含冤,那样激励不了在逆境坎坷磨难中被冤屈、被损害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的生活太粗砺,那么理想在里面很难左右逢源。每个生命都无可替代,每个升斗小民的生存都值得被记录,每个家庭的苦难都值得被哀矜悲悯。这是我们立身处事、对人对事作出评判时所应具备的基本人文情怀,也是这本《乡关何处》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真正的单纯,或者说强者的单纯,并非不谙世事,而是历经沧桑、世事洞明后依然心存柔软,心怀善意,有所敬畏,有所牵挂,有所顾忌,对弱者有着宽容的怜悯,对下位者有着哀矜的慈悲。古人云,“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所以,不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历史曾经有过多少撕裂的疼痛,如今这个时代,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真挚的温暖和情谊去重拾美好,需要我们重新拾拣我们内心深处可贵的那一点慈悲之心,传递正能量,让每一个人的中国梦都有实现的机会。正如金斯堡说的,“我们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心中一直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

作者简介:

林莹(1981-),历史学硕士,福建省写作协会会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猜你喜欢
乡关
活着
思念(通韵)
落叶吟
韶山观感
西江月·梨花落
我欠乡关一首诗
赫图阿拉城怀古
中秋夜雨
最忆是乡关(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