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创作中主体意识的表达研究

2020-03-23 05:57陈璐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舞蹈民族

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使民族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舞从乡村走向城市剧场,从世俗走向高雅,从自娱走向表演,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存在性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注重民族特征、性格、气质,再到主观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作品有了诗意、意境的审美。

关键词:民族;舞蹈;主体意识;研究;创作

前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舞蹈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它们与各族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爱情婚姻生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深的烙印在人民的生活中,广发地播撒在人们的心田里。本文将从民族民间舞创作的角度出发,探求民族舞主题意识。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

早在炎黄二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基本渗透到劳动、狩猎、征战和性爱等一切的领域中。那么民族舞是由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并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区不同,习俗不同、生活劳动方式不同以及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它是特定社会与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生命意识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艺术显现。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时间、时代的影响,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会最直接的影响民族舞的形态,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慢慢形成各个民族特殊的民族舞蹈。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厚重,藏族舞蹈奔放豪迈,南方民族舞蹈欢快、活泼,北方民族舞蹈风格大气,气势恢宏。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也就导致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舞蹈风格迥异,有的辉煌大气,有的婉约清秀,有的苍凉厚重,有的奔放豪迈。而民族舞蹈作为大众舞蹈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同时也要注意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舞蹈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

二、创作主体理念的概念

主体是独立的,是个性化的。理念就是思想,是意识。在民族舞蹈作品創作中,个性思想通过创作理念体现,最终通过舞蹈作品呈现。民族舞蹈是共性的,至少是在一定时代范围内被普遍认同的,而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个性化的,是创作主题意识后的民族舞蹈。创作主题产生创作思想,形成个性的创作理念,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影响民族舞蹈作品。创作理念是主体,但并不完全是主观的。

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主题意识游走于个人与大众、民族之间,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游走于个人审美和民族风格之间,有意识的进行民族舞蹈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代的《水》《雀之灵》《奔腾》《元宵夜》《黄河儿女情》等,90年代的《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等,新世纪以来的《出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老伴》《一片绿叶》《东归英雄》,以及《云南印象》和《沉香》系列等。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时期的作品呈现中,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主题意识表达的变迁和转变。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创作者积极主动、自主创造的特质,并符合一般的艺术发展规律。所以创作主体必须遵循各个民族客体的共性特征,把握民族特性,权利发挥主体意识。

三、创作民族民间舞

首先,传统的民间舞蹈和舞蹈化民间舞之间随着时代的变换,会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传统的民族舞蹈与现代主义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地域性的原始民间舞蹈从地方通过创作者的采风走入到大家的视线内,不再是单纯的展现我国各民族民间的精神风貌,每个地域都具有特殊的风格特点,就需要创作者在思想上需要大胆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保护好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收破坏。民族传统与舞蹈创新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实现共存。

其次运用民族舞素材表达时代的新思想、新内容,表达符合时下审美要求的情感与认知。作品呈现的同时也寓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对民间民族舞蹈的认知与修养,也表达着创作者在创作当中的心情心境。

再次民族风格属性无论怎样被个人个性化解读,也不会造成观众的观赏障碍,并且能迅速被带入到作品当中,是因为民族的风格不是因为个人原因而形成的,也不是因为某个作品或某件事形成的,也不是因为某一时间的突变,而是大众集体意识凝练的结晶,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人文内涵集合的成果,更是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的集合。而随着中国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社会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者在创作观念上更要重视传统,返璞归真,重拾传统,才能寻求到自身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让自身的根基牢固,源头明辨。民族舞蹈的根在于民族,不管将来以后的发展要走向何方始终是离不开民族大众。所以创作者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的同事要以反映当下社会的背景为基础,展现民风民俗为要旨,抒发大众情感为意图,在创作的同时注重思想创新和艺术创新。

总结:

民族舞蹈作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创作从主体意识出发,以大众的情感为基础依托,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大胆的结合创新,明确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身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坚守中国特色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展现各个民族之间的民风民俗,实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让观看者赏心悦目,代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格日南加.非遗视阈下藏族热巴舞的创作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3):105-110.

[2]席威娜.基于民族文化的我国民间舞创作研究[J].戏剧之家,2019(02):121-122.

[3]王兆祥.民族民间舞创作中舞蹈语汇的使用与衍变[J].大众文艺,2018(20):144.

作者简介:

陈璐(1988-),女,甘肃省山丹县,本科,舞蹈队,四级演员 研究方向:戏曲与舞蹈。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舞蹈民族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