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民俗与剪纸

2020-03-23 05:57霍少峰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剪纸艺术歌谣

霍少峰

摘要:阜阳民俗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并孕育了民间剪纸,反过来,阜阳剪纸表现于民俗。

关键词:阜阳民俗;剪纸艺术;歌谣

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甚多。文峰塔、奎星阁、刘琦祠、资福寺、六一堂、会老堂、颍上管鲍祠远近闻名,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见杭颍谁雌雄”。

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例如,为了驱鬼辟邪,保护平安,人们在门上贴门神;为了五谷丰登,发家发财,人们在屋里贴财神等等。民俗的产生,反映了人们期盼消灾除病,丰收平安的良好愿望。阜阳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淮北梆子戏、豫剧妇孺能歌;也间有“和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曲剧、淮词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并催生了民间艺术的出现,于是,像音乐、舞蹈、民歌、民谣等艺术一样,剪纸艺术也出现了。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起源的确切年代今天已很难查证,大约产生在南北朝时期。颂扬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原阜阳亳州人)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描述,“花黄”即是头贴剪纸。据记载,隋朝时期阜阳民间就有剪纸艺术。题材上有年年有鱼(余)、五谷丰登、吉祥喜庆、六畜兴旺等,形象拙美、装饰性极强,情趣朴素丰富,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风格,即质朴之中见秀丽,憨拙之中蕴纤巧,形成了朴拙和谐、形神兼备的阜阳地方剪纸艺术特色。

阜阳民俗孕育产生了剪纸,剪纸反过来表现于民俗。阜阳剪纸作为表现地方民俗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阜阳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年成丰收、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每年一入冬,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忙于赶制过年用的剪纸。歌谣曰:“放下锄头上床头,拿起剪子剪虎头”。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一边相互拜年,一边互相欣赏剪纸,各家各户的剪纸内容不一,大都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也有极具阜阳代表性的作品,如《卧虎》。图案画面上手持双斧的小童怒目圆睁,站在老虎头上,将虎身一分为二,两边臀部形同两座大山,小童手持开山斧往两边猛推,这时的老虎已经不是一般张牙舞爪式的可怕了,而是两眼向上,上唇紧扣下唇,前爪无力的伏在地上,不见往日占山为王的威风了。歌谣曰:“手拿双斧走天下,再大困难都不怕,万事如意带金钱,荣华富贵万万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亦是阜阳重要的民俗活动,灯饰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过去元宵灯多用蜡烛照明,由于剪纸轮廓清晰,线、面的对比十分强烈,并且装饰图案丰富,人们在灯笼四面贴上剪纸,灯彩上的装饰图案可以使镂空的剪纸形式得到很好的照明和装饰效果。映照出的花鸟、鱼虫,别有情趣。赛灯,实际上就是比灯上五花八门的剪纸。歌谣曰:“正月十五赛花灯,看谁花好灯又明。”阜阳人一般都会在初六、十六办理婚嫁喜事,正月十六是一个好日子,为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曾添喜庆气氛,人们会剪上成套的团花、喜花等。剪上一对鸳鸯,曰:“鸳鸯交颈卧莲荫,夫妻恩爱抱的紧”;剪上莲花、莲花、笙(阜阳一种民族乐器),曰:“一笙(谐音:生)一桂一莲花,莲生贵子到俺家”。正月二十三表示年已经过完,快要春耕生产了,于是人们剪个大牛贴在门上,并剪出:“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敬丹,金牛门上贴,四季保平安”的字样。二月二这一天,家家门上贴“甘露”(上面的图案是五谷瓜果之类),歌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上贴甘露,风调雨顺好光景,五谷丰登庆丰收。”春分时节,小草拱出地面,柳树发芽,一些剪纸艺人便剪上数只翩翩起舞的燕子,歌谣曰:“绿柳下面剪春燕,春到农家春满园。”五月五端阳节,家家门上贴个剪的大公鸡,公鸡嘴里还刁上只蝎子,以示全家人不受“五毒”侵害。公鸡下面写到:“五月里五端阳,粽子甜艾叶香,公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端午剪出五毒花,孩子康健堂前耍。”六月六这天,人们在坟头插花扇,寄托儿女们的哀思。歌谣曰:“六月六,汗水流,剪把扇子插坟头,晚辈都应尽孝道,死者九泉乐悠悠。”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每到这时,大姑娘、小媳妇便会剪上一幅牛郎会织女,曰:“七月七燕雀桥上會织女,俺向织女乞巧艺。织女来送巧,叫俺手更巧。”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古时候,十月初一这一天,阜阳人会用彩纸剪成衣服,套上棉花,烧于大门之外,边烧边念到:“立了冬,天气寒,棉衣棉被棉被单,先辈亡灵都来领,暖暖和和过冬天”(建国后这个习俗基本破除)。

节日有民俗,不是节日也有不少民俗。遇到多日大旱不雨,土地干裂时,人们有用“扫天婆婆”的习俗。用纸剪个婆婆,手里拿把扫帚,头天晚上映在窗纸上随意晃动,第二天将“扫天婆婆”悬在院中的树梢上,随风摇摆,示为扫天。在扫天婆婆的脚下贴一条飘带,上写:“扫天婆婆忙里欢,急把乌云赶成团,乌云密布及时雨,保护禾苗万顷田。”若遇阴雨连绵,庄稼受淹,飘带上则写:“扫天婆婆忙的欢,双手忙的扫阴天。天上乌云都赶完,红红太阳升蓝天。”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阜阳人在人生礼俗和岁时节令等文化活动时离不开剪纸,它所体现的发自内心、自娱自乐为美好愿望而流露的心态、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表达理想的愿望和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活力的野性美。正如程波涛先生所述,阜阳这些应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剪纸“隐含着约定俗成的文化寓意,长期以来,它已经积淀了丰富的信息,内化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并以一种艺术符号的形式进入了精神层面和民俗层面,反映出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中古老而根本的生命主题与内核。”

猜你喜欢
剪纸艺术歌谣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Han and Eggs
The More We Sing Together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剪纸艺术元素在包装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浅谈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美术教育中的剪纸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