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五拍子华尔兹》创作研究

2020-03-23 05:57高莲莲黄金城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乐段拍子

高莲莲 黄金城

摘要: 钢琴曲《五拍子华尔兹》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十六首,作品小巧精致。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16;创作技法;

《五拍子华尔兹》(Valse à cinq temps ),这部作品被题献给尼古拉·兰茨(Nikolai Lenz,1858-1914)。兰茨是俄罗斯的一位律师和作曲家。在他22岁时,被他的老师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介绍给柴可夫斯基相识。后来,兰茨成了特维尔音乐圈子(Tver)的组织者,这个圈子热衷于排练和演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兰茨非常崇拜柴可夫斯基,并经常亲自登台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这首作品为D大调,5/8拍,混合拍子,活泼的,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

一、复三首部(第1-48小节)

复三首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单三首段(第1-8小节)为重复乐句乐段。乐句长度为4小节长度,结构方整。乐句I(第1-4小节)内部结构为1+1+1+1,周期性结构。三音构成的核心动机短小精干,蕴涵能量。第2小节采用下四度模进对其进行巩固,经过逆行倒影扩展以后,在第3-4小节以D大调的K46-T完满终止结束;

乐句II(第5-8小节)为前乐句的重复,在第7-8小节完满终止结束。

单三中段(第9-24小节),对比中段,A大调。这个中段虽然看似杂乱无章,很像中间型写法,但是调性稳定,整个单三中段都建立在A大调上,并没有向其它调性的转变。并且内部所含有的几个句法都是很稳定的,且每个乐句句末都含有形态清楚的终止式,以4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复乐段写法明显。这个四个乐句的旋律构造高度统一,只有最后一个结束音有所改变,并且乐句I(第9-12小节)与乐句III(第17-20小节)完全一致,终止式均是A大调的D7-T,五音旋律位置,且T采用了第二转位形式。乐句II(第13-16小节)也采用A大调的D7-T,低八度的五音旋律位置,T采用了第二转位形式,乐句IV(第21-24小节)采用A大调的D7-T,根音旋律位置,完满终止结束。如果是纯粹的过渡性段落,旋律应该显得更为破碎,调性也不会像此处这般稳定,尤其是不应该每四小节设计一个终止式,甚至最后一个终止式还完满终止了。因此,此处的这个单三中段采用的是比较明确的复乐段写成的。

单三再现段(第25-32小节),原样再现。

单三再现段(第33-48小节)

原样再现,重复乐句乐段。

二、三声中部(第33-68小节)

再现单三部曲式。

单三首段(第33-40小节)G大调,平行乐句乐段。乐句长度为4小节长度,结构方整。旋律在左右手之间穿插,旋律显得较为简洁,主要是围绕G大调的上中音环绕,前乐句在第36小节结束在G大调的T和弦上,后乐句在第31-32小节在G大调的主音持续的基础上,以VII7-T终止结束。

单三首段变化反復(第41-48小节),变化幅度不大,这两个乐句的旋律音几乎完全一样。前乐句完全照搬第33-36小节单三首段首次出现的乐句I,后乐句通过改变尾部的和声进行,将调转到了B大调,并以D7-T全终止结束。

单三中段(第49-60小节)

柴可夫斯基在此处提示演奏者需要演奏得更为明亮,采用柱立式和弦进行陈述,旋律声部隐藏在和弦的高音声部。分为两个阶段,类似于平行扩展乐句乐段。但阶段I终止式不明确,在第52小节结束在B大调的T和弦上,但T和弦前面没有出现属和弦。阶段II尾部从第58小节弱拍开始转会到G大调的D7,并延续了2个小节,紧随其后,开始了单三的再现段。

单三再现段(第1-68小节)

只再现了一个乐段,省略了乐段的重复部分。并在再现结束的第67-68小节,终止结束在G大调的VII7-T终止式上。

单三再现段(第33-48小节)

原样再现,重复乐句乐段。

三、复三再现部(第69-100小节)

原样再现,再现单三部曲式。

和这套作品中的前一首作品,Op.72,No.15 《肖邦风格》一样,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也很规范,但在各个部分具体的次级曲式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这首作品复三部曲式的两端都是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间三声中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在再现方面,无论是乐部层级的复三首部和再现部,还是乐段层级的单三首段和再现段,除了三声中部的采用了省略重复的减缩再现,其它各处均简单的采用了原样再现予以呈现。在乐句层面上,和柴可夫斯基这套作品的《肖邦风格》相似,这首作品的所有乐句结构长度都一致,只不过前一部作品以8小节为单位循环,而这部作品的乐句都采用了4小节的结构长度。在调式调性的布局上,复三两端以D大调为主,中间三声中部的再现单三以G大调为主,呈上四度下属关系,一级关系调范畴。

整体来看,这首作品采用不太常见的5/8混合拍子完成,在音乐的强弱规律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柴可夫斯基通过上述多个方面的努力,最终仍然使这部作品显得严谨而精致,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库宁编,高士彦选译. 柴科夫斯基论文书信札记选[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09.

[2]孙辉. 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织体研究初探[J]. 乐府新声,2013,31(04):256-259.

作者简介:

高莲莲,女,1978年3月生,文学硕士,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历史音乐学。

黄金城,男,1980年11月生,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乐段拍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四分之三拍”读法没错吗?
光明正大
美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