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众学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的成功

2020-03-23 05:57黄天书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黄天书

摘要:电影《美丽心灵》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主人公的幻想的三种原型予以完整的呈现,对于主人公的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給予观众强烈的震撼。这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对于电影剧情的需求,同时也是观众更加容易理解以及把握角色形象,使观众获得更加愉快的观影体验。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之中,会将主角的情绪以及渴望与自身的感受相契合,并随着电影的展开,这一情绪得以宣泄。

关键词:《美丽心灵》;观众学;观影快感;观影动机

在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之上,有一部电影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这部影片就是《美丽心灵》。在这部影片之中,男主角约翰·纳什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不过其理智与情感之间却存在着较为强烈的矛盾,他的生活充满着孤独与无助,在他面对着自己庞大的精神世界时,那种无能为力之感将他攫取。该片主角的原型,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纳什教授也曾因此成为公众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电影与广大观众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是什么因素让约翰·纳什这个角色栩栩如生,触动人心?

在电影之中,主人公约翰·纳什虽然拥有超凡绝俗的智力,不过这种特别的天赋也让深沉的孤寂伴他左右。他时常独自在校园之中踽踽独行,形影相吊,从视觉表象上进行分析,主角的影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电影之中有几处提到主角与旁人对话时,每当谈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时,主角通常会说“别人不喜欢我”,用以表明他并没有什么朋友。在主角与帕切尔进行交谈时,曾说“我喜欢独来独往,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并不喜欢我。”这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导致主角会对别人对他的看法产生十分强烈的反应。也可以说,主角从自身就已经隔绝了与外界的情感联系,因此一旦主角因各种因素而感到压力、焦虑时,这种态度就会转化为对周遭的敌对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压力。不过,从影片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约翰·纳什周围的环境实际上是相对宽松、温和的,约翰·纳什孤寂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们并不喜欢我”,而在于主角自身绝对的孤独感。

实际上,约翰·纳什这种心里状态,在广大观影群众心中普遍存在。我们作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来自胆怯,也有可能源自我们自身对于沟通的畏惧。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约翰·纳什也不例外,他心底深处通往渴望外界的认可。电影之中有这么一处细节,当约翰·纳什目睹普林斯顿大学赠笔仪式时,他看到教授获得认可以及他人的尊重,眼神之中流露出无比的渴望,这也表明在约翰·纳什心中,对于人际沟通有着天然的渴求。

随着电影的展开,在观众心中,对于约翰·纳什已经产生了认同以及共情的心理。对于约翰·纳什这种心灵孤独上的表现,多数观众会在潜意识之中将自己设想为电影故事的主体,并积极参与到电影的叙事进程之中。此外,这种认同感是在观众潜意识下进行的,观众一旦接受了电影所给出的设定,那么观众的思维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电影叙事节奏的引导。

不过,对于《美丽心灵》这部难得的电影佳作而言,仅仅是通过以上手段对约翰·纳什生活的叙述尚有欠缺。因此,电影将更多的篇幅用于展现约翰·纳什进入迷茫时期,即患病期的精神状态的表现。表现在约翰·纳什身上最为突出的症状就是幻想之中所出现的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现对于约翰·纳什生活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同时,这三个人物的出现也是补偿心理的一种表现。不过,对于约翰·纳什而言,这种补偿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约翰·纳什所患有的精神分裂症,使他能够在无疑是的状态下突出他内心深处的渴望,这种渴望与我们常人夜间做梦一样,彰示着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观众通过电影前半段的叙述,早已将自身与约翰·纳什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联系,因而当面对约翰·纳什的幻觉时,观众多多少少都能够理解约翰·纳什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节奏之下,观众的心理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其观影体验也更加良好。

人们无意识的幻想,通常都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于精神状态正常的我们来说,梦境就是最为明显的表现,而对于约翰·纳什而言,则是因精神分裂症而产生的幻觉。举例而言,一个体格瘦弱,性格懦弱,饱受欺凌的男生在梦中时常会幻想自己成为拯救世界的影响,这就是他无意识之中所产生的与自身截然不同的性格形象,这种状况在约翰·纳什身上也体现的十分明显。约翰·纳什因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欠缺,故而幻想出风流潇洒的室友查尔斯。国防官员帕切尔则是约翰·纳什渴望成就与荣耀的表现,对于惠勒实验室工作的约翰·纳什而言,能够为国防部工作无疑是他至高的理想。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马休,则表明约翰·纳什对于人性的温情以及家庭的渴望。由于马休是在约翰·纳什结识妻子艾丽莎后所出现的,故而这也更加突出的马休这个幻想对于他的深刻意义。

而电影将上述情节一点点的带给观众。这不仅仅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对于电影剧情的需求,更在观影的过程之中产生愉悦与温暖。电影流畅的叙事节奏,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仿佛亲历着约翰·纳什的悲欢坎坷,而当观众的情绪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意图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时,其情感以及情绪得以有效发泄、升华。

总而言之,电影《美丽心灵》无愧于一部难得的佳作,该电影在叙事初期便能很好的激发观众的情感,随后渐渐铺陈展开,在电影高潮时使观众得到良好的观影快感,个人情绪得以充分宣泄。影片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也大为舒缓了观众心中的欲求。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美丽心灵》能够横扫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当年各大全球最高电影奖项。

参考文献:

[1]王姝妤. 精神分裂题材电影中的人格建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刘航.从“橱窗”摄入心灵里的那抹“黄”——《美丽心灵》影片分析[J].大众文艺,2018(04):176.

[3]耿国丽,白尉华.《美丽心灵》的人物心理捕捉与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7(13):132-134.

[4]李阳.混沌中求真理——论电影《美丽心灵》的美国文化透视[J].电影评介,2014(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