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9年《实验动物科学》刊发论文的分析*

2020-03-24 01:17贺争鸣李根平赵德明陈振文孙岩松代解杰卢胜明郑志红0王靖宇陈洪岩恽时峰卢选成任文陟耿志宏崔淑芳刘树锋王小珂铸0武会娟0胡建武0
实验动物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基金项目论文期刊

贺争鸣 李根平 赵德明 陈振文 陈 华 黄 韧 孙岩松 代解杰 卢胜明 郑志红0 王靖宇 陈洪岩 恽时峰 卢选成 任文陟 耿志宏 崔淑芳 刘树锋 卢 静 黎 歌 王小珂 余 铸0 武会娟0 胡建武0

(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2629)(2. 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北京 100195)(3.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4.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6.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州 510663)(7.军事医学研究院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100071)(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031)(9. 北京勃林格殷格翰维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2204)(10.中国医科大学,沈阳 110000)(11.大连医科大学,大连 116044)(12.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13.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 210002)(1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15.吉林大学,长春 130015)(16.天津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天津 300381)(17.海军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18.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20.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实验动物科学》创刊于1984年,是我国实验动物领域第二个公开发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先后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被评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业已成为吸纳和汇集科学数据和信息,促进知识传播、引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的有力工具。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物科学》历经数次主办单位变化、杂志更名和栏目调整,2007年再次以《实验动物科学》为刊名,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使其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和时效性,紧紧把握实验动物科技研究前沿,成为符合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

本刊主要以研究论著、研究简报和研究进展等栏目,综合、全面、及时地报道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和动物模型研制、质量标准和科学监管、检测技术研究、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伦理等内容。本文以《实验动物科学》2007—2019年出版的78期1 477篇论文为统计对象,对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度和合著率等,以及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探索本刊在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1 《实验动物科学》刊发论文基本情况分析

1.1 载文量的统计分析

2007—2019年共刊出78期1477篇论文,每年刊出论文的数据统计见图1。

图1 2007—2019年刊出的论文数量Fig.1 Statistics of published papers in 2007—2019

图1显示,2007—2019年每年刊出论文总页数出现下降后再上扬的趋势。从2013年开始,依据科学、简洁和清晰的原则,以及更好地为读者导读和作者导投,对原来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的十个栏目归分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研究进展”等3个栏目,刊出论文数量和每篇论文所占版面页数从2007—2012年的824篇、3.21页/篇(2 643页/824篇)分别降至和升至2013—2019年的653篇、4.65页(3 038页/653篇)。单篇论文平均版面页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所提升。因单篇论文所占平均版面页数提高使得每年载文量有所降低,由2007—2012年的137.33篇/年(824篇/6年)下降至93.29篇/年(653篇/7年)。

1.2 基金项目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7—2019年共刊出各类基金项目论文775篇,每年刊出的基金项目论文和在刊出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见表1。

表1 2007—2019年刊出的基金项目论文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n fund project papers published in 2007—2019

基金项目论文是指研究者在各类科研基金项目资助下,将通过研究获取的成果表达而形成的论文。由于基金项目往往是围绕着科学发展前沿和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设立的,因而,由基金项目产出的论文质量会更高,一般认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07—2019年刊出各类基金项目论文775篇,占刊出1 477篇论文的52.47%。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23.02%(340/1 477)。从统计结果看,自201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后,基金项目论文增长较快,由每年平均的48.67篇(2007—2012年)提高到69.00篇(2013—2019年)。

1.3 基金项目论文产生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属性,分别按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生的论文进行统计,见图2、图3和图4。

图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统计Fig.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fund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图3 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论文统计Fig.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图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统计Fig.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papers funded by the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图2、图3和图4显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基金项目论文的主要产生来源,在上述三类基金项目论文中占70.54%(261/370),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生的论文中,贡献率达到73.29%(107/146)。

1.4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地域统计分布

对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地区进行统计,见表2。

表2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Tabl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uthor’s organization

表2显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北京、辽宁、广东、江苏和云南等省市的累积发文数量分别超过50篇,排在全国前五位,合计占总发文量的65.81%(972/1 477)。从作者地区分布情况的统计结果看,不仅能说明地区间发文量的差异,也反映出期刊对不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水平。

1.5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分析

对2007-2019年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见图5。

1477篇论文共来自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52个单位,署名作者7 103人次。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共有27家,分别来自北京、辽宁、广东、云南、吉林、黑龙江、江苏、天津、广西、贵州、江西、上海和河北。27家单位发文量占论文总量的50.58%(747/1 477)。

1.6 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的统计分析

在文献计量中,合作度与合著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计量指标[1],它反映出某学科领域内作者合作智慧的发挥程度,其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对2007—2019年1 477篇论文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的统计,见表3。

图5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注:以法人单位统计该单位的发文量。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包括了隶属首都医科大学所有的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及隶属的所有附属医院Fig.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irst author (with 10 or more papers)Note: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were counted only by legal entity institution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includes all affiliated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 includ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all affiliated hospitals

表3 2007—2019年论文合作度与合著率的统计分析Table 3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ooperation degree and coauthorship rate of paperspublished in 2007—2019

表3显示,在2007—2019年刊出的1 477篇论文中,署名作者7 103人次,合作度为4.81(7 103/1 477),合作度范围3.92~6.24,平均合作度4.94,其中2017年合作度最高(6.24);由两位及两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1 420篇,合著率为96.14%(1 420/1 477),合著率范围0.84~1.00,平均合著率96.31%,其中2017年和2019年合作率最高(100%)。

1.7 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科技期刊即承担了学术评价功能,其本身也是学术评价的对象,期刊的引证评价指标(总引频次、复合影响因子等)、办刊指标(可被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等)、引用和互引评价(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以及传播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成为了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CNKI数据库中2007—2018年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数据年度动态变化[2],可对《实验动物科学》期刊十余年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与分析。见表4。

表4 2007—2018年《实验动物科学》期刊年度指标统计Table 4 Annual index statistics of the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from 2007 to 2018

期刊的复合被引频次是指自创刊以来期刊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期刊被引用情况可以显示其在行业中学术地位,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绝对影响力大小,是期刊评价中比较客观的指标。从统计数据看,《实验动物科学》刊文量从2007年至2013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为提升期刊质量,打造期刊品牌,自2012年调整期刊栏目,加强对刊发论文质量和数量的严格把关,从2014年开始,期刊影响因子有了明显的上升。2018年后总被引频次降低,这与期刊页码增加、篇幅增多有必然的关系,但其影响因子(0.616)与2015年(0.620)相比,实际上是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2019年统计2018年文献,统计时间上年时间内传播引用量很有限。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的持续升高说明近年来期刊载文的学术质量在不断提升,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 《实验动物科学》刊发论文内容分析

2.1 研究方向分析

将2007—2019年刊出论文按研究方向进行归纳汇集和统计分析,见表5。

表5 2007—2019年刊出论文的研究方向Table 5 Research field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2007—2019

表5显示,除去其他类(注:主要包括短文译稿、新书介绍、人物介绍、会刊等)之外,涉及到专业的各类论文共计1270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与动物模型研制489篇(38.50%,489/1 270)、动物实验技术研究与产品检验的动物实验344篇(27.09%,344/1 270)、动物设施与实验动物专用物品123篇(9.69%,123/1 270)、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178篇(14.02%,178/1 270)、标准研究制订与许可管理98篇(7.72%,98/1 270)和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伦理38篇(2.99%,38/1 270)。其中,有关实验动物资源、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论文占刊出论文总量的68.45%(1 011/1 477)。

2.2 研究热点

实验动物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科技资源和实验材料,其基本要求是种类丰富和质量合格。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大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要求更为急迫,从近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情况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2007—2019年《实验动物科学》刊出的论文中,研究热点和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实验动物新品种(系)开发与动物模型建立方面,如“果蝇新品系开发与种群资源保存”[3]、“树鼩规模化繁殖及繁殖群的建立”[4]、“长爪沙鼠糖尿病模型近交系培育群体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5]、“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6]、“甜菜夜蛾室内人工饲养技术方法的建立”[7]、“稀有鮈鲫饲料营养及饲养技术的实验研究”[8]等均为基金项目论文。作者将他们在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的研发和动物模型的构建、生物学特性数据测定与质量评价,以及资源保存技术与研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推动这些优质的科技资源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前沿重大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2)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两类研究,一是各种实验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自身生理活动的作用;二是以实验动物为载体对各种产品开展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等,如“实验红鲫对-/-Cs辐射的氧化应激响应”[9]、“1型鸭肝炎病毒强毒株在雏鸭体内分布情况研究”[10]、“不同浓度茶多酚服用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11]和“黄柏煎剂的抗炎、抗菌作用研究”[12]等。这类论文的研究成果即是对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自身特性的深度研究,为更广泛地推进这些资源的应用提供数据,同时也体现出动物实验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在药物这类特殊商品的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在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方面,主要涉及两类研究,一是检测技术方法的建立与评价,二是在实验动物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如“拉布拉多犬与金毛猎犬毛色基因MCIR(R306ter)与TYRP1(Q331ter)SNP位点的检测”[13]、“野生滇西亚种树鼩体内外寄生虫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分析”[14]、“牛疱疹病毒Ⅰ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牛源样本检测中的应用”[15]和“实验大鼠仙台病毒抗体检测能力验证结果评价”[16]等。质量合格是实验动物应具有的基本属性之一,随着新资源开发与动物模型研制,以及实验动物标准的完善,近年来,新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4)在实验动物基础保障条件方面,主要涉及动物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专用物品研发、质量标准与检测,以及福利与伦理等研究内容。自1997年《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发布以来,为贯彻实施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许可证制度,科技部与有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引种、供种实施细则》《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在指导和规范许可证制度这一科学监管手段有序实施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相关条件和专用物品的改进与发展。2007—2012年刊出这方面论文258篇,占同期刊出论文总量的31.31%(258/824),对我国实施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提升实验动物生产与使用的依法监管水平,以及促进实验动物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讨论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发学字[2019]第38号),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2019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北京地区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有关要求的通知”,2020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据此要求,组织开展了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会”,对学术期刊从“坚持学术期刊的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社会责任;出版管理;规模和效果;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评。

《实验动物科学》作为学术期刊,不仅是服务于科技人员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承担着传播和引导学术发展的历史责任,担负着推广和传播实验动物科研成果和科学信息的重要使命。为此,在对2007—2019年刊发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改进期刊工作,稳步提升期刊质量,为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3.1 关注重点研究方向和核心内容的学术论文的深度和系统性

持续快速的增量资源和稳定合格的动物质量是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核心要素,是实验动物工作对科技创新工作发挥支撑的具体表现。根据对2007—2019年刊出论文数据的统计分析,涉及新型模式动物资源开发与动物模型研制、动物实验研究与动物质量检测等研究内容的论文占到了68.45%(1 011/1 477),这与近些年来在国家科技项目中对实验动物资源建设与质量保障的支持是相一致的。但是从基金项目论文的研究内容看,还主要停留在资源和模型建设前期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如生理生化数据分析、脏器系数测定、组织学描述、行为学观察和遗传结构解析等。而对于新资源和模型动物与人类疾病之间的表型筛选、表型性状的精准测定,以及表型与遗传的关联机制;在多基因疾病动物模型中主效基因和关联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用不同物种动物建立的同一种疾病模型之间的评价研究;动物模型研究数据和临床数据结果之间的系统比较;实验动物模型在干细胞等生物药、中药等作用机理和效果的持续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另外,对实验动物的重大科研立项、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报道,以及对一些重点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跟踪不够,因而也导致论文报道的系统性不强。在检测技术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方法建立与评价,以及在检测工作中的初步应用,对与检测方法标准化相关的标准物质研制、先进检测方法的技术转移与检测实验室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论文还需要加大刊出力度。

3.2 坚持科学合理与适时调整相结合的栏目设置原则

栏目是期刊总体结构的骨架和载体,直观地展现出期刊的内容定位和层次水平[17]。栏目也是读者选取期刊后最先浏览的内容。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论文分配在不同的栏目,形成学术板块,对读者和作者具有重要的导读和导投作用。

《实验动物科学》经历过数次的栏目调整,为了目的性鲜明、全面和系统地将本刊内容展示给读者,自2013年开始,将原来的“研究·论著”、“设施·管理”、“综述·进展”、“技术·方法”、“福利·替代”、“经验·交流”、“动态·信息”等七个栏目归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研究进展”等三个栏目,一定程度解决了在以往栏目设置上内容体裁(如研究·论著)与研究方向(如设施·管理)混设而造成的区别性不强、层次性上凌乱的弊端,因为在“设施·管理”工作中有研究的内容,而“研究·论著”的内容也会产生于设施建设和管理之中。虽然目前这三个栏目的名称似乎简单了一些,但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正是目前的栏目设置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符合目前实验动物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与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进步,通过提前征集稿源,获取原创性文章,适时开辟特色专栏,如代谢性、神经退行性、肿瘤等遗传修饰动物模型,不同组学技术对动物模型功能评价的研究,实验动物大数据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开发应用等,不断提升《实验动物科学》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是我们在今后办刊工作中如何科学合理设置栏目需要研究的课题[18]。

3.3 增强期刊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功能,发挥其推动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

当今世界上的知名学术期刊(如“自然”等)不仅为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而且作为学术旗帜引领学术潮流。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更多的是将学术成果展示作为其主要功能,而其交流功能被弱化[19]。实验动物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发展涉及到诸多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因而,跨学科研究和学术对话至关重要。回顾这些年《实验动物科学》栏目设置和内容刊载,旨在为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学者对话而创造的空间还有欠缺,鼓励学术对话和学术争鸣的氛围还有待加强。

在我国实验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的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学术争论”与“技术探索”的问题。如何将国际上先进的理念与做法与我国科技工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开展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伦理的审查、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使实验动物在生活和被使用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和人道的待遇,从而体现出该项工作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从2007—2019年刊出论文的统计数据看,有关福利内容的论文仅占2.99%,这与目前该领域多停留在学术会议交流而缺少技术研究、实际管理工作中“偏软”有关。实验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是一个科学问题,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创建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理论体系,建立福利技术和研发福利产品,提升实验动物的“福利享有度”和“人道待遇水平”。在此方面,《实验动物科学》作为学术期刊理应扮演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3.4 坚持质量第一,缩短发稿周期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术期刊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科研条件,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疾病动物模型研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施装备和专用物品等的研制必将迎来大发展。如何在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将各项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布,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是《实验动物科学》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三审制”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目前,《实验动物科学》执行的是编辑部初审、编委专家审核、执行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这也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现行审稿制度[20]。我们要坚持“三审制度”,并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富有成效的“审读”制度(或称为“定稿会”),即在期刊出版前由责任编辑、主编和有关专家对文稿进行审查阅读,这也是对“三审制度”的有力补充和进一步延伸。在构建和实施“三审制度”和“审读制度”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学术失信”、“学术不端”[21]、“学术造假”等问题,为学术期刊质量提供保证。

时效性是科技期刊的一大特点,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也是增强科技期刊时效性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22],不仅为探索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评价体系、满足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指明的方向,而且这必将引导一批高水平文章转到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我们应抓住机遇,提升《实验动物科学》期刊水平。目前《实验动物科学》期刊的平均发稿周期在3~8月,个别论文发稿周期为12个月以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投稿数量、刊出稿件数量和退稿率等。除了提高审稿效率、缩短编辑加工时间、扩大版面等措施外[23],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实验动物科学》自2007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已有13年,在提高论文刊出速度、最大限度的发挥论文的学术价值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方式快速改变的融媒体时代,在稿源稳定充分、稿件质量不会降低、文献计量学指标不受影响、人力物力有保证的前提下,缩短刊期的考虑也应逐步走进我们的工作计划。

致谢:《实验动物科学》这本科技期刊的诞生与成长,离不开历届编委会各位编委所做的工作,更离不开历任主编为推动期刊发展呕心沥血的努力与付出。在此,向钟品仁教授、孙靖教授、季延寿教授、王宇教授和荣瑞章教授,以及郑杰、杨果杰等专家表示敬意。同时,对广大作者和读者长期以来给予本刊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鼓励和对办好本刊的建议。

猜你喜欢
基金项目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The Internet as a Forget-Cue: The Effect of Assumptions About Future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on Memory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