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分析

2020-03-24 08:52韩增武
健康之友 2020年1期

韩增武

【摘要】目的:探索两种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利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分别采用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11.16±1.98)°、椎体前缘高度(32.96±5.48)mm、VAS评分(1.98±0.06)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157-0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脊柱后凸、腰痛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病发率高、病残率高、病程长等特点,主要特征为骨微结构退化、骨小梁结构变化、骨量减少,干预不及时,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增加致残率,为此还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分析往期报道,发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够减少局部后凸畸形,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减轻机体疼痛感。而本文在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时,采用不同手术,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数据库随机分组(两组,各50例),此次试验在2017年8月22日至2018年8月22日期间完成。入选标准:(1)患者患椎部位存在明显疼痛感,棘突存在压痛感和叩击痛,部分患者存在胸廓畸形、脊椎后凸、神经损伤、椎间盘病变;(2)患者各项资料齐全;(3)患者经X线片检查,可发现骨折椎体高低丢失,经CT检查,可发现明显骨折椎体后壁的完整性。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2)排除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患者;(3)排除伤椎椎体后壁不完整患者;(4)排除爆裂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者;(5)排除合并2个或以上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57.49±5.63)岁,平均病程(15.39±3.62)天;性别:男性29例,女性21例;骨折椎体:14例L1,16例L12,20例L2。对照组平均年龄(57.87±5.21)岁,平均病程(15.44±3.57)天;性别:男性27例,女性23例;骨折椎体:12例L1,17例L12,21例L2。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在X线引导下显示椎体受损情况,采用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点选择在病变椎体棘突旁开2.5~3厘米、横突根部上缘水平处,观察组单侧穿刺患者,需调整方向,保持与矢状面20°,当正位像针尖靠近椎弓根内壁外缘、针尖抵达椎体后缘代表穿刺未破坏椎弓根内壁,当正位像针尖靠近椎体中心、针尖位于椎体前中1/3处,插入导针,建立工作通道,放入球囊,充分扩张,在完成椎体复位后,将球囊取出,在透视机引导下完成骨水泥注入,观察骨水泥是否外露、扩散,在充分填充后,停止注入,在弥散后拔除穿刺针和套管。

对照组采用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操作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但需完成双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对比值存在统计差异,用P<0.05代替。

2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obh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恢复情况(n=50)

两组对比椎管内渗漏、椎旁渗漏、椎间隙渗漏无明显差异性(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并发症

3讨论

骨质疏松是以骨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结构细微破坏、骨量降低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疾病,常见的骨科部位为腕部、髋部、脊柱,其中以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具有难固定、易复位、暴力作用轻等特点,早期通过药物、胸腰支具、臥床制动等常规保守治疗,虽可改善一定症状,但整体效果不佳,且长时间卧床容易诱发压疮和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恢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够恢复压缩椎体高度,解除胸腰背疼痛,预防椎体压缩,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分析本次结果,两组并发症无差异性,由此说明,单侧、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可发挥一定作用性,安全性较高,但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更能够缓解与椎体微骨折相关性疼痛,增强椎体稳定性,尽早恢复椎体原本高度,减轻机体疼痛感。

总而言之,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具有骨水泥注入少、透视次数少、操作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势,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