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

2020-03-25 09:44冯瑶左书凡王婕妤王越
法制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大学生路径研究

冯瑶 左书凡 王婕妤 王越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五四精神 家国情怀 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五四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个案”(201910435003),山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910435003);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DSKL1901158);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五四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个案”。

作者简介:冯瑶、左书凡、王婕妤,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王越,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07

一、当代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认知与传承情况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从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五四精神已经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回溯五四精神,探求五四精神时代内涵与价值意义,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大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笔者对青岛农业大学不同专业、年级学生进行600多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2.17%的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时间、核心内容、性质、主要意义有清晰认识和普遍认同,但结果同时显示部分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了解不够深入,25%的大学生不了解或停留在五四相关内容的浅层面上。

当代大学生对五四精神传承与践行程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就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来说,大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事物认识往往不能理性看待。此外,当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速度化阅读导致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知不系统,加之心态浮躁,缺乏对五四精神构建系统科学的认知。同时,由于五四精神及其自身文化体系脉络的错综复杂性与纷繁多元性,导致大学生对五四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进而忽视对五四优秀文化精神的继承发扬。

其次,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共存,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夹杂其中的各种负面消极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五四精神文化缺乏重视。

此外,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看,目前众多高校存在着思想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配套的现象。“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与道德知识,因而不断增加政治课、教育课的门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1]这一问题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认知。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建构的内在关系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实质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是完全一致的。”[2]家国情怀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社会意识,具有特定的民族和国家指向,成为篆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集体无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创造富强之国家。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青年运动打下良好的开端。过去的经验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家国情怀的构建为中国进步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和意义。在新时代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培育传承五四精神和家国情怀,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就能走得更加步履铿锵,坚实有力。

(二)以爱国精神为内核,多维度发扬五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表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既是当前的社会进步主力之一,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引导者,因此大学生思想状况与精神风貌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来说至关重要。在经济高速运转、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青年学生必须在复杂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保持初心洁净,将在五四运动中汲取和接收的爱国热情、进取精神、追求民主与科学精神化诸于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的继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讓五四精神始终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青年应始终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觉肩负起明智的艰巨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检验标准,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要实现通过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自省建设理想社会,就要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多种形式发扬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核,既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传播五四精神,又要发挥线下课程与社会活动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也要认识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时代意义,将五四精神内化于心,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五四精神传承与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阐发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拓展家国情怀内容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在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特征的崭新历史时期,五四精神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凝聚广大青年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人民的深切热爱,体现在激发广大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在汇聚广大青年踊跃投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青春力量。五四精神在當代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影响着当代的青年学生,还对未来乃至千百年后的世人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当代家国情怀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孕育出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理应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同国家的命运融合统一,不断结合自身实际阐发五四精神当代价值,不断变换问题视角拓展家国情怀内涵。

(二)开拓高校第二课堂,改进培育方法

“广大青年要塑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成为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坚定不移的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永远与时俱进的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3]

高校应结合自身校情和学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在课堂之外增设“第二课堂”,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我校在继承五四精神举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利用党团活动开展校级、院级五四精神宣讲宣誓活动,“国学研究院”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优势探究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点,开拓学术新视角,为学生理解传承五四精神提供多样化途径与可行性策略;全校的学生每周利用团课日适时增设五四探讨课;结合汉语言文学自身专业优势,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进行经典改编,让青年学子真正融入角色,深入地体会处于“五四”时代背景下人物复杂情感,体悟当下的五四精神时代变迁。

由此可知,高校要重视所开展的教育引导工作,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指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继承五四的精神价值,将五四青年所表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与今天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为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留下青春的坚实脚印。

参考文献:

[1]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95):9-10.

[2]石国亮.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1-8.

[3]李豪岩.大力弘扬五四精神 勇于担当历史责任[J].奋斗,2014(5):8-10.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当代大学生路径研究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