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

2020-03-25 08:10闫敬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建设

【摘要】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数字媒体艺术如何从专业出发;依托大湾区背景,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更好地为粤港澳发展提供资源与平台,需要做出哪些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完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创新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投入,而人才的储备又离不开各大高校的培养,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促进三地高校建设,无疑是促进教育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截至2019年8月,广东本科高校43所,其中2所211高校,分别为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985和211同属的有两所高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专科高校90所,广东独立高校16所,广东民办高校33所,高校总共为182所;香港共有8所高校,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拥有享誉全球的科研实力,并位列全球高校前五十强;澳门共有十所可授予学位的高校,其中包括五所大学、一所学院和一所大专学校,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旅游学院等高校建设都各具特色。

三地高校总计为197所,从三地高校分布来看,广东所占比例为92.38%,香港为4.06%,澳门为3.56%,广东高校虽然较多,但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薄弱。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缺少实地转化的条件,仅有部分在深圳等地区实现了成果产业化;而澳门高校具有跨文化管理的突出特色,拥有优质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国际性教材和课程建设多、教学多语言方式等优势,但高校数量少。所以,综合以上三地高校的不同优势及办学特色,整合粤港澳三地高校人才培养力量,优势互补,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践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制造能力更加专业化,从而促进三地教育、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培养输出更优质的人才。

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充满着神秘的气息,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这个专业的解读都众说纷纭,而在不同院校对其教学模块的划分也都不尽相同。广州美术学院在数字媒体艺术大的专业领域下分为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和影像特效设计专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为数字艺术设计方向、数字传媒方向和影视艺术方向;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分为三个方向,分别为影视方向、动画方向和交互方向……无论专业方向设定不同还是划分种类存在差异,从截然不同的命名中可以看出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则是“数字”与“艺术”的融合。学科性质本身以教学实践为主、艺术理论为辅,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本质差别,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专业的核心主流。但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中,课程基础部分实践不足,理论讲解部分偏多,而单纯的理论知识又很难和后续的实践课程结合。有些院校在进行实践课程时,老师示范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学生练习只能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甚至讲解作业加教学已经占用了全部课时,学生练习部分只能留到课下进行,而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将课上所学的知识点理解透彻、练习到位,后续又开始了新的授课内容,最后导致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不佳。

(二)校企合作成效不足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实践的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实施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企业实际项目,由专业员工带学生参与整个项目流程与制作,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运用到实战项目中,一般会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进企业实习锻炼。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选择的企业规模是否足够容纳学生人数,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与实习生的交流沟通问题,实习岗位职务与所学专业内容是否对口,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管理问题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导致实践锻炼的效果不足。一些企业宣称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变成了企业的低价佣工,学生所做的工作变成了毫无技术含量的重复机械操作,不但学不到知识,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也产生了对工作的厌倦,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甚至出现对未来就业更加迷茫的状况。

(三)师资配备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被命名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早期被命名为新媒体专业,同属为视觉传达设计;有的学校则命名为信息艺术设计等,所学内容和结业证书上对应的专业都有所区别。从学生毕业后择业情况来看,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本科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积累,实战经验相对丰富,但缺少学历资历;另一部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但缺少企业实战经验,致使多经验和高学历两方面很难同时兼得。在高校师资配备中,既缺少实践力强的教师又缺少高学历专业负责人带头,导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很难发展出专业特色。

综合以上三点,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足、校企合作成效不足、師资配备不足成为制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同时也会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影视、动漫游戏、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三地交流模式

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良好的经济环境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的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拥有多元文化交流的优势。香港、澳门高校在此背景下发展,能够接收最新的前沿资讯和专业学科动态信息,加强与香港、澳门高校交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和港澳教授来内地开设专题讲座,传递专业前沿讯息,引入香港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帮助师生接触世界设计动态,拓宽国际化视野,共同举办各类教育活动,促进三地教师、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粤港澳三校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利用内地人才物力将香港高校科研能力转化为成果产业,利用澳门高校多元化发展优势推动内地人才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全方面建设。

(二)改革课程体系

高校发展的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改革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时代的变化,围绕学生能力的养成而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具备必需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英语教学课时量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仅面向内地,更多的是面向国际化发展,而语言是打开国际化世界大门的钥匙。一方面,在通识课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英语课时量,设立公共英语,商务英语和专业英语等梯次英语课程,更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作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双语课程,强化了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在美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出现了“双语脑学”和“多语学”的学术研究,专门研究“双语大脑”对人类个体发展、群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双语教学和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双语人”的强势。由于双语同位而合一的教学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更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的专业用语。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是获取国际最新专业信息的关键。

2.调整实践课时比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企业聘用的条件中最主要的技能就是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软件的熟悉度和个人的作品集是否达到企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这也是衡量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程度的标准。所以,由于专业特殊性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实践课程不足,理论课程在大一大二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如设计构成、专业导论等。亚洲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实操课程就相对较多,实务型课程占到90%以上,仅仅故事设计、中西时尚史、创意设计思考等几门课程属于理论课,但课程内容也有部分实践,其他大部分课程均是实践操作。而实务型课程中包含部分理论讲解,这就很好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技能锻炼和提升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敲门砖。

3.开设跨专业课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流通和资讯传播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每一种事物都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体,都会与其他事物相关联;问题的解决,也不仅仅只是问题本身的根源,更多的是它与周围事物的根源所在。所以,一门专业的开设,不仅仅只是专业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开设跨专业课程,可以加强各专业知识互补,学科互通,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和资讯传播学专业交叉融合,开设AR/VR互动开发实务、影音美学、制片实务等课程,不仅了解影片所需的基本知识、前期策划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影片后续的发行和宣传也是一部影片重要的环节,而不再只是单纯涉及到后期剪辑、特效制作某一小部分,对于一整部影片相关制作流程的了解,也会更好地掌握其中所学课程的知识。

(三)产学研协同发展

企业、学校、研究基地三者互利互通,关系紧密。其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输送;学校向研究基地输出理论支撑,研究基地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研究基地为企业带来认识革新,企业向研究基地提供转化成果。产学研协同发展,才能推动三者合作共赢。

1.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的聚集地,同时也是资源成果的策源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与香港、澳门建立产学研基地,将广东、香港、澳门三者的学校、研究基地、企业协同发展,加大专业辐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其次,强化协同创新育人,搭建一批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输出,更能够激发高校科研转化为专利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引入实际企业项目

高校教学培养的是具有设计思维和以美学观念为主的设计专业学生,以教学研究为主,作品设计偏向于概念化设计,如数字媒体专业中影片的拍摄,大部分以个人主观创作或是实验性短片为主,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的性非常明确。学生步入工作后,对于企业的任务分配和客户的要求,都很难把控,对于市场需求更不容易适应。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实际企业项目,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师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具体包括企业给出一个明确的切实的项目要求作为设计目的,参与指导毕业设计,或是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施等。无论企业进驻学校开展项目,还是师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回归实践的应用,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是否存在出入;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人员的消耗,提高工作质量,从而解决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实现校企的深层合作与共赢发展。而澳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会带来无限的项目机遇,也必定会有挑战,这都是校企合作的好时机。

3.推进“工学交替”模式

推进工学交替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在校内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学生在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回归到学校继续学习,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可以查漏补缺。周而复始,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了知识,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同时又为企业在用人方面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为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也有部分教师经过短期的企业培训,并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传授课本以外的知识,而公司项目的制作流程,影片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与客户的沟通等更缺乏真正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丰富教师队伍,首先,优化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进企业培训,到公司工作,跟随团队参与整个项目的制作流程,丰富企业实战经验,补充在公司遇到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设立企业授课制度,聘请游戏行业或影视行业优秀员工和专家来校兼职授课,与专任老师进行交流,补充教学中的企业经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發展,与香港、澳门还有台湾地区高校增进交流,选派老师到港澳高校进行交流访学,带领学生团队入校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建设高品质多元化高校,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更出色的人才。

四、总结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只有顺应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及时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措施,以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抓住机遇,做到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新媒体产业同步发展,才能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媒体教育理念[J].考索·探微,2019(13):240.

[2]刘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J].广东经济,2018(10):38-41.

[3]曹译文.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52-53.

作者简介:闫敬敏(1992-),女,汉族,河北,硕士研究生,助教,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院艺术设计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建设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