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研究

2020-03-27 02:50金梅花董俭达
关键词:单核共培养分子

程 华,金梅花,董俭达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宁夏 银川 750000;2宁夏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宁夏 银川 75000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1]。血管内支架植入疏通了堵塞的血管,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血管再通后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会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促进其向损伤部位浸润和释放炎症分子,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肌细胞进一步损伤等严重后果[2]。因此,调控炎症反应对于治疗I/R 损伤至关重要。炎症反应与血管生成紧密相关,低强度的炎症反应会诱导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从骨髓动员[3]。EPC 是内皮细胞的前体干细胞,能归巢到血管损伤部位,促进再内皮化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4]。EPC表面则表达有3个促炎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E⁃选择素,介导了EPC与单核/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I/R条件下,EPC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互作用还未见相关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RPMI1640 培养基、胎牛血清、EGM⁃2 完全培养基和胰酶(Hyclone 公司,美国);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TBD公司);CCR7、CD206、CD14磁珠、ICAM⁃1、VCAM⁃1 和E⁃选择素流式检测抗体(BD 公司,美国);ICAM⁃1、VCAM⁃1、E⁃选择素ELISA 试剂盒(深圳欣博盛生物科技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分离和培养

取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一部分细胞置入EGM⁃2 完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连续培养7 d;另一部分细胞采用CD14 磁珠进行分选,PBS 清洗3 次后,将分选的细胞置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 培养基中培养。

1.2.2 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

采用文献报道的方法构建I/R 损伤模型[5]。EPC培养7 d后,弃上清,PBS清洗3次。之后加入不含葡萄糖的D⁃Hank's 溶液,将其置于通有95%N2、5% CO2的37 ℃培养箱中缺氧培养3 h。之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置于通有95%O2、5%CO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设置为I/R组。

1.2.3 EPC促炎分子检测

EPC I/R 损伤处理24 h 后,用胰酶消化。加入ICAM⁃1、VCAM⁃1 和E⁃选择素流式细胞检测抗体,室温孵育15 min,PBS 清洗3 次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分子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ELI⁃SA检测上清中ICAM⁃1、VCAM⁃1和E⁃选择素的含量。

1.2.4 细胞共培养实验

采用Transwell 小室进行EPC 和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EPC培养7 d后,分为5组:对照组(EPC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I/R组(I/R损伤EPC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ICAM⁃1阻断组(I/R 损伤EPC 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ICAM⁃1 中和抗体)、VCAM⁃1 阻断组(I/R 损伤EPC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VCAM⁃1中和抗体)和E⁃选择素阻断组(I/R 损伤EPC 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E⁃选择素中和抗体)。共培养48 h 后,收集上室的单核/巨噬细胞,加入CCR7 和CD206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室温孵育15 min,PBS 清洗3 次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D14+CCR7+M1单核/巨噬细胞和CD14+CD206+M2单核/巨噬细胞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误()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细胞表面促炎分子E⁃选择素表达增加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EPC 表面ICAM⁃1 和VCAM⁃1 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214 和3.380,I/R 组为1 282 和5.023,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0.354,P=0.742;t=1.322,P=0.257);对照组EPC 表面E⁃选择素平均荧光强度为10.89,缺血再灌注组为33.9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3.895,P=0.018,图1)。

2.2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 促炎分子E⁃选择素分泌增加

ELISA 检测结果(图2)显示对照组EPC 上清中ICAM⁃1 和VCAM⁃1 浓度分别为178.0、0.740 ng/mL,I/R 组为199.3、0.903 ng/mL,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0.518,P=0.632;t=0.409,P=0.704);对照组EPC 上清中E⁃选择素浓度为3.69 ng/mL,I/R 组为18.17 ng/mL,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4.568,P=0.010)。

2.3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图3)显示对照组CD14+CCR7+M1 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58.83%,I/R 组为81.4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5.394,P=0.006);ICAM⁃1 阻断组和VCAM⁃1 阻断组M1 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79.10%和76.93%,相对于I/R 组,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0.531,P=0.622;t=1.061,P=0.348);E⁃选择素阻断组M1 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59.70%,相对于I/R 组,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5.950,P=0.004)。

2.4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图4)显示对照组CD14+CD206+M2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60.57%,I/R组为35.30%,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6.424,P=0.003);ICAM⁃1 阻断组和VCAM⁃1 阻断组M2 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42.47%和42.03%,相对于I/R 组,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2.676,P=0.055;t=1.838,P=0.140);E⁃选择素阻断组M2 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59.07%,相对于I/R 组,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4.179,P=0.014)。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近3亿,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近十年,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得很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显著缓解其临床症状[6]。然而血管再通后的I/R 损伤会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的细胞则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分子,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I/R 损伤部分浸润[7]。单核/巨噬细胞分为M1型和M2型2种,M1型为促炎型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炎症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6等,这些升高的炎症分子能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剧炎症反应;M2 型为组织修复型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等,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和血管生成[8]。本研究发现在I/R条件下,EPC 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引起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这为I/R 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

炎症反应与血管生成紧密相关,EPC和单核/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低强度的炎症反应能够诱导血管生成,过度或者持续的炎症反应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9]。M2 型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大量促血管生成分子,比如VEGF 和TGF⁃β等。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能够促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层的修复和组织的再生修复[10]。EPC表面则表达有3个促炎分子:ICAM⁃1、VCAM⁃1和E⁃选择素,介导了EPC与单核/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1]。本研究发现在I/R 损伤条件下,E⁃选择素表达和分泌会显著升高,而ICAM⁃1和VCAM⁃1 则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损伤的情况下,内皮细胞会高表达和大量分泌E⁃选择素进入外周血,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1]。本研究发现EPC能够通过高表达和分泌E⁃选择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加剧局部的炎症反应,这说明I/R 条件下,EPC 和单核/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E⁃选择素来介导的。因此,在I/R 损伤治疗中,应该注意调控EPC 表面E⁃选择素的表达。

综上,本研究发现在I/R 损伤条件下,EPC 能够通过高表达和分泌E⁃选择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为I/R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猜你喜欢
单核共培养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瘤胃真菌与酿酒酵母仿生共培养提升秸秆发酵产乙醇量
新疆野生阿魏菇原生质体的再生与单核菌株交配型测定
专业设计8核U哪家强?这款锐龙很无敌!
15W笔记本处理器性能排行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共培养的水分状态对农杆菌转化玉米的影响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1种基于平板共培养筛选抗菌海洋放线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