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

2020-03-27 06:01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07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包膜供血门静脉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李润华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占大多数,其源于肝脏上皮或间叶组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1]。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时肿瘤常常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时机,此时介入治疗成为首选方案[2]。介入治疗指在患者血管、皮肤上作微小通道或通过原有管道,在影像学设备引导下治疗局部病灶治疗方式[3]。介入治疗采用局部靶向药物灌注、稀有气体冷冻消融、肿瘤血管拴塞等方式杀死肿瘤细胞,可最大限度降低肿瘤负荷,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肝癌介入治疗通常是通过股动脉插管向肝动脉注入抗癌药物或栓塞剂,即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5]。大部分肝癌单次TACE术后无法完全杀死肿瘤细胞,需多次治疗,因此对行TACE治疗患者术后疗效评估对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十分重要。CT与MRI是常用影像学检测手段,基于此,该研究旨在比较CT与MRI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采用肝癌介入术患者120例,男性100例,女性20例;年龄39岁-73岁,平均(56.13±6.28)岁;肝癌类型:局块型63例,结节型57例;病灶158个,病灶直径(7.38±1.88)cm;肿瘤位置:肝左叶38例,肝右叶82例;肝功能分级A级52例,B级68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标准》[6]肝癌诊断标准,并在术前活检确认;(2)单个结节直径不超过5cm,肝内病灶小于5个;(3)患者均进行TACE术;(4)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1)有CT、MRI禁忌症者;(2)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3)凝血功能异常或有消化道出血史者;(4)心脑血管疾病者;(5)TACE手术禁忌症者;(6)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7)弥漫性病变者;(8)顽固性腹水史、肝性脑病患者;(9)精神疾病者;(10)肿瘤已向肝外转移患者;(11)影像学检测发现动静脉瘘者。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TACE术后2个月复查,均行CT、MRI及DSA检查。

1.3.1 CT检测方式:CT检查方式:采用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电压130kV,管电流120mAs,层厚5mm,间距5mm,螺距1.2mm;造影剂选择碘佛醇(国药准字H20143027,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0mL:74.1g)1.5mL/Kg,注射速速3.0mL/s;扫描范围在患者膈顶至肾脏下极,注射造影剂后30s、60s、120s分别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

1.3.2 MRI检测方式:MRI检查方式:采用德国西门子Area1.5T高场MRI扫描仪,层厚6mm,矩阵设置为384×512,视野设置为260mm×350mm;造影剂选择钆喷酸葡胺(国药准字H10960045,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ml:9.38g)0.1mmol/Kg,注射速度0.2mL/Kg;扫描范围在患者肝脏膈顶至肾脏下极,注射造影剂后20s、60s、5min后分别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

1.3.3 DSA检测方式:DSA检测方式:局麻后,经过右侧股动脉穿刺,对肝脏总动脉或固有动脉进行造影,检查是否有肿瘤染色情况,分别在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收集图像;造影剂选择碘普罗胺(国药准字H20000494,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广州分公司,75ml:22.5g),注射速度4mL/s。

1.4 残留病灶判断标准 CT以碘油未完全沉积,动脉期病灶有显著强化,门脉期为低密度可判断为有病灶残留;MRI以DWI呈现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降低及增强早期病灶强化为判断有病灶残留;DSA以肿瘤血管及染色判断是否有肿瘤残留。

1.5 观察指标 ①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②采用5分制评价标准对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确定无残留强化区为1分,确定有残留强化区为5分;对评分4分以上图像测量其最大长径及最小短径。③以DSA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准确性。

1.6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数据均采取双人录入EXCEl表格,计数资料采取%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比较 DSA确认残留病灶58个,MRI组对病灶残留(53个)及肿瘤包膜(10个)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残留病灶检出42个,包膜病灶检出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比较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比较

表3 两种检测方式对术后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比较 DSA确认有门静脉癌栓20个,无门静脉癌栓38个;供血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16个,来自腹腔动脉42个。CT组在判断门静脉内癌栓准确率及病灶供血来源上与MRI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种检测方式对术后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比较 CT组在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上与MRI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肝癌是一种最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排第三位,手术切除治疗仍是最有效治疗方式,由于早期病情隐匿,患者就诊时通常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7]。肝癌患者全身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介入治疗成为首选治疗方式,其中TACE应用最为广泛且疗效良好。TACE通过导管向肿瘤供血血管中注入化疗药物,将肿瘤细胞暴露在高浓度化疗药物中可提升疗效,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全身造成毒副作用[8]。TACE术中使用栓塞剂可有效堵塞肿瘤末梢血管,长期滞留于肿瘤组织中并减轻血流冲刷化疗药物,延长药物有效作用时间[9]。由于肿瘤细胞血管复杂且具有较强血管再生能力,一次TACE术无法使肿瘤细胞完全坏死,因此需准确评估治疗效果进行下一步治疗[10]。

CT与MRI是临床上常用影像学检测方式,CT扫描通常应用于检测肿瘤营养血管及肝脏动脉瘘[11],但造影剂沉积对结果干扰较大,而MRI扫描有高清晰度图像成像及立体成像能力,可清楚显示肿瘤病灶及解剖结构[12]。肝脏区域肿瘤结构松散,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CT扫描即可呈现清晰图像,而MRI在软组织检测上成像更清晰,可清楚显示血管与胆管结构,尤其在包膜检查上显像良好。

患者进行TACE术后,病灶周围由于栓塞形成包膜,其可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因此检测病灶包膜完整性对判断术后病灶情况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MRI检测对术后患者残留病灶及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测,表明MRI检测对病灶残余情况评价准确率更高,可能原因为MRI成像信号来自人体内H质子可避免碘油影响及MRI中加权成像能以薄的环状低信号较好显示假包膜。王月波等[13]研究发现采用MRI检测病灶残余(95.38%)明显高于CT扫描(76.92%),朱风叶等[14]研究发现采用MRI检测肿瘤包膜检出率(10.71%)明显高于CT(3.57%),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发现采用MRI与CT检测术后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无明显差异。栓塞后会造成侧枝血管滋养病灶,造成术后复发,介入术后准确判断病灶处供血来源可有效评估治疗效果,预防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式对病灶供血来源及门静脉癌栓检查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MRI检测肝癌患者TACE术后对残留病灶及包膜准确率高于CT扫描,但在病灶供血来源及门静脉癌栓检测上与CT扫描差异不明显。

猜你喜欢
包膜供血门静脉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肝外型门静脉血管瘤1例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辣语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